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不咋被人待見的“白銀”在近40年中曾經兩次演出無比瘋狂的投機行情!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亨特家族白銀投機在商品期貨和現貨史上可是濃墨重彩的一筆,華爾街和芝加哥交易所的交易商真的只能算是小巫見大巫。
在黃金和白銀產量大大提高,國際市場流淌性很強的上世紀70年代,亨特兄弟居然憑借其強盛的財力和關系,近乎壟斷了白銀市場,促使銀價飛漲。假如不是美國政府出面干預,亨特兄弟真的可能將榨干全世界的空頭交易商,成為貴金屬交易市場的傳奇。
一、背景
1、亨特家族
家族的創始人H.L.亨特沒有受過正規教育,23歲在阿肯色州經營棉花種植園;借助一戰帶來的農產品價格上漲賺到第一桶金。1950年他組建亨特石油公司,家族真正成為巨富始于石油產業。H.L.亨特有14個孩子,其中就有后來在期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金融巨鱷尼爾森-亨特和威廉-亨特。1957年《財富》雜志估計H.L.亨特擁有4億到7億美元的財富,是當時美國最富有的8個人之一。
第二代亨特家族多位成員并沒有不勞而獲,而是處處尋覓新的投資機會:尼爾森-亨特開發利比亞油田,但利比亞政局動蕩40億美元油田被沒收;卡羅琳-亨特開設了酒店和旅館集團;拉馬-亨特參與組建了北美橄欖球聯盟和北美英式足球聯盟,將一年一度的橄欖球總決賽命名為“超級碗”;斯萬尼-亨特則曾經擔任美國駐奧地利大使,并在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教。
有個有趣的插曲——70-80年代有部聞名的電視劇《神探亨特》,恰好在亨特家族權力最強盛的時分拍攝的。雖然拍攝者一再聲稱亨特家族沒有參與電視劇制作。
被稱為美國石油界的傳奇人物家族創始人H.L.亨特1974年逝世,但亨特家族震動世界的歷史才真正開始。尼爾森-亨特和威廉-亨特兄弟在上世紀70年代后期涉足期貨市場,他們不斷增加籌碼,藐視法律和規則,并引起一連串驚天事件。
尼爾森-亨特生于1926年,最有商業頭腦的他的前半生布滿了各種冒險。1970年代初雄心勃勃的尼爾森-亨特在石油事業上遭受了重大打擊——利比亞的油田被卡扎菲上校的沒收。潛在損失40億美元以上,在當時簡直是天文數字。為了興趣還花大部分工夫飼養賽立刻,最高潮時代在歐洲和美國的馬場擁有8000匹良種馬。他親手飼養和騎乘參加過比賽的傳奇賽馬不在少數,兩次贏得英國平地賽馬冠軍稱號,頭銜相稱于足球界的世界杯冠軍或籃球界的NBA總冠軍。賽馬場上的勝利給了尼爾森太多激情,他又將激情投向了另一個偉大的賭博事業—— 期貨交易。
2、初試鋒芒
尼爾森-亨特利用整個家族的力量進行大豆投機。很快將與美國政府初次交鋒,而這次交鋒是1980年白銀危機的一次預演。
尼爾森-亨特和他的弟弟威廉-亨特只買進期貨,不買進現貨,一年之內控制的大豆期貨已經達到2400萬蒲式耳,占當時所有大豆期貨合約數量的40%!
