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億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主要從事房地產開發、物業治理、酒店經營等業務。截至2019年12月31日,金科股份總資產為1,046.08億元,歸屬于上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資產為1,046.08億元。2019年完成營業收入為722.06億元,同比增長10.06%;完成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3.08億元.52%。
中房報記者 曾冬梅 廣州報道
經歷2年零4個月司法重整的寧波房地產龍頭終于迎來了重生的曙光。自11月9日開市起,銀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銀億股份”,000981.SZ)便撤銷了退市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ST銀億”變更為“銀億股份”。
這家在房地產行業耕耘了20多年的企業曾經被譽為是地產轉型制造業的典范,早在2016年就提出要轉型為“房地產+高端制造”雙主業的綜合性公司,此后接連收買關聯方持有的兩家國外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然而,因為多元化并購經營不善、大股東占用資金等問題,銀億股份在2018年末便陷入了流淌性危機。
對于資本而言,相較其他房企,押中汽車賽道的銀億股份更具吸引力,“80后”寧波籍企業家葉驥帶著32億元的資金成為了該公司的新實控人。翻身的機會就在眼前,銀億股份不想被地產拖了后腿。11月8日,該公司有關人士示意,根據《重整計劃》,現有的房地產業務資產將整體剝離并進行公開處置變現,“目前正在推進,但還沒有最終的方案”。
撤銷退市風險警示
在11月8日的公告中,銀億股份透露,公司向深圳證券交易所提交撤銷退市風險警示的申請已獲得審核同意,自11月9日開市起撤銷退市風險警示,股票交易日漲跌幅限制由“5%”變更為“10%”。
從啟動破產重整程序到實現重整,銀億股份花了2年多的工夫。2019年10月,銀億股份發布公告稱,債權人以不能清償到期債務為由,向寧波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寧波中院”)申請對其進行重整。2020年6月,寧波中院裁定受理對該公司的重整申請,2020年10月,梓禾瑾芯股權投資合伙企業 (有限合伙)(以下簡稱“梓禾瑾芯”)被確定為重整投資人,投資總報價為32億元。2020年12月,寧波中院裁定批準銀億股份的《重整計劃》,并終止其重整程序。2022年11月3日,銀億股份收到了寧波中院送達的《民事裁定書》,裁定確認該公司《重整計劃》已執行完畢,終結其破產重整程序。至此,該公司股票交易因被法院依法受理重整而涉及的相關“退市風險警示”情形已消退。
銀億股份示意,在重整程序中,公司通過出資人權益調整,引入重整投資人提供資金支持,同時解決了原控股股東及其支配股東的業績補償、現金分紅返還和資金占用問題等歷史遺留問題,改善了公司資產負債結構,有效化解了公司流淌性風險。重整計劃執行完畢有利于改善公司的經營狀況,增強持續盈利能力,重回良性發展軌道。

從數據上來看,經營狀況確實有所改善。2018年至2021年,銀億股份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連續4年錄得虧損,2022年,受益于重整計劃實現產生的債務重組收益,該公司在上半年及第三季度分別完成了3.9億元、1.68億元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但是,若剔除這部分收益,該公司的盈利能力依然未有明顯提升。上半年,該公司實現部分以股抵債后產生的債務重組收益約10.2億元,占了利潤總額比例的278.55%。
資本市場好像并不介意數據背后的真相,對銀億股份的扭虧為盈、“脫星摘帽”報以積極回應。11月3日至11月7日,該公司連續三個交易日漲停,11月9日再度以9.9%的漲幅封漲停。
地產開發業務將被整體剝離
銀億股份的前實控人是熊續強,他在1994年創立了銀億集團,以房地產起家。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8年,銀億集團的銷售額就已突破100億元,成為寧波最大的房企。依托房地產主業,銀億集團不斷拓展能源、工業制造、海內外貿易等多元業態,曾控制銀億股份、河池化工和康強電子3家A股上市公司,在2018年位列中國500強第215位,而熊續強本人也以295億元的財富位居2018年胡潤百富榜第95位,登上“寧波首富”寶座。
在“寧波首富”的光環之下,銀億集團的經營其實早已暗藏危機。2016年,該公司大舉進軍汽車行業,斥資120億元先后收買了日本艾禮富、美國ARC集團和比利時邦奇三家公司,并將ARC集團和邦奇注入了上市公司銀億股份。為了這次轉型,銀億集團給出了很高的收買溢價,也用足了杠桿,最終卻陷入泥沼。2019年6月,銀億集團向寧波中院申請破產重整,原因是竭盡所能制定相關方案,但仍不能徹底掙脫流淌性危機。
銀億股份也難以獨善其身,2018年12月,該公司發布公告示意,未能如期償付總額3億元的“15銀億01”應付回售款本金,構成債券違約。興業研究公司認為,銀億股份發生債務違約的核心原因是多元化并購經營不善、內生現金流對業務支撐不足,且自身財務彈性不佳,大額現金分紅、資金被原大股東占用使得流淌性較為孱弱,再加上2018年二季度后公司負面輿情頻發,原大股東股票質押被強平、被深交所強制復牌后、未能履行子公司貸款逾期的擔保義務等負面事件削弱公司再融資能力,最終引發流淌性危機。
在實現對ARC集團和邦奇的收買后,來自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就超過了房地產業務,成為銀億股份的第一主營業務。此后,受內外部因素的綜合影響,該公司的地產業務一蹶不振。銀億股份曾示意,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受銀億集團流淌性危機影響,金融機構普遍對公司采取停貸觀望或要求提前還付息等措施,此后再無新增儲備項目,導致公司房地產良好、持續的發展局面被迫中斷。同行的出險又進一步加重了銀億股份的負擔。據悉,該公司在舟山的兩個項目是跟恒大地產合作的,因為恒大債務危機影響了項目的開發進展,形成了大筆應收款,2021年,該公司對恒大相關應收票據計提了約1.2億元的壞賬預備。
2022年上半年,銀億股份完成17.89億元的營業收入,其中房地產開發貢獻了1.6億元,占比僅約9%。期內,該公司的預售金額僅約1.2億元,截至6月底的土地儲備有4處,位于南昌、新疆和韓國濟州島,盈余可開發建筑面積不到100萬平方米。
2021年12月,銀億股份實現新一屆的董事會換屆選舉,梓禾瑾芯實控人葉驥當選新任董事長。新進入的“白武士”顯然對地產這一傳統產業不感愛好,在此前的《重整計劃》中,便明確了銀億股份地產業務的去向,即整體剝離。不過,該公司所謂的房地產業務資產,指的僅僅是地產開發業務。其房地產板塊,還包含了物業治理、商業治理、星級酒店治理等城市服務業態,上半年,城市服務錄得了4.37億元的營業收入,是房地產開發收入的2.7倍。據銀億股份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城市服務未被納入剝離范疇,大概率會繼承發展,“公司1萬多人,物業治理就占了6000多人,銀億物業也已經形成了完善的服務體系。”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