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套期保值很多人都不知道具體怎么操作的,今天給大家講講兩個套期保值的案例一個是棕櫚油期貨一個是金屬鋁期貨。
案例一(成功)
棕櫚油的套期保值
棕櫚油在國內完全是依賴進口的植物油品種,因此,國內棕櫚油的消費完全依賴于貿易商進口棕櫚油到國內銷售。國內貿易商在采購棕櫚油的時候,就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在國內棕櫚油期貨推出之后,國內貿易商就可選擇在國內賣出相應的棕櫚油期貨合約進行賣出保值。
2007年10月10日,國內某棕櫚油貿易商,在國內棕櫚油現貨價格為8270元/噸的時候與馬來西亞的棕櫚油供貨商簽定了1萬噸11月船期的棕櫚油定貨合同,棕櫚油CNF價格為877美元,按照當日的匯率及關稅可以計算出當日的棕櫚油進口成本價在8223元/噸,按照計算可以從此次進口中獲得47元/噸的利潤。由于從定貨到裝船運輸再到國內港口的時間預計還要35天左右,如果價格下跌就會對進口利潤帶來很大的影響。于是,該貿易商于10月10日在國內棕櫚油期貨市場賣出12月棕櫚油合約1000手進行保值,成交均價為8290元/噸。到11月15日,進口棕櫚油到港卸貨完備,該貿易商賣到10000噸棕櫚油現貨,價格為7950元/噸;同時在期貨市場上買入1000手12月棕櫚油合約進行平倉,成交均價為7900元/噸。
通過此次保值,該貿易商規避了棕櫚油市場下跌的風險,保住了該貿易商的47元/噸的進口利潤并從期貨市場額外獲得了70萬元贏利。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賣出套期保值關鍵在于銷售利潤的鎖定,其根本目的不在于賺多少錢,而在于價格下跌中實現自我保護。如果企業沒有參與套期保值操作,一旦現貨價格走低,他必須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因此,賣出套期保值規避了現貨價格變動的風險,鎖定了未來的銷售利潤。
案例二(失敗)
鋁套期保值鄭州第二電纜廠客戶
該客戶是鄭州市第二電纜生產企業,是制造電線電纜的專業廠家,集科研、生產于一體的大型股份制企業,主要生產高、中、低壓交聯聚乙烯絕緣電力電纜、PVC絕緣電力電纜、安全清潔電纜(環保型)、耐火和阻燃電纜等十多個品種。為了避免鋁價上漲導致生產成本增加,該企業長期在期貨市場進行買期保值,并在我鄭州營業部期貨賬戶上持有期鋁多頭頭寸。
2008年7月18日、22日分別買入鋁810合約30手、20手,成交價格分別為19250和19150。于9月5日以17090的價格平倉25手,以10月7日以13900的價格平倉25手。從套期保值的結果來看,期貨市場共計虧損185750元(手續費忽略不計)。 這是一次失敗的套期保值,因為在進行買期保值之后,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的鋁價都持續回落。
隨著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步向實體經濟蔓延,即便市場在進入傳統的消費旺季后,現貨需求也表現為旺季不旺。盡管前期期鋁價格較其他金屬價格表現堅挺,但隨著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不斷加劇,國內期鋁價格最終選擇了向下突破,進入了下行軌道,結果導致現貨市場與期貨市場同時出現虧損。
來源:十三財經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