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4g4m2"><menu id="4g4m2"></menu><menu id="4g4m2"><strong id="4g4m2"></strong></menu>
    <xmp id="4g4m2">
  • <menu id="4g4m2"></menu>
  • <dd id="4g4m2"></dd>
  • 只發布交易干貨的網站
    用實戰期貨交易系統和心得助你重塑交易認知

    期貨開戶 | 手續費 + 1 分

    點擊查看最新手續費保證金一覽表

    推薦答案

    這周在香港路演,雖然仍處盛夏,但是依然感受到了陣陣涼意。一方面是我自己不小心,想當然覺得香港靠近中國的最南方,肯定會很熱,所以沒有帶西服,只穿了襯衣,結果發現所有室內空調的冷氣都開得像冰窖一樣,好像發電都不要錢似的。另一方面是恰逢香港市場出現了投降式拋售"",恒指跌破了7月8日的前期低點,今年以來的累積收益已經轉負。

    在香港,大家最直接的感受是資金的撤出。

    目前恒生指數每天只有700億港幣左右的成交量,而A股的成交量雖然大幅萎縮,但也還有1萬億人民幣左右,所以大家開玩笑說現在的港股相當于A股10分鐘的行情,這一方面反映了港股是機構為主,大家秉承價值投資的理念、換手率不高;同時也反映出了資金流出的嚴峻形勢,有機構統計過去一年流出新興市場的資金總量已經接近1萬億美元,已經超出了08年金融危機時的流出量。

    大家開玩笑說,以前香港市場好歹還是個小三,只在A股和美股不行的時候跟著跌一下,這一回不管哪里出事港股都會跌,比如最近的東南亞動蕩、人民幣貶值甚至哈薩克的貶值,大家都是驚弓之鳥了!

    首先,大家最關心的就是最近人民幣貶值的問題。

    在內地大家雖然感覺到好像幣值有變化,但由于大家主要用的還是人民幣,所以擁有的主要資產以人民幣計價而言并沒有直接的損失。但是在香港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由于是以美元等外幣計價,單純由于人民幣的貶值,就使得所有投資大陸QFII或者的產品凈值在一周之內就損失了3.5%。對股票型產品而言,由于最近行情本來就不好,所以匯率貶值更是雪上加霜。而債券型產品就很難看了,很多在國內買的國債也就只有3.5%的收益率,這一把一貶值就全沒了,所以對套息交易型產品的影響非常大。

    因此,大家都想知道,到底人民幣會貶值到什么程度?

    其實上周在貶值之后,央行很快就召開了新聞發布會,央行的幾位主管領導已經明確告訴市場,此前人民幣大概高估了3%左右,而上周的貶值幅度已經達到3%,意味著人民幣貶值已經告一段落。事實上,本周以來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就穩定在6.4左右,和即期匯率基本保持一致。

    所以,大家也都基本認同年內人民幣不太會再大幅貶值。

    問題在于,明年乃至未來人民幣會不會貶值呢?

    對于這個問題,大家都不太樂觀。目前,幾乎所有人都認同美國即將步入加息周期,即便今年9月不加息,12月也會加,甚至有人覺得美國加息越早越好,能給市場一個痛快,就好像當時的希臘危機一樣,出了問題去面對總能解決。但如果老是懸而未決,那么加息預期就會一直困擾市場。

    如果美元強勢周期已經確立,那么人民幣未來可能會持續承壓。而且考慮到人民幣已經堅挺了10年,做了10年的強勢貨幣,所以很多人擔心這次可能是一個大拐點。

    另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會選擇在這個時候貶值?

