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 山財君
截至2月25日收盤,A股再現萬億成交量、各指數普遍大漲,在2019年的34個交易日里,已經有354只股票最大漲幅超過50%、36只股票實現翻番,面對股市大漲,更有人喊出“2019年將是A股黃金十年的起點”。
不過,25日晚,A股有14家公司發布減持公告,涉及17個股東的減持事宜,其中五筆為“清倉式減持”,而從2019年至今,A股共發布了532份減持計劃,85起為清倉式減持。
股市大漲,一方面帶來了唯恐踏空的場外資金和投資者,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股東卻紛紛減持、甚至是“清倉式減持”套現,在上證指數3000點一線,這一買一賣之間,到底誰更精明誰更傻呢?
“354只漲幅超過50%的股票”VS“532份減持計劃”
25日,A股時隔兩年多重現萬億成交量,上證指數、深證成指、創業板指數紛紛漲超5%,兩市近300只非ST股及非新股漲停,42只券商股集體漲停,市場一派牛市景象。
在“2019年將是A股黃金十年的起點”的口號中,在上證指數年內上漲22.73%、A股36只股票翻番、350多只股票漲幅超過50%的賺錢效應下,場外資金蜂擁而至,投資者唯恐錯過“新牛市”的起點。
不過,在投資者對牛市的憧憬中,上市公司的股東們卻表現出一絲“不和諧”,減持公告紛至沓來。
山東財經報道通過Wind數據統計發現,25日晚,A股共有秀強股份、瑞斯康達、用友網絡等14家公司發布了股東減持公告,涉及17筆減持計劃。
而從2019年初至2月25日晚,A股上市公司共發布了532份減持計劃,按上限計算的減持數量約為50.33億股,減持的股東則包括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持股5%以上股東、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持股5%以下股東等等。
從減持目的來看,則包括自身業務及資金需求、個人資金需求、經營發展需要、償還個人借款、基金存續期即將到期、回籠資金降低股票質押率等。
藍基金擬清倉正海生物
上市公司股東減持股票本無可厚非,不過在越來越多投資者憧憬牛市的時候,上市公司的實控人、大股東、高管等日益增多的減持行為,不由的讓人對股市未來的漲幅產生疑慮。

這其中,“清倉式減持”行為也在增多,尤其需要投資者謹慎對待。
在25日晚的公告中,就有秀強股份、瑞斯康達的5個股東擬清倉減持。比如,瑞斯康達股東博新優選持有公司股份2126.71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5.05%;博信成長持股225.5萬股,占總股本的0.54%;上述兩個股東計劃在公告披露之日起15個交易日后的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減持股份,減持數量上限為其持股的100%
而秀強股份擬“清倉減持”占公司總股份比例不超過5.84%的三個股東,實際上都是公司實際控制人之一盧秀強成立的基金和信托計劃,減持則是為了償還個人借款。
山東財經報道根據Wind統計發現,2019年初至今,A股共有85個上市公司股東擬減持的最大股份數量為其持股的100%,這其中涉及上市公司實際控制人、控股股東一致行動人的就包括秀強股份、韋爾股份、柏堡龍等上市公司。
而“清倉式減持”比例最高的則算是鵬鷂環保,按1月初披露的減持計劃,CIENA ENTERPRISES LIMITED和衞獅投資擬分別減持9347.08萬股和5270.13萬股,2月初華泰紫金(江蘇)擬減持2780萬股,減持數量占各自持股的100%,占總股本的比例高達36.24%。
在山東上市公司中,正海生物股東藍色經濟區產業投資基金(有限合伙)(簡稱“藍基金”)2月19日晚宣布,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大宗交易的方式合計減持正海生物不超過300萬股,而300萬股正是藍基金持有的全部股份。
山東財經報道了解到,藍基金是正海生物上市前就持有股份的股東,從2017年5月16日上市以來,正海生物股價從發行價11.72元/股最高沖至2018年中的76.36元/股,而從2019年1月底至今,正海生物已經上漲超過30%,截至26日收盤股價為57.8元/股,藍基金選擇清倉也算賺的盆滿缽滿了。
不過,相對于上述減持的股東而言,投資者更糾結的是,股東減持數量大增,是否會對股市的上漲幅度產生影響,是否會重演歷史——隨著指數逐步上行,大股東的減持不斷加碼,最終將牛市終結于暴跌之下。
山東財經報道注意到,26日,A股成交量再次突破萬億,不過滬深兩市未能延續漲勢,紛紛收出高位放量陰線。對投資者而言,這是調整“上車”的機會呢?還是上漲進入調整的信號呢?答案只能自己去尋找了。
2019年至今“清倉式減持”計劃情況
記者 | 山財君
版權 | 山東財經報道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