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 連平
對于我國銀行理財行業而言,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這只本世紀最大的“黑天鵝”帶來了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同時,隨著資管新規和新一輪金融開放的深入推進,銀行理財行業自身也在因時而變,涌現出了許多特點、變化和趨勢。可以說,2020年這一行業正在加快重塑。植信投資研究院為讀者盤點了2020年我國銀行理財行業的十大熱點。
01監管明確銀行理財涉及影子銀行
2020年12月,中國銀保監會課題組發布了《中國影子銀行報告》,首次針對影子銀行的定義、標準和外延等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其中,銀行理財與信托、非股票公募基金、證券業資管、保險資管等其他泛資管行業提供的貸款被納入廣義影子銀行范疇;而同業理財和投向非標債權及資管的銀行理財則被歸為風險相對更高的狹義影子銀行。
點評:經過三年專項治理,我國影子銀行野蠻生長的態勢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我國影子銀行積累時間長,存量風險較大,各類隱性擔保和剛性兌付沒有被真正打破,“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投資文化尚未真正建立,部分高風險影子銀行可能借不當創新卷土重來。另一方面,《報告》也客觀地指出,影子銀行不會消失,將和傳統金融體系長期共存,必須建立和完善對影子銀行的持續監管體系。除進一步加強監測統計外,還應建立風險隔離,厘清公募產品與私募產品、表內業務與表外業務、委托業務與自營業務的邊界,嚴防風險相互傳染、相互交織、相互掩飾。這就意味著,未來還有更多傳統銀行將積極拆分成立理財子公司。
02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破凈
2020年,歷來以穩健著稱的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跌破凈值現象。僅上半年就有391只理財產品凈值跌破面值1元,本金浮虧幅度最高達到了40%,其中不乏一些大中型銀行R2級的中低風險產品,對投資者帶來不小的心理沖擊。
點評:從表層因素看,2020年跌破凈值的銀行理財產品多為固收類產品,底層資產主要是債權類資產,受今年4月以來債市震蕩調整影響,相關理財產品的業績表現受到“拖累”。但從深層次因素看,這反映了資管新規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的必然趨勢。與以往預期收益型產品相比,凈值型產品不再保本、保收益,產品收益率和凈值波動將成為常態。面對這一深刻變化,投資者今后不能再“閉眼”買理財,不能只看收益率,而要不斷提升自身金融素養,在堅持資產配置多元化原則的同時,須綜合考察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產品的底層資產、風險水平以及發行機構的信譽和評級等要素。
03多家銀行保本理財清零
今年以來,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正在加速退出,多數銀行相關產品到期后不再滾動續發,少數銀行甚至直接開啟未到期理財產品“強退”模式,越來越多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已宣告徹底清零。部分銀行由于產品期限較長等原因,仍有一定規模的保本理財存量,但也呈逐步壓降態勢。
點評:從監管導向看,資管新規明確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實現向凈值化轉型。盡管距離最后期限2021年底尚有一年的“過渡期”,但銀行理財產品全面轉型之勢已不可逆轉。從銀行經營角度看,保本理財產品出現成本收益“倒掛”也是銀行不再續發或提前終止存量產品的重要原因。但從投資者角度看,不少投資者仍熱衷于持有保本理財產品,表明財富管理領域的投資者教育依然任重道遠。
04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快設立
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國共有23家理財子公司獲批,其中21家已開業。2020年盡管受疫情影響較大,但仍有徽銀理財、平安理財、信銀理財、渝農商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開業。
點評:在“資管新規”“理財新規”等政策指引下,越來越多具有獨立法人地位的銀行理財子公司不斷登上舞臺,為資管行業注入了新的發展活力。與2019年首波銀行理財子公司設立浪潮相比,2020年第二波潮浪在結構上更加多元化:這一領域不但有更多的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涉足,同時還出現了農商行的身影。隨著專業化程度和風險隔離要求不斷提升,預計未來銀行理財子公司將成為銀行資管的主力。
05銀行系首家中外合資理財公司獲批
2020年9月,中國銀保監會批準匯華理財有限公司開業。作為首家獲準開業的中外合資理財公司,匯華理財由中銀理財與東方匯理資產管理公司合資設立。其中,東方匯理資管出資比例為55%,中銀理財出資比例為45%。此外,建信理財與貝萊德、富登公司設立合資理財公司也已獲批。

點評:2019年,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發布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其中明確提出,鼓勵外資參與設立理財子公司。對于國內銀行理財子公司而言,與外資合作不但有助于借鑒吸收外資資管機構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可為客戶提供更豐富的跨境、跨幣種金融產品和服務,同時也有助于打破傳統銀行體系的薪酬瓶頸,吸引更多頂尖的市場化資管人才。預計后續還將有更多全球知名金融機構進入中國市場,與國內銀行在資管領域開展合作。
06銀行間“互相代銷”模式興起
隨著銀行理財子公司密集開業,2020年,銀行之間“互相代銷”模式突然興起。今年以來,包括中信銀行、招商銀行、百信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都開始代銷他行理財子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這是過去很少看到的現象。