    對于人民幣貶值的原因,央行在發布會上主要講了兩點,一點是上述的美元加息和升值,但是美元指數的走強已經持續了1年,因此很難解釋為什么人民幣會在最近貶值。

    股災救市印鈔,導致貨幣貶值。

    央行宣布貶值的時間是8月11日上午8:30,同時也發布了7月份的金融數據。而熟悉央行發布數據節奏的研究猿而言,金融數據通常是每月的13日下午5:00左右發布,因此提前到11日上午顯得非常詭異,說明這兩者有著非常重要的關聯。

    而7月貨幣數據的主要亮點,在于廣義貨幣M2增速跳升到了13.3%。從4月的10.1%,到7月的13.3%,貨幣增速像變魔術一樣多出來了3%,考慮到M2的總量已經到了130萬億,因此在過去的3個月我們超增了接近4萬億的廣義貨幣。從M2超增的結構來分析,其中大約兩萬億借給了非銀行金融機構,1萬億是借給了政府,還有1萬億是借給了居民和企業。所以從貨幣超增的結構不難看出,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貸款還有買政府發的債券是主要的兩大貢獻,而代表經濟活力的居民和企業信貸其實貢獻不大。

    所以,央行的發布會對這一點也特別坦誠,稱為了維護資本市場穩定發展所采取的一些臨時性措施,使得信貸和廣義貨幣M2在7月出現了大幅跳升,流動性寬松帶來了匯率貶值壓力。簡而言之,為了股災救市,貨幣超發所以全國人民的資產都貶值了。其實從我們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導致貨幣貶值的不僅是股災救市,還有地方的債務置換。

    救了債市救股市,都表明中國的剛兌沒有打破,因而未能降低融資需求、去杠桿。

    其實回顧一下金融危機以后,全球經濟都各有各的問題,美國是居民房子買多了,歐洲是政府福利太好了,中國是企業投資過度了,這都是經濟層面的問題,經濟結構失衡了。而反映到金融層面,則是共同的問題,體現為負債率過高,杠桿過高,因此都要去杠桿,降低負債率。

    而負債率的公式非常簡單,負債率等于負債除以權益,所以理論上降低負債率有三個辦法:分別是降低利率、增加權益以及債務減記,其中降低利率和債務減記可以做低負債率的分子,而增加權益可以做大負債率的分母。

    而對于中國的過去兩年而言,我們把容易的去杠桿都做了,利率降了債市股市都漲了,大家都很歡樂,但是對最難的去杠桿"債務減記"都避而不談。其中地方債務置換,類似于給所有融資平臺的債務背書,而股災的救市,則意味著政府出錢承擔了股市泡沫化的風險。

    貨幣超發導致政策兩難。

    所有的剛兌,都意味著經濟整體負債水平繼續上升,體現為M2增速遠超目標增速。而超發的貨幣會帶來潛在的通脹壓力,目前經濟低迷PPI通縮,而CPI反而持續上升,而且上漲的并非僅是豬價,而體現為非食品價格的全面上漲,這背后就有貨幣超增的推動。

    國債收益率下降意味什么?國債期貨如何換算成國債收益?

    這也使得央行貨幣政策左右為難,一方面,經濟下行、資金流出需要降息降準。另一方面,物價上升和貨幣超增使得降息降準都受限。因此,我們也看到7月份以來降準降息一再落空,而貨幣利率持續上升,也體現出央行的政策兩難困境。

    剛兌損害政府信用,導致無風險利率難降,扭曲金融定價和資源配置。

    而剛兌是對政府信用的極大損害。在美國,金融危機以后大家都去買國債,在歐洲,德國國債利率一度變成負的,意味著金邊國債的說法不是忽悠,是大家對政府信用信心的體現。

    但是在中國,出現了特別奇怪的現象。大家都愿意買垃圾債,比如最近瀕臨違約風險的華銳債漲了接近20%,利率從20%下降到10%,許多在香港10%利率發債的地產公司到國內交易所發公司債利率只有3%左右都被哄搶,而4%左右的國債和國開債就始終沒人買也漲不動。

    而在股市也一樣,大家都愿意買垃圾股,不愿意買藍籌。因為垃圾股不能退市,還有接盤俠來救。現在的股市又出現了新的神邏輯,各個公司都在想方設法公告自己是證金王寵信過的女人,像梅雁吉祥這樣完全沒有業績的公司都能暴漲3倍,而且每天成交量接近100億,把股市變成了擊鼓傳花的博傻游戲,最終損害的還是政府的信用。

