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莊家也是這個市場上的投資者,也要遵循這個市場上的交易原則。投資者首先可以對莊家有全面的認識,了解莊家常用的騙術;之后可以了解莊家整個坐莊過程中每一步的操盤目標、操盤手法和盤面特點;最后可以從自身角度出發,制定合理的跟莊策略。
一、解析突然放量
所謂突放巨量,是指個股走勢原本正常,但某日成交量突然達到前日成交量或前段時間平均成交量的10倍之多。這往往是一種不同尋常的現象。當然,限制流通股開始上市和配送股首日流通是個例外,也需要引起注意。
突放巨量的過程可能會是一天,也可能會是幾天,但都有一個重要的特征,即在放量前后的成交量往往不大。從圖表上看,突放巨量會形成一個突兀的“電線桿&34;。
由于間歇性放量通常是主力對敲出貨的結果,所以它往往出現在以下三個階段。
1.高位的滯漲期
在高位滯漲期,主力通過對敲放量使交易者以為個股還會繼續放量上漲,欺騙交易者介入,同時穩住持股者,而自己則在暗中拋售。由于主力出貨不是幾天的事情,因此,這種動作會往復出現一段時間,比如一周或一個月不等。于是,就出現了間歇性的放量現狀。
2.高位的橫盤期或陰跌期
當個股在高位進行橫盤整理的時候,或者是當個股在持續陰跌的時候,主力往往急于出貨,于是為了吸引市場注意,主力就會通過對敲來制造交易活躍的現象,蒙蔽交易者的判斷能力,吸引市場跟風參與。
3.股價急挫后的“筑底”期
當股價從高處急跌到某一階段性的低位時(比如跌去了50%的漲幅),股價往往會出現強勢的橫盤狀態,給人以跌不動、有資金建倉的“筑底”假象,而此時間歇性的成交量多為主力對敲所為,一旦交易者大量買入后,主力就會全身而退。
三、解析放量滯漲
所謂放量滯漲是指成交量在某個價位附近出現持續放大的狀況,這些持續放大的成交量堆集在一起就像一堆山丘。此階段的股價總體來說并沒有上漲多少,更多的是在強勢震蕩,上躥下跳。堆量的目的就是制造成交量巨大、股價將要上漲的假象,以吸引交易者跟風。
放量滯漲往往出現在兩個地方。
1.高位的滯漲期
當股價處于高位時,往往是主力全力出貨的時期,但由于籌碼太多,主力通常需要一周甚至幾個月才能將籌碼處理完,于是個股就容易在高位出現堆量滯漲的現象。在高位對敲堆量的過程中,主力的出貨量往往會占到當日成交量的30%,同時還會新增10%的籌碼,所以主力每日的實際出貨量只能占到當日成交量的20%左右。也就是說,即使每日換手率達到了10%,主力也需要25天才能將50%的籌碼出完。因此,只要個股有過巨大而穩健的漲幅,那么其高位常常會出現一個月左右的震蕩期,并在部分階段形成高位的堆量滯漲現象。
2.剛剛除權的股票
股票除權的當天,股價都會降下來,10送10的股票,其降價的幅度甚至會達到50%。于是,很多交易者會認為該股很便宜,有買入的沖動。與此同時,主力也會利用現在股價“低廉”的假象,開始在成交量上做文章,通過持續的堆量,給交易者制造該股即將被“填權”的想象,吸引跟風者進入。事實上,很多除權后出現堆量的股票,往往會持續走低。
四、底部放量三態
由于長時間的套牢,這部分投資者已經麻木,幾乎沒有售賣的欲望,所以,股價在底部是不會有大成交量的。失去了賣方的供應量,即使買方很強悍也不會得到太多的籌碼,相反,股價漲得越快,持股者就越惜售。所以,除非個股有基本面上的巨大變化或大盤出現了暴跌而部分主力極力看好(即使有個別機構忍無可忍地在股價底部進行了拋售,個股也不可能在此時出現集體拋售的行為),否則底部放量在正常情況下是不可能出現的。