點評:商業銀行的代理類業務一直都存在,是中間業務手續費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傳統上,銀行除銷售本行金融產品之外,主要是代銷保險、信托、基金等非銀金融產品,較少主動為其他銀行“做嫁衣裳”。當前資管新規加速推進背景下,銀行代銷其他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的現象不斷出現,究其原因,首先是滿足本行高凈值客戶多元化投資需求,有助于實現獲客、留客,尤其是一些投研能力較弱的中小銀行這方面需求較為迫切,預計今后中小銀行很可能會成為代銷他行理財產品的主力。其次,母行也希望通過適度產品競爭激發本行理財子公司的創新動能,促使其加快走向市場化。一旦銀行代銷的產品線越來越豐富,有可能對一些純代銷類的財富管理機構形成追趕壓力,促使其進一步發揮體制靈活優勢,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效能。
07銀行理財子公司與泛資管機構強化合作
2020年,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券商、保險資管、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其他類型資管機構在產品銷售、投研體系等多領域的合作迅速升溫。如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與基金公司成立了集合資產管理計劃;與券商的合作范圍也覆蓋了券商的投行、資管、研究所、機構經紀業務等各條線。
點評:銀行理財子公司成立后,短期內面臨專業人才和相關經驗不足的瓶頸,尤其是在資本市場領域,包括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權益類資產配置能力等,需要借助外部合作來迅速補齊短板。另一方面,券商等資管機構也將銀行理財子公司作為新的重點業務方向,通過為其提供包括投研咨詢、委托投資、托管在內的多種服務,以期獲得增量業務收入。由此可見,雙方互有需求,加強合作可謂是水到渠成。
08銀行理財發力權益類產品
2020年下半年,在股市行情回暖背景下,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對權益類產品的布局力度正在不斷加大。盡管純粹的權益類理財產品尚不多見,但不少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都發行了權益占一定比例的混合類產品。
點評:從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角度看,傳統理財產品以固收與現金管理類產品為主,涉足權益市場有助于完善其產品種類、豐富產品體系與培育長期投研能力,是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應對資管行業激烈競爭的必然選擇。從監管導向來看,支持銀行理財提高權益類布局也是進一步加快我國資本市場發展的重要舉措。《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規定,理財子公司發行的公募理財產品可直接投資股票;2020年6月,中國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陸家嘴論壇上明確指出,將加大權益類資管產品發行力度,支持理財子公司等提高權益類產品比重。預計未來一段時間,銀行理財權益類產品的發行數量與占比還將繼續增加,尤其是理財子公司應將打造完善的產品體系,適當增加權益性產品、長期產品作為長期發展方向。
09銀行養老理財產品有待規范提升
2020年,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都推出了養老理財系列產品,將其作為未來布局的重要方向。但從實際情況看,養老理財產品在銀行基層銷售端頻頻遇冷;與此同時,據媒體報道,今年9月監管機構曾就養老理財產品對銀行提出窗口指導,要求現階段不要強調銀行理財的養老屬性。
點評:去年人社部曾表示,擬考慮采取賬戶制,并建立統一的信息管理服務平臺,符合規定的銀行理財、商業養老保險、基金等金融產品都可以成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產品。2020年11月,中國銀保監會領導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也表示,支持相關機構發展體現長期性、安全性和領取約束性,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養老金融產品,包括養老儲蓄存款、養老理財、專屬養老保險、商業養老金等。但從目前各家銀行推出的養老理財產品來看,除期限長一些、收益高一些,養老理財產品特色不鮮明,與其他理財產品相比區分度不大,未能真正突出養老功能。對此,銀行理財子公司需從產品設計方面下大力氣,才能打造出名實相符,讓監管認可、讓市場投資者滿意的“爆款”養老理財產品。
10銀行ESG主題理財產品受到關注
據中國理財網統計,截至2020年11月末,包括華夏銀行、農銀理財、建信理財、興銀理財、光大理財、蘇州農商行在內的多家銀行或銀行理財子公司今年共計發行了29只包含“ESG”字眼的銀行理財產品,相比去年同期的11只增長明顯。其中,發行數量居前的是華夏銀行和農銀理財。
點評:ESG是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用以衡量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感。不少研究指出,注重ESG且相關信息披露較為充分的上市公司往往表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在今年疫情沖擊下,ESG資產呈現了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全球范圍內對于ESG的投資關注度明顯升溫。隨著政策導向推動和投資者教育不斷強化,今后我國投資者對于ESG主題資產的接受度有望進一步提升,預計會有更多的銀行或銀行理財子公司加入ESG理財產品發行隊列。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