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中國樓市,出現了一個新鮮而神秘的外來詞:按揭。簡而言之,就是銀行低息借錢給你去購房。
那個時候,上海最核心區的高檔住宅也就每平方米5000多元。如此低價,銀行還搶著貸款給你去購房。上海第一批“購房賭徒”就是從按揭貸款中萌發而出的。
那時,國家給你政策,只要你想購房,想購幾套就可買幾套;你買房缺錢,銀行無私地給你貸款。你購房只要付了30%,銀行借你70%。 但從計劃經濟土壤里成長起來的人,對“按揭購房”的理解完全是一張白紙。大多數人害怕自己當“房奴”,認為辦理按揭貸款就是給銀行打工。
這期間上演了房價波瀾壯闊的第一幕上漲大戲,大家應該記得,風靡全國的“溫州炒房團”就出現在那個年代,他們是第一波的受益者。
他們沒有高深的理論研究,完全憑直覺及敢于用“按揭購房”的政策,放大自有資金的購買力。他們在十幾年的房價上漲的趨勢中,也算是賺足了按揭政策的紅利!
然后上演了房價波瀾壯闊的第二幕上漲大戲。從08年金融危機后,四萬億計劃出臺,前十年房產增值了數倍,銀行看到房產是最安全的抵押物,09年應運而生了房產抵押消費貸款,但從2011年限購令出臺,二套首付提高后,消費抵押貸款才真正進入大眾視野。
如果我們把社會人口按照經濟概念區分為7、2、1結構,7代表絕大多數無背景、無學歷、無資源的“三無”普通人。
在09年就開始有觀念做抵押貸款的人,是第二波的受益者。這些年多次使用房產抵押的工具,一直處在浪潮之巔,“7”中的很多普通人從此上升加入到“2”的行列。這些人和家族的經濟基礎的下限被抬升了一大截,就此奠定了下一代人的高起點。典型的群體為“水庫人”。
何為“銀行轉貸”
2011年前的按揭購房的政策是公開平等的,同樣2017年前的消費抵押貸款也都是公開平等的,任何人想做都非常容易。
從1998年房改開始學習香港,采用按揭貸款形式購房,至今僅為23年。而我們都知道,按揭貸款的年限長達30年。如果我們選取1998-2008年辦理過房貸的人們作為樣本,采訪他們一個問題:你們的房貸還在一直還著嗎?有極大的概率得到這樣的回復:早就提前結清了、早就房產置換了、或者說轉貸到其他銀行了。
提前結清和賣房置換很好理解,當初的房價的確不高,但收入更低,區區幾十萬就已經是天文數字了,所以貸款金額最多也才幾十萬;而這23年間,貨幣超發,選中了房產作為蓄水池,房價上漲數十倍,當初的剛需大多數都會賣掉原有的房產,買入一套大一點、新一點、離市區近一點的房產,改善自己的住房條件。
20年后,很多當年賣房的人會后悔賣房的決定,當年沒有限購、沒有限貸、沒有嚴查首付貸,為何不通過抵押貸款再買一套呢?