    救債市即可,降低利率就能恢復股市信心,相信市場定價。

    在我們看來,在特殊情況下,政府救市絕對是正確的,無論是債市還是股市,但是一定要明確什么該救,什么不該救。

    首先,其實從金融資產定價出發,債市才是關鍵,利率是影響股價的最重要變量之一。去年轟轟烈烈的牛市,就是因為利率下調,觸發了儲蓄搬家的洪流。美國當年啟動股票牛市,也是首先把債券利率降到零。而今年6月份以后發生股災,一方面是因為場外配資去杠桿,也因為地方債巨量發行導致國債利率飆升,沖擊了股市的估值。

    所以救市可以圍魏救趙,未必非要霸王硬上弓。只要債市穩定,無風險利率下降,市場信心就能恢復,股市就沒有大風險。對股市應該減少干預,尤其應該盡快恢復股市的融資功能,要相信市場有定價的能力,如果市場連定價都不會,又怎能去有效配置資源?

    打破剛兌,方能體現政府信用的價值,真正降低無風險利率!

    從14年超日債的剛兌開始,債市就開了剛兌不好的頭,到后來曝光部分中小企業私募債,也因為城投公司擔保而再次剛兌。目前債券市場有兩個神邏輯,一個是交易所上市的債券不會違約,因為有散戶參與,所以政府會兜底。一個是城投一定會剛兌,因為地方債務置換后城投更安全。

    但是所有的剛兌,歸根到底都是政府拿了錢出來。所以如果這樣一直兜底下去,從債市兜到股市,就意味著地方債的供給是無限的,也就意味著政府債不值錢,會導致貨幣超發,以及持續的貶值壓力。

    所以,一定要明確政府信用的范圍,哪些債務應該置換,哪些不該置換,該違約的就應該堅決違約。當年朱總理讓很多國企破產重組甚至下崗,通過資產管理公司大幅減記債務,無債一身輕,為后來中國經濟的黃金十年打下了基礎。而美國這一輪金融危機后也是首先讓雷曼倒閉,居民買錯的房屋被銀行贖回,大量的壞賬被減記,之后輕裝再上陣。

    所以,我們建議一定要選擇性地打破剛兌,只有走了這一步,大家才知道政府信用是最值錢的,國債的需求一定會大幅上升,無風險利率才會大幅下降!

    工業化結束,服務業興旺發達,破而后立,轉型重生!

    經濟轉型,意味著過去經濟模式的破滅,而轉向面向未來的經濟模式,這個過程也一定是破而后立的過程。

    目前,中國的人口紅利出現拐點,地產和汽車等龍頭產業都出現了青黃不接的勢頭,也意味著中國的工業化步入后期,因此對于這些行業的破產乃至債務違約應該是大膽接受,甚至去主動推進,這些行業只有去產能才有希望。如果因為擔心影響GDP而繼續投資擴張,其實只是將問題延后,阻礙經濟轉型。

    而中國經濟的另一面是服務業和創新產業,目前移動互聯網行業正在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在香港碰到的一個基金經理說現在已經不投資二級市場了,專注于投資互聯網創業的企業。而旅游、教育、醫療等行業增速持續高增。其實這也是轉型國家的規律,工業化萎縮,服務業大發展。

    體現在物價上,PPI的持續通縮代表的是工業產能過剩、必然會持續萎縮,而CPI的上升代表的是服務業興旺發達,未來充滿希望。

    所以只要我們順應經濟規律,工業和服務業都大有可為,轉型必然能重生,只是要破而后立!

    推進注冊制,加大改革力度,提高潛在生產率,穩定人民幣!

    而服務業以及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資本市場的大力支持,而注冊制的推出是關鍵所在,可以將資金導向新興產業,建立激勵創新的機制。而改革也不應停留在拉郎配的層面,而應該從股權等制度入手,統一政府和管理層、員工等的利益,從而增加國企的生產效率。

    而只有提高了中國經濟的潛在生產率,才能真正從長期穩定人民幣匯率。經濟的健康發展是人民富裕的真正基石!

    溫馨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



    切換注冊

    登錄

    忘記密碼 ?

    切換登錄

    注冊

    我們將發送一封驗證郵件至你的郵箱, 請正確填寫以完成賬號注冊和激活

    簧色带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