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以下面一個例子來說明理性預期在期貨價格決定中的作用。假設一種水果在一年的某一天(如7月4日)采摘,并假定市場參與者預計下個收獲季節這種水果的價格為每個10美元.這個價格就是預期未來的價格。期貨價格與這一預期未來價格是相等的,或至少是大致相等的。如果不這樣,套利便會活躍起來。
如果期貨價格為15美元,超過了預期未來價格,投機者賣出該期貨合約,然后在收獲日的10美元價格買進該水果進行實物交割。若這種策略可以實現,他將獲得5美元利潤;相反,如果期貨價格低于預期未來價格,如7美元,投機者買人期貨合約,在收獲日以7美元的價格交割合約,并以當時的現貨價格10美元賣出現貨,從而得到3美元利潤。
由以上例子看出,期貨價格直接取決于人們的心理預期、而心理預期又是以期貨市場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事實上,期貨價格的絕對值并不完全等于未來預期價格,它應該在未來預期價格之上加上兩項內容:
1.交易成本
假定水果的期貨價格為9美元,預期未來價格是10美元,并假定交易成本為2美元,這樣以9美元期貨價格購入再以l0美元的預期未來價格賣掉現貨水果不但不會賺取1美元利潤,反而會損失1美元.也就是說,只有當期貨價格低于8美元時才會有利潤可圖。
2.風險偏好
期貨市場中的交易者分為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套期保值者為了回避現貨商品風險從而在期貨市場上做與現貨買賣方向相反,數量相同的交易。而投機者則是為了賺取期貨市場上價格波動差價,所以投機者是承擔期貨價格變動風險的。但是人人都厭惡風險,只有當投機者覺得承擔這些風險的預期利潤能夠補償他們所承擔的風險時、他們才會愿意冒風險。
假定水果的未來預期價格為10美元,而相應的期貨價格為10.05美元.再假定未來水果的實際價格變化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受天氣影響),投機者可能會認為0.05美元的利潤不足以讓他冒那么大的風險,如果投機者不追逐這0.05美元的預期利潤,也就不會有現實的市場力量,從而促使期貨價格與未來預期價格相偏離。
由此看來,在交易成本和風險伯好的影響下,期貨價格與預期未來價格不完全一致,有時還可能出現較大的偏離,尤其在初期發展的不成熟的市場上。但是期貨價格與預期未來價格的大致相等關系是期貸價格決定的基礎。
來源:全球財富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