招來了眾多跟風者,1977年大豆期貨的交易量居然占據了芝加哥交易委員會總交易量的50%!大豆期貨價格從一年前的5.15美元上漲到高峰時代的10.30美元。
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和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是可忍;孰不可忍決定對他們提起訴訟。
在口水仗和法律官司進行的時分亨特家族不聲不響地賣出了所有大豆期貨,盈利可能超過1億美元。
美國商品期貨委員會宣稱亨特家族違法了治理條例,操縱市場,但是拿不出過硬的證據。最后法庭公布無法對亨特家族施行任何懲罰。
二、亨特兄弟的白銀瘋狂投機
在大豆市場的勝利使亨特兄弟開始更大的投機——白銀。實際上在大豆期貨官司了結的1977年9月亨特家族已經實現了巨額的白銀囤積,白銀價格早在1976年就大漲。
據說亨特兄弟發現一本名叫《七十年代買白銀獲暴利》的書,書中說白銀總有一天會比黃金更有價值。
1970年代初期白銀價格大致在2美元每盎司左右徘徊——這個數字看起來很低,但已經從最低點上升了80%左右,這主要是因為美國財政部放寬了對白銀的管制。與此同時,黃金的價格也很低,金銀比只有23倍左右,整個貴金屬市場都在低點。
1973年尼爾森-亨特開始在中東購買白銀現貨,同時在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市場上買進白銀期貨。這一決策十分富有戰略眼光,亨特家族搶到了白銀價格上漲前最后的平靜時辰,在谷底設立了大量倉位。1973年12月亨特家族已經購買了價值2000萬美元的白銀現貨,并以每盎司2.9美元的成本購買了3500萬盎司的白銀期貨,這使他們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白銀持有人之一。
但他們不明白,“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當時墨西哥政府囤積了5000萬盎司的白銀,購入成本均在2美元盎司以下。在墨西哥城看來,每盎司6.70美元的價格已經相稱可觀,所以墨政府決定立時獲利。墨西哥人沖毀了市場,銀價跌回4美元左右。亨特家族雖然沒有蝕本,但賬面利潤大大減少。
亨特家族意識到,要控制白銀只憑一個家族的力量是不夠的,還要借助外來的戰略投資者。尼爾森-亨特把目光投向了中東,那里有亨特家族的石油生意,也有十分龐大的關系網。沙特王室已經因為石油美元而充裕了起來,亨特家族正好和沙特王子們的關系很好,而這些王子們又控制著沙特最大的銀行——國家商業銀行。于是亨特家族向沙特政府和王室吹噓白銀的投資價值和自己操縱市場的能力,不但吸引了沙特王室的大筆投資,還吸引了沙特國家貨幣局的大量外匯投資。
1974年美國批準了黃金期貨交易,黃金價格飛漲,白銀價格漲幅并不大。直到1976年夏天白銀價格仍舊只有4.3美元左右。亨特家族很有耐心,大量吸入現貨和期貨籌碼,同時做了大量偽裝,自稱購買白銀是為了進行國際貿易,因為白銀的價值比紙幣更穩定。亨特家族的客戶也買進了大量白銀,這使得美國監管部門很難搞清晰亨特家族畢竟控制了多少白銀。而且尼爾森-亨特這次學智慧了,主要在現貨市場向白銀消費商和經紀商直接購買,而不是在期貨交易所中購買期貨合約,這樣就不會被抓到把柄了。
亨特家族囤積的白銀已經達到了驚人的數字,規模越來越大。到了1970年代末期尼爾森-亨特直接控制的白銀現貨可能達到幾億盎司,足以讓任何一個國家的央行顫動!與此同時,全球通貨膨脹和政治局勢不穩定已經持續了幾年,黃金的價格飛漲到每盎司500美元,而白銀的價格漲幅較小,只漲到了11美元左右。金銀比從25倍反而擴大了1倍,達到45倍。
1979年夏天尼爾森-亨特終于發動了總攻。他要給緩慢上升的白銀價格推上最后一把,使它像黃金一樣發生井噴行情。商品期貨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慘劇之一,終于正式拉開了帷幕。
1979年夏天,亨特家族與全世界白銀交易商的決斗開始了。尼爾森-亨特通過其控制的“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向紐約和芝加哥的期貨交易所下達了累計4000萬盎司的買入指令。“國際金屬投資公司”實際上只有兩組股東,第一組是亨特家族,第二組是沙特的王子和巨富。假如你不能理解這個投資公司的性質,可以想想“黑石”的股權結構——一個貪婪的董事會加上一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外匯投資者,這就是當年“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套路。
尼爾森-亨特及其弟弟威廉-亨特通過很多華爾街經紀人實現購買指令,其中包括希爾森、貝奇等大型投資銀行。人們發現市場上出現了巨額買盤,銀價很快從6美元上升到11美元,可是大家都不明白畢竟是誰在買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調查了交易記錄,發現大部分買單來自“國際金屬投資公司”,這家公司在百慕大群島注冊。經過更嚴密的調查,亨特家族的狐貍尾巴終于露了出來。很快,紐約和芝加哥的每一個交易商都明白亨特家族是“國際金屬投資公司”的后臺老板,這個家族可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

有趣的是,當亨特家族正在操縱白銀的消息傳開之后,白銀價格反而繼承飛漲,很多小投機者涌進了市場。原因很簡樸,既然亨特家族在為白銀“做莊”,那么小投機者當然應當挑選“跟莊”,這樣雖然很危險,卻有機會大賺一筆。伴著投機者的不斷涌入,白銀的價格日趨瘋狂——從11美元上漲到20美元,然后30美元,到了1979年年底干脆突破40美元!黃金和白銀的比價下跌到12倍左右,創下歷史新低。期貨市場已經完全失去了對白銀的控制。畢竟要漲到什么時分才是盡頭?
