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外皮棉市場出現明顯波動。受新冠病毒影響,歐美、印度等國陷入停工狀態,采摘能力受限,進口量減少,促使海外棉價上揚;而國內不少棉花種植地遭受洪澇災害,加上地方政府對環保和土地利用的限制,導致供給減少,推高價格。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皮棉走勢呈現“漲跌不一”的狀態。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8月初全國平均棉花收購價格為每斤137分,相比上月下跌5.27%。其中,江蘇、安徽、浙江等地收購價甚至出現了10%以上的下降。而同時,外盤棉價出現反彈,美棉和印度棉合約價格均有所上漲,其中印度長絨棉收購價較上月上漲逾8%。這種表面上的“背離”現象,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方面,世界各棉花生產國政策、稅收改變或其他突發因素對供需關系的影響,也是棉花價格波動的重要因素。例如,7月初,我國對美國農產品實施加征關稅,直接導致美棉走低。而歐洲、南亞等地區此前采摘季節開始,部分國家出現采摘困難和工人短缺,棉花供應下降,推高了海外棉價。同時,在國內,大量棉花進入市場后,屬于較為鮮嫩的新花常常不易保存,商家減免存儲成本和商品質量考慮,更傾向于快速出售,此時價格會有所下行。

另一方面,供需格局對行情走勢形成制約。皮棉作為鄉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到眾多農戶和企業的利益。目前,在國內棉花供求格局中,產量漸減、需求疲軟的情況特別突出,市場上存在一定的惡性競爭。其中,以江蘇、安徽、河南等地的中小棉企為代表的棉紡織廠,生產線能力和節能環保設備水平都不如大型企業,對環保、稅收等政策的適應性差,難以承擔高昂的原材料成本。一些中小棉企不得不降低棉花的收購價,并將原本需要大力投入的技改費用省下,以獲取更多的訂單和市場份額。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如果減產資助政策、減稅降費等措施不能夠及時出臺,行業內部爭斗將愈演愈烈,皮棉價格波動仍會維持“漲跌不一”的格局。而歸根結底,保障皮棉供需平衡,激發所有參與者的生產積極性,才能夠為行業注入信心,穩定市場預期。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