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國央視首播#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頒布“挾書律”,將除《秦紀》、醫藥、卜筮、種植以外的所有書籍全部焚毀。若非博士官需要,民間凡有藏匿、收集詩、書、諸子百家典籍的,一律交給當地官員一同燒毀。凡有人敢談論詩、書的,則當眾處死。
而在這嚴酷律令之下,有一位在大秦朝廷擔任博士的儒生,卻冒著生命危險,在家中私藏了一部《尚書》。于是,始皇焚書之后,全天下能流傳下來的《尚書》便只剩下兩部了,一部藏在秦朝密館(即中央圖書館),另一部便在這位儒生家中。
秦末大亂,項羽攻入咸陽,楚人一炬,宮闕萬間都做了土。秦朝館藏的這部《尚書》也不復存在。于是,全天下就僅剩這位儒生家中一部《尚書》了。
轉眼間三十年過去,時間來到了公元前178年,漢文帝派晁錯奔赴山東濟南,會見了一位90多歲的長者,請求他講授《尚書》。而這位長者,正是當年冒死私藏《尚書》的儒生,他的名字叫伏生。正是由于這個人,這部被稱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的《尚書》才得以流傳于世。后世稱贊伏生的事跡為“漢無伏生,則《尚書》不傳;有《尚書》而無伏生,人亦不能曉其義。是伏生一人為商、周微言大義之所寄也。”
這就是一位古人和一部古書的故事,卻又是一個民族守護她淵遠流長之文化的故事。別急,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還沒完。
90多歲的伏生,看著遠道而來、帶著皇家傳書使命的晁錯,久已不動感情的他哭了出來。他是想到了這部他和妻子兒女們用生命守護的“孤本”,終于被世人知曉,被當政者看重,終于可以流傳后世了。于是他帶著回憶,緩緩地說道,“項羽攻入咸陽時,那景象真亂啊,整個咸陽城,變成了地獄。為逃避兵火,我與妻子兒女,帶上一車《書》,瘋了一樣逃出咸陽,準備回山東老家避難。不幸中途又遭遇兵劫,愛子護《書》,以命相搏,被亂兵殘忍殺害。我與妻女顛沛流離,我妻病重,那年天降大雪,小女險些凍餓致死,逃難的人真是太可憐。為取暖,我決定燒掉半車書簡,我妻誓死力拒,哭嚎著對我說道,‘這一車《書》,是愛子以命相搏,才得保全,我們不能再讓它有任何損毀’。我妻深知這一車《書》,如愛子性命,已經比她自己的性命更為貴重了。那一夜,我妻躺在我懷中,病亡,永遠地留在了那片荒野。”老人越說越傷心,沉默了一會兒,繼續說道,“說來不是我舍命護《書》,是我妻、我子,我全家舍命護《書》。可未曾想,千辛萬苦回到家鄉,家鄉也遭兵火,我只好將《書》藏于故宅墻內,外出避難。就這樣二十余年顛沛在外,我無時無刻不掛念家中藏《書》。待天下初定,再回家園,發掘墻壁,才發現書簡多已朽毀,完整的篇目僅余二十八篇。我一生護《書》,未曾想,《書》卻因我殘缺大半,我愧對先人,愧對我逝去的妻兒啊。”說罷,這位老人伏案痛哭,晁錯與諸弟子無不動容。
這就是伏生護書、傳書的故事,正是由于他和家人舍命相互,這部孤本典籍才得以流傳。正是由于歷史上的無數“伏生”,華夏文明才能弦歌不斷。
這就是近日央視一套播出的《典籍里的中國》節目中的一期。老戲骨倪大紅扮演伏生,撒貝寧扮演現代學生。兩位讀書人,便在這樣一個節目里跨時空相遇,給我們講述了華夏先賢為守護我們的文明而不惜奉獻一切的精神。這個節目,強烈推薦,不僅能讓我們了解這些古代典籍,更能培養我們的民族自豪感,讓我們知道華夏文明為何能傲立世界東方!

那么伏生為何要舍命保護這部上古典籍呢?《尚書》到底有著怎樣的思想與魅力,能讓一家人舍命相互,能讓一個民族的文化人薪火相傳?這就要說到這部書的內容了。
“尚書”一詞的本義是指中國上古“皇家”檔案文件的匯編。是從堯舜時代起,一直到東周時期由史官所記載的天子的言行,既有史書的性質,又有檔案的作用,所以后世稱它為“政書之祖,史書之源”。而它在作為史書、檔案的同時,向來又被文學史家們稱為中國最早的散文總集,是和《詩經》并列的一個文體類別。所以秦始皇在焚書坑儒時,特別提到的兩部書籍便是《詩》和《書》,而其他書籍一概用諸子百家概括。
而自西漢伏生傳書之后,《尚書》便一直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哲學經典,既是帝王的教科書,又是貴族子弟及士大夫必修的“大經大法”,在歷史上影響深遠。現代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則指出:《尚書》是我國歷代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政治課本”和理論依據。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傾向,是以天命觀念解釋歷史興亡,以為現實提供借鑒。這種天命觀念具有理性的內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我國古代典籍中第一個提出“德治”主張的正是《尚書》。
到了當代,《尚書》中的微言大義更是被許多人拿來當做為人處世、立身立德的人生智慧。
我們仍然能從這些千古流出下來的典籍中,獲取到更多的養料。前人舍命護書,我輩自當勉勵,為華夏文明弦歌不斷而奮斗!#讀書##頭條品書團#
喜歡讀古典典籍、想要收藏古代典籍的朋友們,可以點擊下方鏈接了解:
(圖片來自央視截圖,若侵權請聯系刪除!)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