在排除了個股有基本面上的巨大變化或大盤出現暴跌的因素后,若個股仍然在底部出現了大成交量的行為,那么往往屬于不正常的異動行為,而且是主力刻意營造的結果。股價的運行只會有上漲、下跌、盤整這三種趨勢,底部放量時的股價走勢也不例外,只是這時的三種趨勢往往是主力預謀的結果,而不是市場的自然選擇。
1.底部放量上漲
這往往是主力對倒放量的結果,此時主力正在講述“放量會漲”的故事。主力為了吸引投資者來購買低價籌碼,在底部制造放量,主要是由于:
①主力屬于超級短線的游資,不希望繼續增加籌碼,但又希望在有了一定的底部籌碼后有人共同參與;
②尾貨沒處理完的主力急于抽身,于是以對倒做量的方式來吸引市場跟風,但這也意味著此處并不是股價的底部。
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放量是指不正常的特大量,如換手率達到了10%。當主力在底部啟動行情時,為了消滅浮籌而采用的緩推式大陽線也會產生大量,但還不至于出現不可思議的大量,除非是大陽線碰到了某個關鍵的阻力位,或是當日有配送股或限售股上市。至于何謂正常的大量,何謂不正常的大量,就需要投資者的經驗累積了。
2.底部放量下跌
大盤狀況不好、公司業績下降、個股題材透支等,會使股價從高位跌到底部。在這些利空的環境里,即使通過底部放量這些小動作,主力也是很難全身而退的,也很難減掉較多的倉位,而最終的結果則往往是賬面虧損繼續增加,交易傭金不斷支付。
既然如此,那么主力還要在底部制造放量下跌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1)主力在進行最后的打壓動作,即主力為了實施打壓式建倉,通過一些利空消息,制造帶量的破位圖形,迫使最后的賣單涌出,自己則全盤接納。若股票在帶量急速下跌后,幾天之內又能回到原價位,那么多半就屬于這種原因。
(2)主力在強行出貨。這往往是主力資金鏈斷裂的后果,或是個股基本面出現了極度惡劣的情形。有時候,主力會在出貨前將股價向上做個拉升的“試盤”動作,若市場買盤比較多,主力就會“先養再殺”;若市場買盤比較少,主力則往往會直接“殺雞取卵”,這種情況會導致盤面出現數日或數十日的暴跌,最后個股常常跌得面目全非,而主力則是能揀回多少資金就是多少,其目的就是為了能賣一個好的價位。
(3)換人坐莊。有時候,主力會尋找新的買家介入,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無法從市場上全身而退了,而一旦找到新的買家,他們就會約定在盤中交換籌碼。
3.底部放量盤整
個股在底部放量時卻出現了價格盤整的現象,這往往有以下三種可能性。
(1)主力護盤
若同期大盤持續下跌而個股卻出現了盤整的行情,那么多數是由于有主力在其中護盤,而且主力還必須承接大量的拋盤,因此個股就會出現放量的盤整現象。但投資者必須提高警惕,因為護盤的主力不見得都有護盤的決心和實力。
(2)主力分倉
有時候,主力會用幾個賬戶來進行交易,因而需要將籌碼進行分倉,于是就會出現幾次特大單的成交行為,一旦分倉過程結束,股價就會繼續盤整。分倉的特點是盤中多次出現大單成交的現象,但卻沒有致使股價高漲或急跌,股價震蕩的幅度也不大(對敲則是一個階段性的持續行為,且帶有明顯的拉升或打壓股價的目的)。
(3)交換主力
若個股幾日內的成交量非常大,那么也有可能是新、老主力在交換籌碼。該行為的特點同分倉的特點類似,但是成交量和大筆成交的頻率遠高于分倉時的情況。一旦新、老主力交換之后,往往新主力還會在市場上繼續收集籌碼或進行打壓震倉的動作。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