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坊被稱為什么城市呢?我們明白濰坊是山東半島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同時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這里不僅有十分悠久的歷史文化,同時也有十分豐富的旅,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來觀光旅行。而且濰坊的交通也十分便利,高鐵、飛機、火車都可以直達全國各地,所以這里的發展潛力還是非大的。不過在山東還有一座城市,雖然經濟實力不如濰坊,但是它的旅行資源卻絲毫不遜色于濰坊,以至有可能超過濰坊。這座城市就是青島。
▲ 從濟南大明湖畔出發的小清河,最終在濰坊市境內匯入渤海。攝影/侯賀良
-風物君語-
“山東濟南”
“中國青島”
“世界濰坊”
山東各城,在外知名度最高的是青島、濟南、煙臺,包括濰坊在內的其他城市很少被外地人熟知。
▲ 位于濰坊濱海新區的“渤海之眼”摩天輪。圖/視覺中國
大洋彼岸的人氣歌手蕾哈娜在中國網絡上有個綽號叫“山東天后”。因為諧音梗,她的專輯和單曲名都有了一股山東味兒:
Talk That Talk—“話說聊城”、Where Have You Been—“威海油餅”、Towards The Sun—“直達日照”、Fool In Love—“福臨萊蕪”、You Da One—“煙臺一吻”、Do Ya Thang—“東營小事”,最讓人叫絕的則是——
We Found Love
“濰坊的愛”
與蕾哈娜發生聯系前,“濰坊”最知名的標簽是風箏。從1984年開始連續舉辦近40年的濰坊國際風箏節,讓濰坊從“中國鳶都”晉級為“世界風箏之都”。
▲ 2018年濰坊國際風箏節,各種風箏“爭奇斗艷”。圖/視覺中國
每年風箏節上,千百只造型“腦洞大開”的巨型風箏扶搖直上,把天空變成了“空中魔都”:奧特曼對戰哪吒、孫悟空大戰超人、八仙過海PK西天取經天團,不同國籍、不同路數的神仙妖魔出現在同一片天空。這個時分,“你咋不上天”就成了濰坊人見面的問候語。
風箏之外,濰坊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呢?
山海相望、左右逢源
濰坊大不大?大!
論面積,她在全省排名第二,超過1.6萬平方千米,略小于北京市;論人口,在全省排名第三,達到了935萬,超過省會濟南。
▲ 濰坊的人口和面積均穩居山東前三。制圖/伍攀
濰坊位置優越嗎?相稱優越!
她地處山東半島與山東內陸的結合部,承東啟西,東靠開放前沿青島、煙臺,西接工業基地淄博和省會濟南。
▲ 濰坊位于山與海、濟南與青島的中間位置。制圖/F50BB
從更大的地緣格局看,濰坊向左,是農耕文明腹地;濰坊向右,是海洋文明前沿。這種區位讓濰坊擁有了“左右逢源”的地理優勢。
除了名聲在外的風箏,她的壯美山河很輕易被人們忽略。
假如將整個濰坊比作一幅畫,她的構圖主要分為三個景別:南部山區群峰疊翠,中部平原坦蕩無垠、北部海濱黃沙綿延。
▲ 濰坊位于山與海、濟南與青島的中間位置。制圖/石瑞
濰坊的地形總體上南高北低,約占1/3地面的南部丘陵山區,是山東兩大名山——泰山與嶗山的“會盟”之地。泰山山脈自西向東綿延,造就了濰坊西南的峰巒疊嶂;黃海之濱的嶗山山脈從東南盤桓而來,造就了這一帶起伏的丘陵。
兩座名山的中間地帶還有一位兄弟,這就是沂山。沂山可不是一般的山,而是曾與五岳齊名的“五鎮”之一的東鎮,又稱“小東岳”,主峰跟泰山一樣,都叫“玉皇頂”。
▲ 沂山最高峰玉皇頂,位于濰坊市臨朐縣。圖/視覺中國
海拔1032米的玉皇頂與周邊峰群,構成了“濰坊屋脊”,為文明的誕生筑起了一道自然屏障。整個山東平原廣布、人口密集,森林覆蓋率只有18.24%。而在沂山核心地帶,起伏的山地丘陵之中叢林茂密,森林覆蓋竟然達到了98.6%,成為山東省中部隆起的一座“綠島”。