芝加哥和紐約的大型期貨交易商對亨特家族的壟斷行為感到非常擔心。1979年年底,亨特家族操縱了紐約商品交易所53%的白銀期貨合約和芝加哥交易委員會69%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共把握著1.2億盎司的現貨和5000萬盎司的期貨——這還不包括那些沙特阿拉伯投資者以個人名義持有的白銀。當時全球白銀交易量也不過每年2000萬盎司左右,亨特家族已經切斷了白銀流通的渠道!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最大的谷物交易商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我們寧愿讓白銀市場倒閉,也不愿意看到它被壟斷。”看樣子,亨特家族已經觸犯了眾怒,美國本土的大交易商已經站到了他們的對立面。
全世界的白銀消費廠商為此高興不已,他們飛快開啟了尋覓新銀礦的計劃,很多早已關閉的銀礦又重新開采。美國和歐洲的普通居民也對銀價上漲感到驚喜不已,他們翻箱倒柜找出了祖傳的銀質茶器和裝飾品,凡是有白銀作為原材料的器物,都當機立斷地送去熔煉,制作成標準銀塊到市場上賣出。于是,市場上的白銀供應增加了,亨特家族壟斷白銀價格的刻苦受到了挑戰。雖然尼爾森-亨特竭力不斷買進,但他已經有點力不從心——無論亨特家族的財富多么巨大,要與全世界為敵還是有些不自量力。
況且,亨特家族最大的敵人還沒有出手,這個敵人就是美國政府。美國政府把握著大量的白銀,其中包括用做聯邦儲備的銀塊以及早年發行之后收回的銀幣,其總數可能有幾千萬盎司。世界各國的中心銀行也持有大量白銀儲備,雖然任何一個中心銀行把握的白銀都不可能超過亨特家族,但是只要它們聯合對市場進行干預,亨特家族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到了1980年1月,亨特家族已經取得了十分大的戰果——白銀價格上漲到48美元,并且在向50美元攀升;那些與亨特家族為敵的空頭交易商大多已經認賠出場,再也沒有人敢大規模賣空了。可是亨特家族也感到壓力沉重,因為白銀的價格太高了,亨特家族把握的資本已經很難繼承拉升價格。為了維持對白銀市場的壟斷,尼爾森-亨特被迫向美國的幾家大銀行高息借貸,平均利息高達19%。華爾街的幾家投資銀行也大量貸款給亨特家族,使他們暫時能夠繼承玩操縱市場的游戲。
根據美國商品交易委員會的調查,在1979年冬天,亨特家族把握的白銀期貨合約總價值已經高達30億美元;到了1980年1月其總價值可能超過50億美元!亨特家族在1979年底到1980年初的2個多月之內,向美國各大銀行貸款數千萬美元,從華爾街經紀人那里貸款2億多美元,幾乎成為了美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借款人。他們每月僅僅支付利息就要花費幾百萬美元,操縱白銀已經成為了一場燒錢的游戲,以至比戰役還要燒錢。
1980年1月21日,白銀漲到了它的歷史最高價:每盎司50.35美元。在短短12個月里,銀價上漲了8倍;從10年前算起,銀價上漲了25倍。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一種商品擁有如此漫長、如此駭人聽聞的大牛市!
亨特家族和他們的沙特投資者現在成為了市場上唯一的大買家。雖然花費了數億美元的自有資本,并且舉債超過2億美元,可是亨特家族仍舊無法完全控制白銀。而且,亨特家族的投機周期太長了,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期貨投機商一般會在幾個月之內獲利了結,亨特家族卻花費了10年工夫來囤積白銀,即使從1979年夏天算起,總攻工夫也超過了半年。
為了制止操縱行為,紐約商品交易所規定任何客戶持有的白銀期貨合約凈頭寸不得超過500份(一份合約代表5000盎司);尼爾森-亨特對此規定嗤之以鼻,他一次就可以從市場上買進1200份合約,分別記錄在亨特家族成員和沙特王子們的賬戶上。1980年1月,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估計亨特家族直接和間接持有的白銀超過2億盎司,這相稱于芝加哥交易委員會全部合約(注重,不是白銀合約,而是全部商品合約)市值的70%,或者紐約商品交易所全部合約市值的50%。假如再不采取行動,亨特家族一定會把所有期貨交易商都帶進地獄。
首先行動的是芝加哥交易委員會,他們重新檢查了白銀期貨合約條款,認為造成目前投機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保證金過低。當時一份白銀合約代表5000盎司白銀,客戶在購買一張合約的時分只需要支付1000美元的保證金。
在銀價只有每盎司2美元的時分,1000美元的保證金相稱于一份合約價值的10%,看樣子是比較安全的;但是當銀價上漲到每盎司50美元的時分,1000美元的保證金只相稱于一份合約價值的0.4%,顯然是太低了!