使用全局之眼分析,有兩個原因:
第一,09年之前只有按揭貸款,各家銀行基本都不做房產抵押融資貸款,僅有的個別銀行能操作一押二押,也由于08年金融風暴,以防止次貸危機的原因被叫停了。
第二,如果不賣房而是抵押出資金,等于首付+尾款全部都是借的。很多人對如此加杠桿心存疑慮,擔心自己的收入不夠還款,寧可賣掉減少壓力。
當時做抵押貸款的人,大多數的房產里面還有按揭貸款的,他們有魄力把按揭貸款還清,“轉貸”成了消費抵押貸款,才能把漲了數倍的資金再利用的。
“轉貸”的定義是什么呢?簡單來說,就是把A銀行的貸款,搬家到B銀行。
09年后,出現過四次大規模的轉貸階段。
第一階段,平轉(“非交易性轉按揭”)。也就是A銀行的按揭搬家B銀行,還是辦按揭,但是利率打七折。源于09年的七折利率,不但打折,還打七折,這就讓之前不打折的,還有85折的人心態失衡了,更加難以置信的是,當年找銀行貸款,銀行是直接返點的!于是,在09-10年兩年間,多少人靠著平轉賺了第一桶金,但最終也是曇花一現。
第二階段,消費抵押貸款(正式名稱為“持證抵押貸款”),從09年就開始,持續到2017年底。消費抵押貸款直接讓很多家庭在不賣首套房的情況下,還清按揭貸款,轉貸到能夠操作消費抵押貸款的銀行,把房產升值部分足額貸出,提高預算買到了第二套房。此時的消費抵押貸款,最長可以做到30年。
擁有更多膽量和資金充足的人,采用消費抵押貸款+無限房票大法,每年能買兩套甚至更多套,直到2017年底,“去杠桿”大幅降低消費抵押貸款的額度,進一步取消了大多數銀行的消費抵押貸款的資格,才宣告落幕,現在僅存少量消費抵押貸款產品茍延殘喘。

第三階段,個人經營貸,從2018年開始,持續至今。個人經營貸和企業經營貸,雖然名字只差兩個字,但實質完全不同。個人經營貸,實質上是消費抵押貸款的延續,只不過套上了公司的“新馬甲”。許多前些年房價戰漲過一兩輪的人,都在18-20年間,轉貸成了低利率的個人經營貸。此時的個人經營貸同樣可以貸到30年,20年居多,三年和五年的產品一般無人問津。
第四階段,2021年起,本次調控后。個人經營貸繼續是各大銀行的主流產品,但是準入門檻大幅提高:公司成立、持股時間拉長,貸款年限大幅縮短,放款流向趨嚴等等。
其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貸款年限大幅縮短。原本很多人是對標按揭貸款的30年來辦理抵押貸款的,這些人是真的全額拿去買房的,而買房是長期投資,就算達不到30年,起碼有20年也能接受,才會有安全感。
而本次調控打擊的極其精準,主流產品基本都是三年期,五年、十年期的屈指可數。
用縮短年限摧毀了他們的安全感,也不敢再拿去買房了,生怕自己三年后還不起,要賣房還債。
出于恐懼的心理,這些人就會主動放棄離場。
正因為你想要長期貸款,偏偏不給你長期,這是極其高明的預期管理,控制了你的需求,從而改變你的行為。
調控用“煩”、“貴”、“罰”來改變申請經營貸買房的行為,現在看來,”煩“其實習慣就好,”貴“也相對沒有落實,”罰“更是屈指可數。可是年限短的”短“卻是真正影響貸款人的全盤布局。
既然選擇了不賣掉原有的房產,而是結清原有的按揭后,再從房產增值部分來再買房,那就要做好“轉貸”的準備,這是逃不掉的代價。
當然誰也不喜歡做一件事一波三折,本來認為一次性能解決的貸款,卻要在未來多年轉來轉去,相當于把長跑拆分成接力賽跑,如果下一棒掉鏈子了,這是難以承受的后果。想想也毛骨悚然。
可是竟然有人主動要求轉貸。
主動轉貸如,房價上漲后要貸出更多資金,還清按揭轉經營貸;利率下降后,高利率產品轉低利率產品;短期信用貸太多損害到征信,需要房產轉貸提取增額,結清短期負債。
可是很多人并不想轉貸,卻不得不在某一個期限前被迫轉貸。
被動轉貸如,三年到期后還清后轉下一個三年;月供難以為繼需要轉貸出更多資金“以貸養貸”;被銀行抽貸后被迫轉到另一家接盤的銀行。
房價上漲期大都是主動轉貸,三年到期還不起是個偽命題,最終的目的是永不結清。
而房價橫盤期被動轉貸為多,不甘心賣房還債離場,總想拉長債務的時間,對沖橫盤的截止時間。
公允的辦法是,按照目前的貨幣發行速度,必須要保有負債,既然銀行的年限給予的很短,那就需要不停地“折騰”,每過三年還一次(或者重審一次)。
轉貸的流程風險并不高,但有一個風險必須提醒。
那就是額度的風險。比如之前在A銀行通過高評高貸出的500萬,到了B銀行卻只能貸400萬。
這個缺口只能靠自己補上。此時你就會后悔,之前極端激進的預算。
一入侯門深似海,從此“按揭”是路人。樓市發展了23年,從按揭一統天下,到如今非剛需紛紛用全款買房,這是一條普通人建立“自發秩序”路徑的漫漫長征。
個人經營貸,已經變成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動,是記錄每個人是否具有“自由意志”和“批判意識”的里程碑。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