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的發展,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寶已經成為海內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并且在全球范圍內擁有超過10億的活躍用戶。而支付寶的背后,是螞螞蟻金服的股份,也就是說,馬云的身家已經超過了2000億。不過,在馬云的身家中,有一個人的身家比馬云還高,他就是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云。根根據福布斯實時富豪榜顯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馬云的身家為1,046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2萬億元。
作者: 徐遠、唐涯、陳靖
香帥如是說
一周前阿里的雙十一再創新高,一天銷售額1600億。雖然說這個數字里面含水量也不少,但是整體向上的趨勢是確確實實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在淘寶和海內批發貿易(1688.com)。至2003年淘寶網設立,已經過去4年。在B2B電商平臺上,詢價是十分重要的功能,阿里平臺承擔了核心的信息平臺作用,供給商之間的實在交易脫離平臺進行。所以即便中小企業之間仍舊會有誠信問題,但始終沒有像C2C那樣急切的支付寶開發需求。在支付寶擔保交易模式勝利后,淘寶團隊曾經試圖將這個模式引用到B2B交易中,但是直接套用碰到了更多的阻礙,比如大額資金流轉問題、企業資金流跟交易期限錯位問題。背后的邏輯是,企業金融其實是需要更加定制化服務。這其實從另一側面說明,不一樣的數字經濟商業模式,需要不同的數字金融來推動、支持。
3
迎合用戶需求,數字金融業務不斷演化
2004年底,支付寶獨立于淘寶。2005、2006年,淘寶交易額急速擴張,支付寶業務緊緊環繞著淘寶,也呈幾何級增長。但是緩緩地,新的需求也開始深根發芽。
比如,人們發現小額、多筆、大規模支付需求,還有許多。假如說電子商務擔保交易是傳統信用卡沒有觸及、服務不足的領域,生存繳費等等支付需求也是傳統銀行業務無暇顧及的,但卻是老板姓基本的金融訴求。2007年起,伴著我國互聯網浸透率的顯著提升,因為技術進步以及智能手機的助推作用,觸網的用戶越來越多。而支付寶正是因為其扎根于互聯網,服務廣大C端用戶支付訴求,天然而然地就將一些與支付相關的服務都搬到了互聯網上,開始涉足電子商務之外的領域。
而伴著電商業務標準化、規模化,許多買家開始對支付寶本身產生了依靠,原來的第三方擔保需求,演化出來了第三方托管需求,于是虛擬賬戶出生了。托管資金增值需求的出現,帶來了余額寶。與此同時,許多淘寶賣家開始碰到短期融資壓力,支付寶開始聯系傳統金融機構合作,著力解決資金鏈問題,引申出了貸款業務。許多人認為支付寶橫向發展的許多個產品,好像都布滿著偶爾性。但是每一項新業務的出現,都有著用戶的必然需求,有著合理的邏輯——一家運轉在巨量電商業務背后的公司,業務以單筆微小,服務龐大用戶為特點。當更好地服務廣大C端用戶成為公司目標后,許多產品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假如不是出現在某個特定時辰,也將是在這個工夫軸附近。
伴著業務線越來越多,新的公司管理框架也在不斷變化。2014年10月,螞蟻金服集團成立,從支付寶、余額寶,到螞蟻花唄、運費險,再到螞蟻云,芝麻信用——包括了第三方支付、財富治理、小微貸款、保險、個人征信在內的幾乎所有“金融”業務范疇。原本支持阿里電商平臺的一個小部門,在業務不斷演化中,已成為估值超過600億美元的數字金融服務獨角獸。
雖然現在螞蟻金服架構上,有全面的金融服務功能,但其早期團隊絕大多數其實是做技術、銷售出身的,支付寶第一任CEO陸兆禧也不是金融背景,并非行業專家。在很長的一段工夫內,支付寶更沒有想過做金融相關的事。其生長路徑,與典型的傳統金融企業有巨大不同。面對一個又一個新的訴求,這個團隊好像總是在進行新的嘗試,尋覓新的工具,去解決老的矛盾。從業務中生長出來,又在生存場景和用戶痛點夾縫中,逐漸豐滿。
