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農夫出身的期貨個人投資者傅海棠,2009年到2010年的18個月工夫從5萬做到了1.2個億,翻了整整2400倍,成為海內期貨界的傳奇人物。從一個普通農夫到億萬期貨大亨,那么,他第一筆“橫財”是怎么來的呢?
對此,期貨圈傳奇人物農夫哲學家傅海棠在做客東方財富網《財富看見》欄目時,跟投資者分享了他的經驗.
東方財富網:剛才我們從資料看到,在2009年、2010年,您拿5萬的本金,一年半的工夫里資產翻到1.2億,您這個收益率簡直就是傳奇。您能不能給大家講一講您的經驗,包括那個過程。

傅海棠:第一個勝利的案例就是做大蒜。當時大蒜從1毛錢一斤,三個月就漲到了3塊錢一斤,現貨漲了30倍,這樣的行情,可以說是空前絕后的,未來可能不會再有了。當然期貨沒有漲那么高,期貨是從4毛漲到2.5元,6倍多一點。這一筆最勝利,我的資金從5萬到600萬。
為什么我猜測大蒜要暴漲?這個行情猜測是比較離譜的。首先我們得看,當時大蒜為什么這么便宜?因為庫存大,需求不好。其實大蒜是從2007年開始便宜,1毛錢一斤,到2008年還是一毛錢一斤,為什么才1毛?就是嚴峻的供大于求。在2007年以前連續5-6年的工夫都是暴利,就是種植面積不斷地在擴張,價格還下不去,為什么會持續這么長工夫?就是有了深加工,有了全球的貿易化,包括海內經濟的發展,也是商品流通是全國、全球,這時分還出現了深加工,大蒜可以做蒜干,可以做蒜油,可以做飼料的添加。所以說需求那幾年不斷地擴大,新生的深加工出來。這樣持續的工夫很長,而到了2007年,幾乎深加工,庫里面蒜干、蒜油全滿了,因為連續的漲價。全球所有產大蒜的國家,因為價格高,種的面積也上來了,所以當時出現了一個事件,中國出口的大蒜,拉到港口上,被退回來了,說中國的有毒,不合格。其實就是國外已經也吃不完了,以這個為借口,肯定意義上說為借口,不是中國的大蒜不合格,而是他們不缺大蒜,他們自己的都吃不完,為什么我還要進口呢?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