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都在討論供電緊缺的問題,快到年底了,國內各個省份為了完成國家“能耗雙控”的要求,都在進行運動式的拉閘限電,但在供電緊缺背后,還有一個現象大家可能忽略了,那就是今年下半年開始,煤炭價格的瘋漲。煤炭漲價瘋狂到了什么程度,讓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武俠人物“梅超風”,就連在這個行業干了幾十年的老法師也說,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么瘋狂的漲價。
在我們國家現行的供電體系中,超過70%以上的電力是通過燒煤產生的,眼看著冬天就要到了,煤炭價格瘋漲對電力供應的影響是否還會持續,煤炭漲了到底誰賺了,為什么作為全世界最大的煤炭生產國,我們不僅沒有定價權還要跟國外進口呢?我們來說一說煤炭漲價潮背后的大學問。
今年開始的煤炭漲價潮著實是讓很多人大跌眼鏡,即便是在行業里干了幾十年的一些資深人士,也沒有能夠預料到,這一次的煤炭漲價潮能有這么瘋狂。
根據國家煤炭市場網公開顯示的報價,9月30日,河北秦皇島港口的煤炭庫存已經下降到了400萬噸左右,而在早幾天,庫存最少的時候已經接近350萬噸,幾乎達到了最近十年以來的最低值。河北秦皇島港口作為國內最大的動力煤轉運港口,是陜西、內蒙古、山西等地發貨的煤炭中轉地,很多發往東南沿海省份的煤炭都在這里中轉和交易,因此,在秦皇島這一個地方,就可以看到全國動力煤市場的全貌。
和港口動力煤庫存不足同時發生的,并且讓市場更為擔憂的是煤炭價格的快速上漲。2021年第二季度,秦皇島港口陜西產的5500大卡的動力煤市場平均價格為875元/噸,到三季度,這個價格已經快翻倍了,而在一年之前,同樣產地、品種煤的價格還不到300一噸。一方面是價格的暴漲,另一方面是煤炭庫存的短缺,在陜西、內蒙古多地,一方面煤炭經銷商已經開始囤貨,如果運氣好,等兩天煤炭價格上去了再賣,大概率還是可以多賺不少錢,以前的煤炭價格幾個月波動就幾塊錢,現在一天的波動就能上百,市場上參與投機的人在增加;另一方面,下游的生產企業買不到煤炭,不僅接受全款現金的付款條件,很多企業甚至提出,只要有煤就要,價格不是問題。
煤炭行情這么火爆,最高興的還是煤老板們,今年以來,煤礦企業的生意那是相當的好,不僅銷售量好、利潤好,而且付款條件也比往年優越很多。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產國家之一,全世界一共有煤炭儲量大概是1.14萬億噸,其中超過十分之一的儲存量在中國,規模僅次于美國和俄羅斯。
既然我們有煤炭,為什么煤炭還這么緊缺呢,甚至連煤炭的價格都不是我們說了算呢,這背后啊,有多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啊,雖然我們是煤炭生產大國,但同時也是煤炭進口大國,2008年開始,中國從煤炭出口國家變成了進口國家,并且到現在,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煤炭進口國家,每年進口的煤炭接近3億噸。從最近這幾年的進口情況來看,我們國家進口的煤炭主要來自五個國家,分別是印尼、澳大利亞、俄羅斯、菲律賓以及外蒙古。
我們國家產煤量世界第一,煤炭進口也是世界第一,最主要的因素還是國內的能源使用結構的問題。煤炭雖然存在環保隱患,開發成本和運輸成本高等多種問題,但相對于風電、水電和太陽能來講,煤炭還是最為穩定、便捷的能源,風可能說停就停,但煤炭買了就有,受其他能源的影響,雖然到2020年,煤炭消費占國內所有能源消費的比重已經下降到了56.8%,但在發電領域,煤炭仍然還是絕對的主角。
同時啊,煤炭進口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國內和國外生產煤炭的價格差異,國外有一些國家,煤炭儲藏條件比我們好,開采的成本就比較低,同時,由于國內煤炭西多東少的絕對差異,對于一些東部,特別是東南省份來說,從對距離和運輸成本來看,與其從國內西部地區買煤炭,還不如從東南亞進口煤炭來的劃算。
同樣作為煤炭儲量大國的美國和俄羅斯,國內的煤炭使用比例就沒有那么高,我們國家煤炭的產量是美國的6倍還要多,美國開采的煤炭主要用于發電和出口,對煤炭的依賴這幾年一直在逐年降低,以美國得克薩斯州為例,2020年,德州的供電結構當中,最主要的供電能源是天然氣,占比約為46%,其次是風能,占比增加到了23%,最后才是煤炭,占比約為18%。

