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期保值者多為生產者和實用戶,具體包括生產商、加工商、貿易商和金融中介機構等,他們在生產、加工和進出口某種商品時,均面臨實際價格風險,運用套期保值的基本原理,即現貨價格和價格在運動方向和發展趨勢上的一致性,以期貨合約買賣與對沖的獲利,抵補現貨交易的報失,從而起到固定風險成本,減弱風險作用程度的作用,實現保本保值目標。
套期保值者在規范化期貨市場中的比例要超過期貨投機者,它是期貨市場穩定的內在力量和技術指標分析。由于套期保值者以防險保值為投資目標,一般地,他們會根據現貨交易中的商品品種和交貨月份來選擇套期保值交易品種和合約月份,從而使套期保值交易集中在與投資客戶所做現貨交易有關的期貨上市品種上,使該品種的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現貨價格與期貨價格保持著密切的關聯性,有助于期貨市場價格發現機制的實現。
下面所列的是典型的套期保值者:
1.生產商。金屬礦產生產企業如鋼礦、鋁礦等為防范未來銅鋁價格下跌引起梢售利潤降低而在相關金屬期貨交易所進行套期保值交易。農場主為防范收獲季節校食價格基跌可能帶來的風險損失而在相關期貨交易所進行套期保值交易。
2.加工商。面粉加工廠在面臨糧食原料如小麥、玉米等的價格上漲時可能會引起成本提高利潤減少的風險,于是選擇了套期保值交易。
3.實用戶。啤酒大安的實用戶是啤酒廠,橡膠的實用戶是輪胎廠。在面臨啤酒大麥價格上漲,酒廠銷售利潤降低的價格風險時,啤酒廠自然而然地成為啤酒大麥的套期保值者。同樣地,在橡膠價格上漲時,輪胎廠的生產成本必然加大,鎖定成本和利潤的必然選擇使輪胎廠成為橡膠的套期保值者。
4.貿易商。在對外貿易中,某些進出口商品的國際市場價格經常以該商品國際主要期貨市場的期貨價格為參考,甚至在進出口報價中,期貨價格也成為現貨合同價格確定的依據。這使進出口公司面臨為進出口商品進行套期保值的問題,特別是五金礦產和糧油進出口公司套期保值業務的開展成為必要。
5.中介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如有證券經營權的金融機構經批準可以從事國債期貨的套期保值業務。
總之,期貨機制的引進,為各種套期保值投資客戶提供了新股配號,主動防范風險的戰略選擇,這是市場經濟發展所必須的。
來源:全球財富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