自南向北,越過谷深林秀的南部山區,大片平原陡然開闊。從南部群山中奔涌而出的濰河、彌河、白浪河、淄河四條主要河流以及數百條各級支流,不斷奔流沖積,形成了濰坊中東部廣闊的沖積平原——這片面積6597平方千米、占全市總面積的41.6%的區域,是孕育城市、村鎮等聚落的溫床。
▲ 白浪河,穿過濰坊城區。攝影/齊魯老姜Sino,圖/圖蟲·創意
貫穿城市南北的白浪河,是濰坊主城的母親河。另一條重要河流濰河,古稱濰水,是新石器時代東夷文化的發祥地,滋養了日照的莒縣、五蓮和濰坊的諸城、安丘、昌邑,其中游坐落著山東省第一大水庫——峽山水庫。
▲ 位于青州市山區的梵音潭。圖/視覺中國
很多人并不明白,濰坊也是一座擁有大海的城市,她擁有140多公里的海岸線、1421平方公里的海疆。
山海之間的濰坊,中和、濃縮了整個山東的地貌:濱海、山地、平原的協奏,讓她既有齊文化的韻味,又有魯文化的靈魂。
“拼接”的城市,古老還是年輕?
梳理幾千年來的歷史變遷,我們會發現:濰坊地區的成長發展史,是一部幾乎沒有絕對中央的歷史;濰坊地區的版圖,也是一幅不斷拆分、又重新搭配的版圖。
▲ 俯瞰濰坊全景。攝影/Peter海峰,圖/圖蟲·創意
今濰坊市西部的青州、壽光等地與東部的諸城、高密等地,在很長的工夫里分屬不同行政區域——相比之下,濰坊主城的前身濰縣,反而屬于邊緣地帶。
1949年之前,世界上本沒有“濰坊”這個地名——濰,來自古老悠久的濰縣;坊,取自因鐵路商貿發展起來的坊子鎮。恰像名字一樣,這個龐大的新行政區,是在傳統行政區基礎上拆分并“拼接”而成。
▲ 因鐵路而興的坊子,已成為濰坊郊區的一部分。攝影/秋影隨風,圖/圖蟲·創意
秦時,今濰坊大部分地區分屬膠東郡、齊郡、瑯邪郡。西漢開始,青州成為濰坊乃至山東東部地區的行政中央。東晉十六國時代,《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先人鮮卑人慕容德設立南燕,定都青州廣固城,也讓這里變成了山東歷史上唯一的“帝都”。
南北朝至隋唐,青州為中央的海岱地區是山東乃至北方重要的佛教傳播中央,20世紀90年代發掘出土的龍興寺佛造像,以及駝山、云門山、石門坊的石窟群就是直接見證。
▲ 青州的一大奇觀,“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攝影/劉常軍,圖/圖蟲·創意
北宋,濰坊之地分屬京東東路的青、濰、密三州,明朝又分別被青州、萊州二府所轄,清朝時則屬青州、萊州、沂州三府。
在歷史的變遷中,濰坊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央地帶,也在不斷演變。
青州,一度是濰坊地區乃至山東東部的中央城市。作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不只是一座城的名稱,而是覆蓋了西起泰山,東到黃海、渤海的廣大區域。從漢代到明初,今青州市所在地,擔任山東東部中央城市長達1600年之久。即使到了明代,青州府城的規模依然超過濟南府城。
▲ 青州古城。圖/視覺中國
清朝至民國時代,此前政治經濟文化地位遠不如青州(益都)的濰縣,發展成為長江以北的手工業、工商業重鎮,乾隆年間出現了“南蘇州,北濰縣”的說法,曾在濰縣擔任縣令的鄭板橋更是表揚她:

“三更燈火不曾收,玉膾金齏滿市樓。
云外清歌花外笛,濰州原是小蘇州。”
儼然,蒸蒸日上的濰縣正在成為當時這一帶的經濟、貿易中央。
近代歷史風云變幻,這里先因山河地形誕生的昌濰專區,就是后來濰坊市的前身。昌濰專區駐地在短暫駐留益都(今青州市)后,遷到繁榮起來的濰縣,也就是今濰城區。
▲ 奎文門,是濰縣古城的城門之一。圖/視覺中國
由“濰城”“坊子”搭配而得名的濰坊,不斷地疊加交融了歷代的多元文化圈子,這種別樣的“人生經歷”讓她變成了一座從不缺少傳統底蘊,又在隨時能容納新風的城市。
大濰坊,有多“散裝”?