經過嚴厲討論,芝加哥交易委員會決定將白銀合約保證金由1000美元提高到6000美元,這意味著亨特家族必須補充大量的資本。雖然亨特家族在白銀市場上已經巨額盈利,但那究竟只是賬面盈利,而不是現金,所以他們不得不通過借貸的方式補充保證金。屋漏偏逢連夜雨,剛剛就任的美聯儲主席沃爾克(格林斯潘的前任)為了遏制通貨膨脹,決定大幅度緊縮銀根,提高貸款的難度。亨特家族早已背負數億美元的巨額債務,現在要想繼承借貸,可以說是難上加難。從1980年1月開始的僅僅兩個月之內,亨特家族又從銀行家那里借進了8000萬美元,相稱于同期美國全國新增貸款的10%!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亨特家族已經左支右絀,瀕臨失利邊緣。但是,華爾街的經紀商們卻慌了手腳,因為假如白銀價格崩盤,亨特家族一定會破產,而他們事先墊付的保證金遠遠無法抵消可能產生的損失,最后大部分損失將由經紀商承擔。僅僅貝奇公司(現在已經被保德信金融集團收買)一家,就以保證金和借款的方式,向亨特家族提供了2億多美元。假如這2億多美元無法收回,貝奇公司將立即陷入破產的噩運。另一家大經紀商——希爾森公司也感到非常害怕,以至哀求亨特家族把白銀期貨賬戶轉移到別的公司去,因為希爾森已經無法承擔如此巨大的風險了。
亨特家族的沙特阿拉伯背景也成為了美國政府調查的重點。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懷疑沙特政府通過亨特家族控制白銀,于是決定加強對外國投資者的治理。亨特家族則大聲喊冤,宣稱自己沒有做任何非法的事情,美國政府只是看不得智慧人賺錢而已。
看到亨特家族軟硬不吃、堅持做莊,紐約商品交易所終于失去了耐心。在白銀價格達到50美元之后不久,紐約商品交易所頒布了一條臨時規定:從即日起,禁止設立新的白銀期貨合約,只答應舊合約的平倉。這意味著亨特家族再也無法從期貨市場上買進任何白銀,而且白銀期貨合約的總數只會不斷減少,誰都無法通過大量買入或賣出來操縱價格。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亨特家族崩潰了。
1980年3月25日,白銀價格出現大幅度下跌,按照規定,亨特家族應當補繳大量的保證金。貝奇公司的高層主管打電話給尼爾森-亨特,要求他立即補繳保證金,并歸還1.35億美元的借款,否則將強行賣掉亨特家族的白銀期貨——這意味著華爾街已經拋棄了亨特家族。現在,擺在尼爾森-亨特面前的道路只剩下一條——出賣家族產業(尤其是利潤豐厚的油田)以籌集資金,歸還欠款。于是,尼爾森-亨特處處聯系銀行家,希望以家族產業為擔保獲得抵押貸款。
可惜,這一最后的刻苦還是失利了,因為華爾街等不了這么久。3月27日星期四貝奇公司開始在市場上強行出售亨特家族的白銀期貨。其他華爾街經紀商紛紛跟進。白銀價格崩潰了,亨特家族也崩潰了。
1980年3月27日在期貨界被稱為“白銀星期四”。貝奇公司拋棄亨特家族之后,其他經紀商也紛紛強行拋出亨特家族的白銀頭寸。到這一天結束之前,亨特家族已經有850萬盎司白銀被迫出售,然而要彌補虧空卻還是遠遠不夠的。道理很簡樸,亨特家族的大部分財產都被投入了白銀,越是拋出,白銀價格就越低,由此導致債務負擔更重,形成了惡性循環。僅僅幾天前還在高位運行的白銀期貨,在3月27日日中居然跌到了10美元的低點,而在交易結束前又回升到15美元。
現實證實,3月27日交易結束前的反彈拯救了貝奇公司等華爾街經紀商,它們趁著反彈,拋出了一大批白銀合約,從而有效控制了損失。然而,除了欠經紀人保證金之外,亨特家族還向銀行和金屬交易商累計借貸8億到10億美元,現在尼爾森-亨特就算是砸鍋賣鐵也湊不出這么多錢了。通過賣出手頭的原油、汽油等存貨,亨特家族總算湊了一筆錢;加上在市場上被拋出的白銀期貨,總價值大約是4億美元,但仍舊無法清償借款。
