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籌備近十年的創業板在深圳正式啟動開板儀式。一周后,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集體掛牌交易。
經歷了跨越式發展,也遭受過泡沫破滅的陣痛,創業板正逐步從稚嫩走向成熟。十年來,創業板為創新性、成長型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在支持新經濟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與此同時,10周歲的創業板依舊面臨著成長中的煩惱:如何培育出BAT這樣的大型科技股和超級獨角獸,將是下一個十年創業板需要解決的核心命題。
伴隨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創業板在A股的話語權也顯著提升。截至2019年10月21日,創業板共有774家上市公司,占上市公司總數量的20.95%,總市值5.59萬億元,較2009年的0.14萬億市值,同比增長39倍,占A股總市值的9.34%。
創業板依舊是成長型公司的大本營,從市值分布來看,中小市值公司占據較大比重。不過,一個令人驚喜的趨勢是,創業板出現了4家市值過千億元的巨無霸公司,其中,有兩家均為2018年上市。
高科技、高成長、高研發依然是創業板最為突出的標簽。分行業來看,新興行業表現尤為突出。Wind數據顯示,凈利潤復合增長率排名前100家創業板公司中,隸屬于醫藥生物、電子、通信行業的個股數量最多。
十年來,創業板上市公司賺錢能力不斷提升,平均營業收入由2009年的3.26億元增長至2018年的18.0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8.69%。

創業板公司上市以來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25.17%。2017-2018年是創業板業績承諾到期的高峰期,受計提商譽減值影響,創業板公司整體凈利潤出現明顯下滑。
十年來,伴隨指數跌宕起伏的走勢,創業板市盈率也歷經起落:2009年年底平均市盈率高達79倍(剔除負值,TTM整體法),至2012年最低時跌至30倍左右,2015年大牛市期間估值再次登頂,之后便傾瀉而下,并于2018年末步入28倍左右的估值底部。2019年創業板迎來估值修復階段,當前位于40倍附近。
與大盤相似,創業板也在經歷“去散戶化”進程,隨著公募基金、社保、養老金以及外資的加碼入場,機構持股比例正逐步上升。Wind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創業板機構持股比例由2009年的0.23%上升至27.29%,投資結構優化明顯。
一度承載萬眾期望的“28星宿”如今命運卻不盡相同。它們中有的成長為創業板白馬股,憑借穩健的業績表現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截至10月21日收盤,有7家公司股價實現翻倍。部分公司卻在短暫閃耀后走向隕落。10家公司股價低于發行價,而金亞科技卻因欺詐發行被強制退市,其停牌前股價較發行價已跌去94.69%。
十年來,創業板公司收入規模不斷擴大。2018年營業總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創業板公司達12家,營業總收入超50億元的共計42家。回顧十年前,營收過1億元的公司僅有6家,而營收超10億元的更是鳳毛棱角。
與此同時,創業板公司吸金能力也逐步增強。凈利潤超過10億元的公司達12家,凈利潤超5億元的共計41家。而十年前,絕大多數創業板公司凈利潤在1億元以下。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