因此啊,總結我們國家煤炭使用的現狀就是,占比高,依賴大,進口多,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不能自給自足,必然要接受煤炭國際化的定價。
第二個原因是今年在全世界范圍內都在出現能源供應短缺的問題。就在最近,一些西方媒體已經開始報道歐洲國家缺電缺氣的新聞,在歐洲期貨市場,天然氣期貨價格在9月份突破了每千立方米880美元的價格,創下了歷史新高的記錄,而在一年之前,同樣的天然氣,價格不足300美元。
歐洲能源供應的短缺主要是因為歐洲國家這幾年激進的脫碳運動,早幾年,歐洲為了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關掉了不少火力發電廠,希望能夠逐步淘汰煤炭,發電的方式逐漸從煤炭向天然氣轉變,今年,歐洲國家沒有預料到的是,氣候條件的缺乏導致歐洲風力發電量減少了,同時,俄羅斯等天然氣出口國采取措施將更多的天然氣留在了國內,這樣一來,向歐洲其他國家的供氣量就減少了,而自己國內呢,火電廠關閉得又太早了,所有因素加起來,西歐國家怕是避免不了出現一個又冷又心酸的冬天了。在歐洲出現的能源供應問題,導致煤炭在全球市場上被搶購,同樣加劇了煤炭價格的上漲。
此外,煤炭供應的短缺跟我們國內過去幾年煤炭行業“去產能”政策也相關,過去的十年,國家為了淘汰落后的煤炭產能,在十三五期間,已經累計退出中小煤礦5500多個,每年淘汰的落后煤炭產能在10億噸以上。同時啊,由于煤礦受到了環保檢查方面的壓力,很多煤礦由于存在環保整改不到位的問題,整改起來又不是那么簡單,直接降低了產能。落后的產能退出了,但是新增的產能沒有及時補上原來的缺口,煤炭供應的供需就失去了平衡。
最后,煤炭進口環境的惡化進一步加劇了煤炭供應的缺口。今年的煤炭進口也遇到了新的問題,一方面全球航運市場運費大漲,運煤的費用可能比煤炭本身的價格還要高,這個時候,進口煤炭的動力就會降低,另外呢,還不得不提到澳大利亞這個國家,澳大利亞作為煤炭生產大國,一直以來向我們供應著數量不少的煤炭,這幾年,澳大利亞在國際社會上很喜歡搞事情,甚至成了美國人的爪牙,中澳關系跌入谷底,我們從澳洲進口的煤炭也就減少了。
通過上面的分析啊,大家應該明白為什么今年的煤炭特別的短缺了吧?也應該知道,煤炭價格漲漲漲的原因了吧。
既然煤價上漲已經是事實,那么從工業和居民生活的角度,我們可以做哪一些準備呢?
首先啊,從工業角度來講,這一次煤炭供應短缺導致的電力供應不足,或許是我們國家加速清退落后的高能耗高污染產能的好機會。
用電最多,或者說用煤炭最多的這一些企業,往往都不是什么高科技企業,而是集中在鋼鐵、冶金、化工、紡織印染等傳統行業的重工業企業,這些企業能耗大,但是產出并不見得就一定高,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就一定大,有很多企業還在使用落后的生產辦法,沒有進行技術革新,盈利能力弱,在能耗雙控和能源短缺的環境當中,這些企業要繼續生存下去就會變得很難,特別是其中一些民營的,規模較小的企業。因此啊,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是進行技術革新,提高生產效率和盈利能力,要么就是在這個殘酷的市場當中,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最終實現優勝劣汰。
從短期來看,這些中小企業的淘汰或者重整,可能會影響到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有些工人呢可能面臨著失業,但是從長遠來看,落后產能的加速淘汰對整個行業、對國家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都是好事。
而從居民生活的角度來看煤炭供應,政府的角色就重要的多了,轉眼啊,已經到十月份了,對于我們國內北方地區來說,有一些地方已經逐漸開始進入集中供暖時期了。很多地方供暖都是要燒煤的,如果沒有煤炭,這個冬天恐怕就很難熬了,為了應對這些情況,政府也在采取行動,比如吉林省在9月底已經召開了省內的大會,著手提前準備,不僅要求加大進口煤炭的采購,還要進一步組織省內煤礦安全,釋放產能,擴大市場煤碳供應,以保障老百姓正常的生活。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講到這里,煤炭背后的漲價原因我說清楚了嗎?不知道煤炭價格暴漲對你的生活產生了什么影響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討論,說說你的看法,我們下期再見。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