回過頭來審閱這家做數字金融服務的巨頭,摸著石頭過河,在夾縫中生長的痕跡異常明顯。一方面,技術日新月異,需求不斷增長,需要不斷去開發、創新、迎合。另一方面,金融市場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金融服務做到嚴謹、穩定、合規、安全。特殊是對螞蟻金服這樣的平臺型企業,平臺運營的任何風險,都會被無限的放大。所以在發展過程中,平衡業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原因在于,數字、金融一旦放在一起,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過分強調快速創新,就會積累許多的金融風險;而過分強調金融穩定,則變成了一家傳統金融機構,有所束縛。

這是所有做數字金融服務的企業都將始終面對的癥結。螞蟻金聽從業務上、架構上、戰略上,始終在不斷調整、試錯,既敏感于科技和市場的前沿邊界,也敏感于金融監管政策。而從短期來看,我國短期內金融監管趨勢趨嚴,螞蟻也從被忽視的小機構,長成了參天大樹,業界翹楚。大象難以藏在樹后,一舉一動皆被各方密切關注,目前更是面對數字和金融平衡的挑戰。
4
商業與金融,融合共生
阿里巴巴目前的業務包括核心電商業務(包含海內外零售、批發平臺業務)、云計算業務(主要是阿里云,包括彈性運算、數據庫、存儲、傳輸)、數字媒體及娛樂業務(優酷土豆、阿里音樂)以及創新業務(高德、釘釘)。雖然阿里業務范圍很廣,框架很大,但是核心電商業務仍是阿里的主要收入來源,占比超過阿里整體營收的85%以上。
在阿里龐大的電商業務中,海內零售電商收入占比最高,達72%。巨大的海內零售業務藍海,持續給阿里提供高增長機會。假如將阿里電商業務按收入來源拆分,可以看到,這么多年以來,電商平臺上的2C零售業務始終占據絕對主導地位。2012年之前,2B、2C業務差異不大,兩者比例約為1:2。2012年之后,2C業務一騎絕塵,以55%的復合增速增長,對比而言,2B業務卻有些停滯不前。到了2017年,二者的比例已經到了1:10這樣的數量級。
B2C市場中,替用戶服務的潛在競爭者許多,而C2C業務對平臺的依靠較強,需要平臺的各個功能做支撐,有很高的用戶黏著度。在C2C這個巨大的市場中,支付寶對阿里極其重要,兩者其實是在融合中共同長大——支付寶為阿里提供Escrow擔保、支付服務,阿里巴巴向其支付手續費,費率由銀行處理成本、運營成本決定。而阿里巴巴給支付寶提供知識產權和軟件技術服務,螞蟻金服以稅前利潤的37.5%進行支付。
兩者的融合,為的是更好地服務2C業務。C端用戶單個微小、數量龐大,需求在不斷地演化。更優質地、低成本地服務C端用戶需求,刺激著阿里系新的業務生長,以至新的技術成熟。其中,就包括阿里體系內增速最快的阿里云業務。2016年雙11全天,支付寶完成支付總筆數10.5億筆,支付峰值達到12萬筆/秒,其秒級支付能力為中國所有銀行全年交易筆數總和的3倍。而支撐阿里雙十一金融級別的順利、安全支付背后,核心就是阿里云技術。實質上,是雙十一服務用戶的需求,催化了阿里云的并發、分布式技術的成熟。
阿里巴巴和螞蟻金服的融合,并不止于電商業務。在阿里現有業務體系中,多個交易場景,包括電商、文娛、出行、餐飲,都被凝結在了阿里集團內部,而且不斷有新的交易場景被融入。而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的推廣,所有的支付交易,都發生在支付寶的平臺上。這個體系,正以前所未有的視角,去竭力觸達用戶。5億的已有用戶群已經很大,潛在用戶仍有更大增長空間。阿里巴巴協同螞蟻金服,正在進入一個巨大的市場,至少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市場。可以說,以支付寶為入口,融合各個場景的用戶數據,是這兩大巨頭未來巨大的數字資產。這項數據資產,正在深入地改變傳統業務的成本和效率。以廣告業務為例,廣告收入占阿里整體收入的56%,占核心電商收入的70%。阿里與螞蟻目前的融合,賦予了阿里一個全域營銷系統,能夠正確捕獲實在用戶的生產、社交、出行等多方面畫像,賦予了其重塑廣告營銷業務的潛能。
時期的背景和技術的時機,讓數字經濟巨頭阿里巴巴和數字金融巨頭螞蟻金服攜手成長。兩者又在C端用戶需求的不斷牽引下,不斷地演化、融合。數字技術的力量,加上龐大的用戶體量,讓做金融服務的螞蟻金服,無論從業務的廣度、深度,還是豐富度上,達到了一個歷史最高水平;也讓專注電商業務的阿里巴巴,不斷地深刻內含、拓展外延。看到未來,兩者還將繼承共生、共融、共增長。
本文源自格隆匯
更多出色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p>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