本文是小編在網上收錄到的有關“金融衍生品交易 金融衍生品對沖交易是怎么回事”的主要內容,里面將有關“金融衍生品交易 金融衍生品對沖交易是怎么回事”的內容拆分成了幾小段,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金融衍生品對沖交易是怎么回事?
從21世紀初開始,衍生品的交易已經是債券和股票交易差不多10倍以上,而現在,沒有哪個大的金融機構不使用衍生品,包括我們的幾大行。更重要的是,衍生品的產品覆蓋了幾乎所有你想象得到和不能想象的標的,基礎資產,貨幣、利率、股票、債券,甚至颶風、地震、碳排放、水污染。換句話說,其實只要有波動,就會有風險,只要有風險,你就可以用衍生品來進行風險對沖。這是衍生品的一個核心的特征。
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的是,這個概念,其實已經觸及到了金融最核心的本質。
金融的本質是人類對抗不確定性的工具,以及相關的制度安排。想想我們人類交易的歷史,我們從實物的交易開始,比如買個蘋果,買雙鞋,然后再發展到交易合約,像股票、債券,最后再發展到交易“不確定性”本身,這就是衍生品交易。
這個過程是一個我們身處的世界金融不斷深化的過程,更是人類的認知不斷升級的一個過程。
一、從“商品期貨”到“金融期貨”的第一步:對沖波動
六十年代以后,美國對農產品采取了一定的價格管制,農產品的價格非常低迷,就農產品期貨的交易也變得比較低迷。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作為一個農產品的交易所,就面臨著很大的生存壓力,他們需要不斷地推出新的產品和新的合約來謀取生存。
在這個過程中間,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出現了一個偉大的領導者,他的名字就叫利奧·梅德梅拉。利奧·梅德梅拉是一個猶太人,非常具有經商的天賦。在幫助交易所開疆辟土的過程中間,他一直有一個想法,就是既然期貨是用來對沖風險的,在風險最多的市場上就應該是期貨運用最廣的市場。
那什么市場上風險最多呢?毫無疑問,是金融市場。所以從那以后,梅德梅拉就一直想著要怎么把期貨引入到金融的領域里面去。這個機會,一直等到了七十年代初。
二戰后全世界都采取的是布雷頓森林體系決定的一個貨幣體系:美元盯住黃金,然后其它的貨幣盯住美元,是一個固定的匯率制度。但是到了六、七十年代以后,各國的經濟發展變得越來越不均衡,所以這種固定匯率制度就沒有辦法維持下去了。固定匯率維持不下去,匯率的市場、外匯的市場就開始出現大幅地波動。換句話說,也就是當時對沖外匯風險的需求就大為增加了。
但因為前面經過了那么久的固定匯率制度,所以市場上缺乏有效的風險對沖工具,尤其對于個人和小機構來講,完全沒有辦法有效地來對沖自己所面臨的外匯風險。
二、從“貨幣期貨”到“利率期貨”:“商品”不再有形
1971年,尼克松總統宣布美元和黃金脫鉤,這意味著布雷頓森林體系正式結束,浮動匯率時代來到了。在弗里德曼教授的加持下,梅德梅拉領導的芝加哥商業交易所馬上設立了一個國際貨幣市場,推出了包括美元、英鎊、瑞士法郎等幾種貨幣的期貨,從此以后,外匯的風險就有了對沖工具。
你可能會問,我們到底要怎么使用貨幣的期貨來對沖外匯的風險呢?