區域經濟文化的“散裝”,以江蘇、浙江最為典型。到了山東,濰坊的“散裝”程度不亞于江浙:盡管主城區的前身濰縣號稱“小蘇州”,但究竟只是縣的級別,文化底蘊在下屬的諸城、青州面前遜色不少。
▲ 縣級市壽光,知名度以至高于濰坊。圖/視覺中國
壽光、諸城,也是“中國經濟百強縣”的常客。就像義烏之于金華、烏鎮之于嘉興、宜興之于無錫——這些強勢的縣域,存在感不低于以至超過了上級濰坊。
比起很多“眾星捧月”型的城市,濰坊更像是一盤漸漸張開的大棋。這個棋盤上,各個城市如同滿天繁星,各有千秋。
▲ 夜色中的青州古城。圖/視覺中國
青州,山東第一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5000年文明史、2000余年建城史,歷經風霜洗禮,青州古城至今格局仍在;李清照、趙明誠在這里度過了幸福的光陰;《韓熙載夜宴圖》的主角韓熙載、抗倭英雄邢玠的故里就在這里。
壽光,著名國內外的蔬菜之鄉,這里的風吹草動,關乎14億人的“菜籃子”是否安穩;壽光人的種菜基因,大概也“自古以來”就有:1500多年前,生于壽光的農學家賈思勰創作了農學巨著《齊民要術》。
▲ 壽光蔬菜大棚博覽會的種子拼接成的展品。圖/視覺中國
昌樂,是世界聞名的藍寶石產地,我國藍寶石礦藏資源占世界的60%,而昌樂又占據全國藍寶石資源的90%。昌樂藍寶石顆粒之大、品質之優令世人贊嘆,在寶石界贏得了 “中國藍”的美譽。
▲ 昌樂,擁有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好的藍寶石。圖/視覺中國
諸城,任何一版中國文學藝術史都無法繞過的地方,是《清明上河圖》著作權人張擇端的故鄉,也是蘇軾寫下《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的地方,這三首風格各異、情深意遠的詞,幾乎可以撐起宋詞代表作的半壁江山。
▲ 諸城,古稱密州,蘇軾曾在這里“聊發少年狂”。攝影/安迪與瑞德,圖/圖蟲·創意
高密,《紅高粱》的原鄉、世界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里。就像魯迅的紹興、老舍的北平一樣,莫言的鄉愁永遠留在了“高密東北鄉”。在世界地圖上,幾乎沒人一下子指出高密在哪里;因為有莫言,在世界文學地圖上,高密就是許多人的文學圣地。
▲ 我國惟一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濰坊人管謨業。圖/視覺中國
“小蘇州”,有多風雅?
