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貨幣”這個詞或許挺陌生,但近幾年被炒得挺熱的“比特幣”,應該有不少人聽說過。哦,原來是它呀。不過,是它,也不是它。
同樣與互聯網技術緊密相關,同樣有著支付和流通的屬性,央行的“數字貨幣”和比特幣有著密切聯系。但比特幣是一種數字貨幣,但數字貨幣不僅僅比特幣這一種形式。盡管現在央行的“數字貨幣”的面紗還沒有掀起,但和比特幣必定有很多不同之處。
首先,發行方不同。
貨幣大多有一個發行方,比如咱們人民幣就是由央行統一印制、發行的。但比特幣沒有一個集中的發行方,而是基于一種算法隨機生成,任何人都可以開采、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
其次,獲取方式不同。
比特幣是一些掌握算法的人不懈“開采”出來的,這些名副其實的IT高手,需要用電腦搜尋64位的數字,然后通過反復解謎密與其他淘金者相互競爭,為比特幣網絡提供所需的數字,獲得相應的比特幣。
但是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勢必得面向全國人民,而非一些網絡高手。在國家努力達到普惠金融目標時,怎可能只為互聯網高手們量身打造一款貨幣?國家版的“數字貨幣”勢必要助力普惠金融的實現,面向最廣泛的群體。
另外,定價不同。
面對越來越難“挖”的比特幣,不少高手像升級打怪一樣越發精力充沛。隨著“挖掘”難度不斷增加,比特幣的價格也不斷飆升,也高低起伏波動較大。

一款國家貨幣得盡力保持自身穩定,定價自然不可能根據獲取的難易性,像收藏品一樣,因為稀缺性定價。
此外,使用范圍不同。
目前,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均未承認比特幣的貨幣屬性。可能一些機構表示接受比特幣捐款,一些超市也曾表示可以用比特幣支付,但是這只是在很小的范圍內。
作為一個國家發行的數字貨幣,一定要能滿足最大范圍的支付需求,尤其是隨著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的演進,全球支付方式發生巨大變化的背景下,央行的數字貨幣需要滿足全球支付需求。
如果說央行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有著天壤地別,那么與虛擬貨幣相比,又有何不同?
用過QQ的人應該很熟悉Q幣了,給QQ頭像換身衣服,給QQ空間換個背景要使用Q幣,而騰訊不少網絡游戲也需要Q幣充值。像這樣,基于網絡產生的虛擬貨幣還有很多,比如百度公司的百度幣,游戲公司的充值點券等。
就適用范圍而言,這些網絡貨幣大多用于游戲充值,購買裝備道具,不能進行線下支付;就兌換方式而言,原則上只能用真實貨幣購買虛擬貨幣,但不允許將虛擬貨幣轉化成真實貨幣;就發行而言,是由企業自身推出,有些像“代金券”性質,而非真正的貨幣。
所以,盡管央行的“數字貨幣”發行不可避免需要在互聯網進行支付交易,但是原理和方式和虛擬貨幣并不相同。
特別是當下,不少企業在發行虛擬貨幣時,由于自身風險防控和安全意識不足,為一些不法分子留下銀行卡盜刷銷贓、洗錢的可乘之機。如果央行的“數字貨幣”發行后,是否會替代這些網絡虛擬貨幣,使得網絡支付環境更加安全、健康、透明,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