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豬期貨已經獲批上市。
近日,中國證監會已正式批復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生豬期貨立項申請,那么,生豬期貨是否能使生豬市場擺脫大起大落的“豬周期”怪圈呢?
我國是豬肉生產和消費大國,2017年我國生豬出欄約6.89億頭,市場規模已超過1萬億元。從過去的歷史來看,我國豬價的周期性波動不斷擴大,2016年高峰達到21.31元/千克,2014年4月低谷為10.49元/千克,生豬價格的不確定性給生豬養殖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帶來巨大影響。
理論上來講,生豬期貨作為風險管理工具,可以通過遠期合作價格幫助養殖者及時了解未來的生豬市場走勢,降低市場波動。
本文通過對比美國生豬期貨的先進經驗,希望為國內生豬期貨發展提供可借鑒之處。
美國生豬期貨的發展
美國歷史上有生豬期貨,后演變為瘦肉豬期貨。1961年美國養豬業為規避生豬價格風險,開始不斷推出并改進生豬類期貨產品,縱觀美國生豬期貨的發展歷程可將其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發育期(20世紀60-80年代)
1961年美國推出了冷凍豬腩期貨合約,后來為了解決產品不耐長時間儲存的問題,1966年推出生豬期貨,在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開始交易。
振蕩期(20世紀80-90年代)
1980年-1990年美國生豬產業升級,大量散戶退出,致使能繁母豬和生豬存欄出現大幅下降,引起生豬期貨市場發生較大的震蕩。且當時美國生豬現貨交易為豬酮體瘦肉率定價,但生豬期貨以整豬為交易單位,生豬期貨市場并沒有適應現貨市場的發展要求,美國生豬期貨遭到質疑。
平穩發展期(20世紀末至今)

CME從1995年起用瘦肉豬期貨代替了原有的生豬期貨,交割標的由活體豬改為瘦肉豬胴體,交割方式也改為現金結算。現在,CME瘦肉豬合約成為芝加哥商業交易所中買賣最為活躍的畜產品之一。
中國生豬期貨市場
一、首先,我國養殖企業為什么難以走出大起大落的“豬周期”怪圈?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生豬市場信息不暢通
影響生豬價格的根本原因為供需關系的變化,由于目前我國生豬交易環節主要由豬販子批發商進行交易,養殖企業很難得到需求端真實、準確的市場變化信息。造成了養殖企業難以把握整個市場的全面動態,作出的生產決策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產量極不穩定。
市場缺乏風險管理工具
養殖企業一般通過降低養殖成本和發展上下游產業鏈,來規避豬價下跌帶來的市場風險,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風險對沖工具,企業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目前生豬價格保險公司,由于沒有合適的風險分散渠道,并且面臨著投保者逆選擇風險,所以一直無法大面積推廣。
二、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市場逐步規范,為生豬期貨上市創造了基礎條件
近年國內高壓環保政策倒逼生豬產業的轉型升級,大量散戶退出市場,加速行業轉型,大幅提升國內生豬養殖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程度。
根據公開資料整理,2017年我國生豬出欄生豬約6.89億頭,年出欄500頭以上的企業出欄量占比約53%;生豬養殖企業的市占率也有所提升,全年生豬共計出欄約4712萬頭,市場份額提升至6.84%。整體來看,目前我國生豬養殖市場較為規范,具備了開展期貨交易的基礎條件。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