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學者認為,三省六部主要成型于隋文帝時期。但與后來大家熟知的三省六部略有區別。
一、三省的那些事兒
隋文帝在中央設立了三師、三公和五省(注:并不是三省)。三師三公只是榮譽稱號,一般安排給要退的老同志,給面子,但沒實權。
真正的權力集中于五省,五省指的是尚書省、門下省、內史省、秘書省和內侍省。
其中秘書省類似于今天的圖書管理機構,主掌圖書典籍,權力一般;內侍省主要是管宮廷里的宦官,權責有限。
所以真正有實權的是尚書省、門下省和內史省,后內史省改名為中書省,即形成了大家比較熟悉的尚書、門下、中書三省。
三省的職權不同,其中中書省是發布政令,門下省是審查詔令,尚書省是執行政令。尚書省下設六部。
聽起來職責好像差不多,當時之所以分成三個機構,主要還是為了分弱相權,避免相權挑戰皇權。
但也有一個大問題,三省很多工作是重疊的,造成資源浪費,效率低下。所以,等到北宋反變法派執政時期,改為三省共同議事。
后來中書省、門下省逐步被裁撤,職能被并入到中書省,及中書省下設的六部之中。
等到明朝朱元璋時期,老朱對權力極為渴望,不愿意丞相一職分權,就借著干掉胡惟庸的機會,徹底廢除了傳承上千年的丞相制度,其中一個重要的動作就是廢除了中書省。
中書省下面的六部直歸皇帝,這回就沒人分權了。當然也造成了皇帝越來越累,原來聽幾個丞相匯報工作就夠了,現在六部九卿好幾十人都向皇帝匯報工作。
二、六部那些事兒

在隋文帝之前,漢成帝設置常侍曹、二千石曹、民曹、客曹共四曹,這里的曹指的是古代分科辦事的官署。
等到漢光武帝劉秀的時候,就在尚書臺下設了三公曹、吏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中都官曹共六曹。
等到隋文帝的時候,認為叫六曹不好聽,有陰曹地府的既視感,就改成了吏部、禮部、兵部、度支、都官及工部。
李世民時,特別喜歡“部”這個字,就將度支改成了“戶部”(之前叫民部,為了避李世民的諱),都官改成了“刑部”,于是形成了我們熟知的吏戶禮兵刑工。
吏戶禮兵刑工也是按照地位高低排的。
一般吏部的地位最高,畢竟是管理全國大小官員的部門,主掌官吏的檔案、任免、考察等,哪個官員不得給點面子;
其次是戶部,類似于今天的財政部、民政部、稅務總局加國土資源部,掌管土地、戶籍、財稅等,這是妥妥的肥差,和珅就干過這個崗位,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禮部權責則要少得多,掌管典章法度、科舉教育、外事等;
兵部主管武將,掌其兵籍、選用、軍械、軍令等;
刑部,掌管法律、刑獄;
工部,掌管全國各項工程,在六部中相對地位較低。
以上。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