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雷軍難忘的一天。
12月14日,位于港股的小米集團-W股價大跌4.16%,報18.44港元/股,再度刷新今年來新低,總市值僅存4608億港元。年初至今,小米集團-W已跌去44.5%,接近“腰斬”,市值蒸發3700億港元,而從高點的35.9港元/股算起,這個數據將會更加夸張。
這樣的股價走勢,也使雷軍身家迎來暴跌。
福布斯實時富豪榜顯示,雷軍日損8.4億美元身家,約合53億人民幣,目前僅存155億美元,約合986億人民幣,位列榜單第137位。雷軍不僅半年多損失約480億人民幣身家,還在小米股價創今年新低這天,痛失千億富豪稱謂。
與此同時,雷軍還因最近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而登上熱搜,這一系列消息,都再度將雷軍推到聚光燈下。
01、真要用心造車?雷軍兩年退20多家公司,網友眾說紛紜
雷軍又上熱搜了,這次是因為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的做法。
企查查顯示,小米創始人雷軍,于近日接連退出多家小米關聯公司的董事長等職務,其中包括廣東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廣州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廣州小米信息服務有限公司、珠海小米通訊技術有限公司。
實際上,這并不是雷軍今年首次退出小米關聯公司,早在今年7月,雷軍就卸任了重慶小米商業保理有限公司的執行董事,并在三個月后不再擔任小米信用治理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而在2020年,這樣的退出行為相對更加頻繁。
根據企查查粗略估算,最近兩年,雷軍已卸任20余家公司的董事長、執行董事等職務,除觸及小米關聯公司外,還有不少金山相關企業,包括成都金山數字娛樂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金山志遠辦公軟件有限公司等。不過,雷軍當前名下公司依舊高達93家。
面對網友熱議,小米集團公關部總經理王化也出來表態,“這是正常變更,雷總今年的精力主要放在造車相關事務上,高管可以分擔部分相關工作和職責,這是一個姿態,更是一個行動”。但也有網友潑涼水道,“上一個想造車的,現在還等著被救呢”。
02、雷軍的百億豪賭新能源的“攪局者”,被寄予厚望
今年3月底,小米集團正式公布造車計劃,除成立智能電動汽車全資子公司外,還稱項目會由雷軍親手帶隊,并在十年中投入100億美元,約合640億人民幣,顯得底氣十足。此外,雷軍在當晚的發布會上,還進行了一場看上去非常動情地演說,提前圈粉無數。
可就在這個慷慨激昂發布會的第二天,央視網的一則評論,便讓雷軍輕微冷靜下來。
央視網在《夢想“彎道超車”當心中途“翻車”》評論中示意,如今,地產、手機、空調、互聯網等跨業巨頭紛至沓來,帶來互聯網+與智能+,這種“鲇魚效應”對激活傳統造車業有好處,假如通過技術賦能、能源革命推動中國本土造車業的“彎道超車”,那就是更大的好事。
不過,資本雖有巨大的推動力,也有短視逐利的“劣根性”,從組裝自行車、組裝手機,到可能正在組裝的汽車,我們要謹防一哄而上,再一哄而散。
央視網的這條評論雖然不長,但觀點可謂相稱清楚與鮮明,不僅同樣收成大波網友好評,也給包括雷軍在內的“分羹者”潑了冷水降溫。

新能源車市場的確擁有廣闊的前景,這一點從近兩年,整個新能源車板塊股價的暴漲就可以看出。
此外,汽車分析師、北方工業大學汽車產業創新研究中央研究員張翔對市界示意,“我國現在新能源車的年銷量在300萬上下,只占新車比率的10%,保有量更是只有700萬,而中國汽車的總保有量則超3億。未來,所有燃油車都要被取代,不論是特斯拉、蔚來等新權力還是傳統車企,都吃不下這么大的市場。”
對于小米這位攪局者,張翔認為,“入局不算晚,新能源汽車目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市場存在多變性,不能確定真正的領導者。參照智能手機發展過程,早期HTC的市場地位要比iphone更牢固,但因采取錯誤的技術路線,導致被市場完全淘汰。小米若能挑選準確路線,加之其品牌度、生態鏈及用戶和資金的優勢,有希望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
不過,被寄予厚望的小米電動汽車,預計要到2024年才能完成規模量產。這意味著,至少在未來幾年內,小米的電動車業務不僅不會為其業績加分,還會持續不斷地燒錢,而手機業務也將繼承承擔小米一段工夫的營收支柱。
03、手機業務保二爭一遇挫小米股價腰斬,身家大縮水
今年8月,小米成為僅次于三星的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機品牌后,雷軍便放出“保二爭一”的豪言,稱要用三年拿下全球手機市場第一的目標,可短短幾個月后便碰到挫折。
Canalys發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市場調研報告顯示,三星以6940萬臺的出貨量依舊位居第一寶座,市場份額達21%;而小米僅以4400萬臺的出貨量排在第三位,市場占比僅為14%,遭到蘋果反超。這樣的數據,同樣也可以讓雷軍暫時冷靜下來。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其實連海內市場也沒能守住。
據Canalys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報告顯示,同樣在2021年第三季度,vivo與OPPO分別以23%和20%的市場份額,位列榜單前兩位,而脫離華為后的榮耀,則以18%市場占比,勝利超過小米,躋身第三位。相比之下,小米僅4%的增幅也是上榜手機消費商中最少。
2021年第三季度財報顯示,小米完成營收780.6億元,同比增長8.2%;經調整凈利潤51.8億元,同比增長25.4%。不過,其智能手機業務完成收入為478億元,同比增長僅4.4個百分點,遠不及總營收增幅。
百億豪賭的新能源車,至少還要等上幾年才可能觀察成效,而智能手機這一支柱業務的前景暫時又不明確,種種不利因素加持下,導致小米不停刷新著自己的底線。
就在12月14日,位于港股的小米集團-W股價大跌4.16%,報18.44港元/股,再度刷新今年以來新低,總市值僅存4608億港元。今年以來,小米集團-W股價跌去44.5%,接近“腰斬”,市值蒸發3700億港元,而從高點35.9港元/股算起,這個數據將會更高。
這樣的股價走勢,也使雷軍身家迎來暴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