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是一個全民話題。
畢竟,年輕時可以放飛自我,老了都得有個放心的去處。父慈子孝,一大家子人在一起熱熱鬧鬧地享受天倫之樂,是最理想的狀態。但是,人生難得總如意。有的孩子少,又不在身邊;有的家庭關系難以調和;有的臥病在床,親人無力照料……總有那么多無奈,讓你選擇養老院。
好在隨著社會對養老行業的關注度增加,政府投入加大,養老院在硬件設施、管理水平上也日益提升。雖然仍然有些不靠譜的養老院,但是能讓人放心的養老院也明顯在增加。
作為升斗小民,最關心的莫過于錢,總得盤算自己兜里的那點收入夠花不。
高端養老院動輒幾十萬的年費我們不討論,平民養老院的收費現在也沒個統一的標準,但都在工薪階層的承受范圍,大概千多元到五千之內吧。比如和睦之家老年公寓的收費,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分三個等級:自理、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

自理的1800元/月,包括吃、住、護理,總之除了牙膏牙刷衛生紙之類日用品,其他都是養老院的。半自理2600—3500元/月,完全不能自理3600元以上,后兩類都需要看老人的身體狀況,需要哪些護理,才能確定收費標準。
很多人只關注收費,越便宜越好。殊不知,低端養老院的收費低,盈利能力差,想保證基本條件完善,還得提供讓人滿意的護理,是很不容易的。過度降低收費標準的結果,只能是服務質量的下滑。社會上有些博眼球的,一月只收三兩百元,用腳后跟都能想出來,一日三餐都不夠,哪能有什么服務?!
任何一項經營,盈利的也罷,公益的也罷,如果沒有可持續性,對社會有害無益。保證可持續性發展需要收入來源,目前國內的養老院靠社會捐贈維持基本不可能,不能夠盈利的養老機構只能進入惡性循環,實際受損的還是消費者。簡單的邏輯,可惜不少人不明白。
現在的人力成本很高,養老行業社會地位低,愿意干護理員的人不多,能干下來的都不容易,還不是想賺點錢養家糊口,干這樣的活,你工資給少了人家會給你干多少活?有些養老院在大門口都能聞見刺鼻的味道,服務怎么樣,可想而知。
政府對養老行業投入不可謂不大,每個鄉都有敬老院,專門收留五保老人的,還經常升級改造,都需要巨額資金。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數敬老院沒幾個五保老人,為什么?五保老人入住敬老院,民政部門給予老人的補貼(每年不到萬元)歸敬老院支配。可是這點錢夠干什么,還有那么多管理部門呢,大家都明白,所以基本提供不了什么服務,飯菜也難吃,五保老人也不愿意住。這就是缺乏可持續性,原因復雜,歡迎大家討論吧。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