亨特家族接下來的遭遇驗證了馬克-吐溫的名言:“假如你欠銀行1美元,那么你將有麻煩;假如你欠銀行100萬美元,那么銀行將有麻煩。”亨特家族已經破罐子破摔了,把整個家族產業賣掉都不可能立即還清債務,由此將導致一系列銀行破產,美國經濟也將受到嚴峻打擊。形勢嚴重,美聯儲和美國ZF不得不緊急介入,但是這次的使命不再是打擊亨特家族,而是拯救亨特家族,從而拯救搖搖欲墜的美國銀行界。
美聯儲和美國主要商業銀行決定與亨特家族談判,以緩和市場的恐慌情緒。在談判過程中,華爾街股市表現穩定,白銀價格在跌到10.82美元一盎司之后也暫時止跌回穩,事態總算沒有進一步惡化。
尼爾森-亨特接下來的表現完全可以用“恬不知恥”來形容:他和弟弟威廉-亨特飛到了華盛頓,會晤了美國財政部的高官,哀求財政部和美聯儲牽頭,向亨特家族提供巨額長期貸款。尼爾森-亨特暗示說,假如美國ZF不出面拯救亨特家族,那么亨特家族將拋售手頭盈余的6300萬盎司白銀,徹底摧毀市場信心,并把各大銀行一起拉下水。美國參議院和眾議院都對白銀危機張開了調查,尼爾森-亨特對議員們示意,亨特家族只是做了一筆錯誤的投資,并且受到了政府的適度干預,所以亨特家族其實是白銀危機最大的受害者。這番顛倒黑白的證詞居然獲得了很多議員的同情。
最后,美聯儲主席保羅-沃爾克決定與亨特家族妥協。沃爾克說服美國各大銀行組成集團,向亨特家族提供價值11億美元的長期貸款。作為代價,亨特家族拱手讓出了很多油田和煉油廠的股權,并且把亨特家族最勝利的企業——普拉斯德石油公司抵押給銀行集團。沃爾克答應亨特家族在財務狀況好轉之后贖回普拉斯德石油公司,但警告他們在此前不得再進行任何期貨投機活動。
妥協剛剛達成,尼爾森-亨特的一名高級雇員又向國會舉報亨特家族有“更大的陰謀”,包括游說伊朗國王購買白銀,控制全世界的白銀供應等等。尼爾森-亨特怒不可遏,宣稱這名雇員說的全是假的。無論如何,由于證據不足,國會和美國司法部最后沒有對亨特家族采取任何法律措施。
轟轟烈烈的白銀危機到此就宣告結束了。亨特家族實際上已經崩潰,只是以“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態度獲得了美國政府的幫忙,延緩了自己的瓦解。1981年以后,伴著白銀產量的擴大,白銀期貨和現貨價格不斷下跌,亨特家族手中盈余的幾千萬盎司白銀大幅度升值,財政狀況更加惡劣。尼爾森-亨特和弟弟威廉-亨特被迫于1987年申請破產保護,并且賣掉了他的所有賽馬。作為石油巨頭和賽馬王子的尼爾森-亨特從新聞中消失了,變成了一個破產的前富豪。他帶著10億美元來到華爾街和芝加哥,最后變得一文不名。
亨特家族抵押和出售的大部分石油產業都沒有贖回,所以這個家族的大部分影響力都喪失了。當然,亨特石油公司本部和酒店事業、橄欖球事業仍舊保存了下來,由亨特家族的其他成員掌管。現在,這個家族已經不再是商業界舉足輕重的角色了。
1979-1980年的白銀危機是商品市場最后一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操縱事件。囤積居奇從此成為了歷史名詞,監管者對期貨市場的控制更加嚴肅,企圖將操縱市場的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此后,金融衍生品取代了商品期貨,成為了操縱、投機和丑聞的最大舞臺。20世紀90年代的悲劇主角,例如巴林銀行、橙縣政府和長期資本治理公司,都是倒在了金融衍生品的舞臺上。
來源:雪球-雪白血紅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