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交易對于股票指數波動性的影響是非常顯著的。雖然交易所在1987年股市閃崩之后,對程序化交易在股票市場上的使用做了很多限制,但程序化交易的影響依舊顯著。紐約證券交易所和其他的交易所,在股票指數期貨上采取了交易熔斷、做多做空限制、價格限制等措施,以減弱程序化交易對股票指數波動性的影響。
目前程序化交易包括一系列的投資組合交易策略,一般來說,可能是同時買賣一個價值1000萬美元以上,包含超過15只股票的股票籃子。
一、程序化交易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股票大宗交易已經非常普遍了。大宗交易一般要求一次交易股或以上。在大宗交易應用初始,每次只能夠交易一只股票。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大宗交易才可以應用于多只股票。
在1974年,美國出臺了《法案》,要求退休基金的基金經理需要用“技術、謹慎和勤勉”的態度來縮減退休基金的持倉風險。這一法案也叫《道慎的投資者》或《謹慎的專家法案》。該法案要求基金經理保持謹慎態度,并在實際操作中遵守謹慎原則。如何證明你是謹慎的呢?你需要分散你的風險,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這一法案也因此催生了第一個高度分散化持倉的指數基金,指數基金的目的是模擬標準普爾500指數或者紐約交易所成分指數的表現。
在這一階段,大量的資金涌入了美國的共同基金(公募基金)。基金管理者需要制定相應的交易辦法,使他們的基金可以比較容易地在股票資產和現金之間轉換,以應對共同基金每天的申購和贖回行為。
1975年5月1日,美國的固定交易費用制度落幕了。現在,基金經理可以自主地和經紀公司在交易費用上討價還價。因為交易費用的影響減少,基金經理可以一次交易更多的股票。如果基金的交易量大,經紀商很愿意對交易費用打折扣。
在1965年,你進行5000股的大宗交易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到了1975年之后,一次交易股都是很常見的。這一變化對波動性也造成了影響。經紀公司為投資者提供了5種大宗交易方案,即機構撮合、公開報價、盲報、雙盲報價以及激勵性交易。每股的交易費用從幾美分到幾美元不等。交易費用的巨大差異來源于交易中介承擔風險水平的不同。

當交易中介需要事前承諾成交價格的時候,它將收取最高的交易費用。有時,交易中介需要在知曉交易的具體股票標的和具體交割時間之前,就提前提供報價。當然,這一過程中,交易中介會事先知道交易股票的大致類型。這種方式叫“盲報”。
交易中介如何處理“盲報”的風險呢?交易中介可以使用期貨合約或者期權合約來對沖風險。1982年,股指期貨出現了,一年之后,股指期權也出現了。交易中介因此獲得了對沖交易風險的工具。如果客戶需要將來賣出一定量的和標準普爾500指數相似的股票,中介公司可以提前買入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因為持有了標準普爾500指數期貨,中介公司不再承擔市場風險。一且交易實際發生,交易中的現貨和期貨將同時平倉,整個過程都不涉及市場風險。因此,中介公司的交易費用里面就包括進行對沖的成本。
與此相反,如果客戶僅僅交易簡單的投資組合,而期貨公司不需要提前承諾價格,只需要在客戶需要交易的時候幫助執行,那么這種方式就叫做機構撮合。在另外三種交易方式中,中介承擔的風險處于“盲報”和機構撮合之間。在每種方式中,客戶和機構都承擔一定風險,每種方式風險的分配有一定不同。
二、程序化交易的影響
程序化交易將如何影響期貨交易者呢?最明顯的結果就是程序化交易影響股票現貨市場的波動性,進而影響股指期貨市場的波動性。
數年前,紐約證券交易所對程序化交易如何影響市場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一個典型的程序化交易的市價訂單對市場的沖擊大概是0.2%。也就是說,當道瓊斯工業指數點的時候,程序化交易對市場的影響有6個點。由于程序化交易有一定相似度,它們經常成群結隊地進入市場,同時有2個、3個、4個甚至10個這樣的訂單發出。如果每筆交易平均涉及價值萬美元,包括200只股票,那在這10到15分鐘的時間內,將對市場造成非常大的沖擊。并且,在出現負面新聞的時候,這些訂單的規模很可能是平時的一倍以上,那時的影響將會更大。從更長期的角度來看,隨著上世紀80年代中葉程序化交易的發展,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價格的波動性顯著增加了。在1983年到1985 年的3年當中,由干指數套利和價差交易的廣泛應用,市場有13個交易日的日波動超過2%。到了1986年至1988年,日波動超過2%的交易日個數增加到了897天,并且日波動超過3%的交易日個數從1天增加到了26天,日波動超過4%的交易日個數從沒有增加到了14天。
本文源于網絡整編,如有不妥,請聯系站長刪除處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