給你舉個例子,你是一個出口商,現在你有一筆貨款,大概在6個月以后用美金結算。你現在有一種擔心,6個月以后,美元可能會大幅貶值。這個時候,你就可以賣出一個6個月的美元期貨,相當于提前用一個固定的價格賣出了美元。這樣一來,即使美元在6個月以后大幅貶值,你的風險也已經被提前地鎖定了。這種貨幣期貨不管是對于做國際貿易的,還是對于那些做國際資產管理的機構和個人來說,都有著巨大的好處。
在隨后的幾年中間,全球進入特別混亂的時期,首先是石油危機,石油危機影響到了美國經濟發展的狀況,然后導致了美元急速下跌。不久之后,英國又宣布英鎊自由浮動。整個世界都面臨著匯率大幅波動的風險。所以,控制外匯風險就成為了所有機構要面對的問題。而貨幣期貨正好滿足了它們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很快地,各國政府都意識到貨幣期貨的重要性,貨幣價格波動,尤其在貨幣貶值的時候,所有的民眾都會產生一種恐慌心理,所以會不斷地拋出這個不斷在貶值的貨幣,加速貶值的壓力。但是現在因為有了這么一個期貨的合同來對沖風險,減輕了外匯市場上拋售的壓力,反而對外匯市場的波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
從這里開始,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就一戰成名,從此開始了從農產品期貨向金融期貨的全面轉型。從農產品作為基礎資產到貨幣作為基礎資產,這實際上把商品的概念往前推進了一步。原來大家可能認為,商品就是農產品或者是工業品這種實實在在的商品,用貨幣來作為基礎資產使人們第一次意識到商品的范圍沒有那么狹窄。
在貨幣期貨的基礎上,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再接再厲,推出了利率期貨。利率期貨的推出,其實也是有它很深刻的時代背景的。在七十年代之前,美國跟我們中國當時一樣,是實施的利率管制,所以利率的波動是非常小的,也就是說,風險也不是很大。但是1973年,美國廢除了利率管制,利率進入了一個市場化波動的時代。這個時候,梅德梅拉就敏銳地意識到了,利率風險是比外匯風險更加廣泛地存在,不但是機構,而且個人都面臨著很大的利率風險。
比如說,假設你有房貸,利率如果上漲的話,你就會面臨著更大的還債壓力。對沖利率風險可以說是全社會的剛需。而在美國,短期利率是由短期國債所決定的,所以不久之后,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就推出了90天短期國債合約。這個產品推出以后,大受歡迎,一方面它跟外匯期貨一樣,能夠幫助投資者分散風險。另一方面,利率期貨交易的是人們關于未來利率的看法,這個合約很快地就成為了預測利率走向的風向標。也正因為此,利率期貨成為了歷史上最成功的期貨品種之一,至今為止,各種期限的國債合約差不多要占到整個衍生品交易的一半以上。

從有形的農產品、工業品到貨幣,再到完全無形的利率,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商品的概念逐漸擺脫了有形商品這個束縛,為下一步的金融深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外匯為何不屬于金融衍生品?
因為金融衍生產品是指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傳統金融產品為基礎,以杠桿性的信用交易為特征的金融產品。比如遠期、期貨、期權、互換。如果理解的沒錯,你所說的“外匯”只是指一種相對于本幣而言不同的貨幣或者貨幣資產,當然是不能稱為衍生品了。
金融衍生品包括可交換債券嗎?
金融衍生工具可交換債券是指上市公司的股東依法發行、在一定期限內依據約定的條件可以交換成該股東所持有的上市公司股份的公司債券。可交換債券是一種內嵌期權的金融衍生品,嚴格地可以說是可轉換債券的一種。
與可轉換債券類似,可交換債券同樣具有轉股權利、雙重選擇權等特征。
【注】:可交換債券的期限最短為1年,最長為6年;自發行結束之日起12個月后方可交換為預備交換的股票;公司債券交換為每股股份的價格應當不低于公告募集說明書日前20個交易日公司股票均價和前一個交易日的均價。
什么不屬于金融衍生品的基本特征?
金融衍生品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①跨期性。
金融衍生品是交易雙方通過對利率、匯率股價等因素變動趨勢的預測,約定在未來某—時間按照—定條件進行交易或選擇是否交易的合約。
金融衍生品會影響交易者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或某時點上的現金流,體現跨期交易特點。
②杠桿性。
金融衍生品交易—般只需要支付少量的保證金或權利金就可簽訂遠期大額合約或互換不同的金融工具。
同時,交易者承擔的風險與損失也會成倍放大,基礎工具的輕微變動也許就會帶來交易者的大盈大虧。
③聯動性。
金融衍生品的價值與基礎產品或基礎變量緊密聯系。
通常金融衍生品與基礎變量相聯系的支付特征由衍生工具合約規定,其聯動關系既可以是簡單的線性關系,也可以表達為非線性函數或分段函數。
④高風險性。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后果取決于交易者對基礎工具未來價格的預測和判斷的準確程度。
基礎工具價格的變幻莫測決定了金融衍生品交易盈虧的不穩定性。
以上就是有關“金融衍生品交易 金融衍生品對沖交易是怎么回事”的主要內容,如果沒法解決您的問題,可以直接在本文下方的評論區留言告訴我們哦~或者您也可以點擊本站其他欄目,還有更多精彩干貨供你學習和參考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