晚清時代,山東西部大運河淤塞后,濱海的煙臺、青島開埠,膠濟、津浦鐵路興建——漕運時期退場,海運和鐵路時期來臨,魯東成為山東乃至北方的經濟重心,濰縣也抓住時機,再度成為繁華的商埠。
▲ 風華濰坊,人文薈萃。制圖/石瑞
繁榮的經濟基礎之上,濰坊的文化遍地開花結果。最重要的兩張名片是風箏與木版年畫工藝。起源于明代的楊家埠木版年畫,曾裝點了大江南北億萬人家的新春佳節。歷史悠久的風箏工藝,讓濰坊變成了“鳶都”,如今是國際風箏聯合會的常住地。
▲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制作。攝影/侯賀良
有人說:給濰坊人一根繩,他們可以把全世界送上天。濰坊國際風箏節上放飛的巨型航母、滅霸、超人等等各種各樣的風箏,不僅書寫著風箏的新文化,也肯定程度體現著濰坊人“敢上九天攬月”的豪邁氣概。
▲ 傳統手工風箏,以傳統古典題材為主。攝影/侯賀良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地標是汴梁虹橋,很少有人明白,它的建筑模板來自青州,這里距離張擇端的故里諸城并不遙遠。這位濰坊人的作品,也被眾多江南畫家所膜拜,后來的《姑蘇繁華圖》、仇英版《清明上河圖》等,無不以張的作品為藍本。
▲ 仿《清明上河圖》虹橋、十笏園、偶園。圖1,3/視覺中國;圖2攝影/秋影隨風,圖/圖蟲·創意
濰坊與江南的緣分不止于此。
青州、濰縣一帶雖位于北方腹地,卻從不缺少江南氣質。濰坊的十笏園,被稱為“江北第一私家園林”,鑿池疊山、依水而建,將北方園林的嚴謹法度與江南園林的婉轉細膩融合在一起。古濰縣不遠處的青州古城里,坐落著另一座高顏值園林“偶園”,園子不大,卻有一山、一堂、二水、二門、三橋、三閣、四池、五亭,盡得江南園林精華。
第四城,何以是“山東脊梁”?
與人們傳統中的山東印象不同,濰坊人身上并沒有太多的“保守”,他們喜好創新、樂于創業。
▲ 夜幕降臨的濰坊城市景觀。圖/視覺中國
濰坊人的商業思維,首先來自渤海之濱帶來的漁鹽之利。先秦以來,跨齊魯兩地的濰坊是鐵器、海鹽消費基地,“重商”觀念從那時就已形成。清末民初,濰縣人憑借智慧才智,走上了早期工業化道路,紡織、煉銅、商貿、貨運、錢莊業非常發達。
▲ 航拍下的渤海萊州灣鹽田。攝影/侯賀良
今天的濰坊人繼續了先輩的優秀品質,為山東乃至中國輸出了眾多“硬核”產業:機械、造紙、服裝、食品、化工、農業領域,產值均超過千億元。給濰坊一分鐘,濰柴動力能為一輛重卡裝上“心臟”,歌爾股份能制造數以萬計的聲學零組件,豪邁輪胎模具可產出成千上萬個輪胎……
▲ 歌爾、濰柴,兩家出自濰坊的企業,民族工業的自豪。圖/視覺中國
單看GDP總量,濰坊在山東是“第四城”,但是論基礎產業她數一數二, “世界工業看中國、中國工業看山東、山東工業看濰坊”:全國41個工業行業大類中,濰坊擁有37個行業大類;濰坊消費的30種產品產銷量居全球前列,41家企業的主導產品在海內市場占有率位居前三。
▲ 高空俯瞰鹽田,仿佛大地上的調色盤。圖/視覺中國
農業領域,濰坊更是王牌選手,是中國北方最大的蔬菜消費和集散地,其中蔬菜、畜牧產品出口量分別占全國的1/18、1/8。壽光蔬菜、安丘櫻桃、昌邑大姜等在全國都有響當當的名號。更被我們長期忽略的,是她的海洋經濟——濰坊的原鹽、純堿、溴素產量分別占到了全國1/4、1/6、9/10。
▲ 濰坊的蔬菜,深入影響著中國人的餐桌。圖/視覺中國
這就是濰坊——很大、很強、能上天,但這位“魯大強”卻不喜張揚、低調內斂,她以連山接海的身軀雄踞在山東這只雄鷹(山東地圖外形)的頸部和脊背,是名不虛傳的“山東脊梁”!
- END -
文丨李哲、大羽
編輯 | 大羽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地圖編輯 | F50BB、伍攀、石瑞
封圖攝影 | 視覺中國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