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條評論,很有意思:
同業存單基金一年收益這么低,現在搶著買同業存單基金的,和去年年初追高公募基金的是同一批人吧。
人人都聽過巴菲特的名言“在他人恐懼時貪婪,在他人貪婪時恐懼”,但大部分人仍忍不住追漲殺跌,因為逆人性往往很難。
打個比方,人人都知道減肥的方法,但很少有人可以減肥成功。
因為減肥要注重飲食,而且需要堅持,是非常逆人性的。
1
同業存單基金,居然遭到了爆搶,簡直太魔幻現實主義了。
昨天,廣發同業存單7天持有指數基金結束募集,募集規模超過百億,將按比例分配。
今天,國泰同業存單募集基金,也超過100億。
同業存單基金,到底有何魔力?
同業存單基金,一般被理解為貨幣基金的加強版,波動比貨幣基金大一丟丟,收益也會比貨幣基金高一丟丟。
可在我看來,這個產品性價比一般。
同樣一筆錢,還不如買某行的活期“xx寶”。
收益上,“xx寶”近7日年化2.68%,不低于同業存單;
流動性上,“xx寶”隨時可以贖回,不像同業存單需滿7個交易日才能贖回,流動性更佳;
風險等級上,“xx寶”風險等級R1,同業存單基金的風險等級是R2,“xx寶”風險等級更低。
2
硬幣的另一面是,權益基金已經很久沒有爆款了。
今年4月以來,成立規模TOP20的新基金中,都是債券基金或REITs,反映了人們極低的風險偏好。
TOP3都是同業存單指數基金,第4名的華夏中交REITs發行時吸金1500多億,有投資者“認購1萬元僅獲配84元”。
但在21年年初,新基金中,霸榜的大部分是權益基金。
與21年年初相比,從以下幾個角度可以反映投資人的風險偏好之低:
1.權益基金數量
2021年年初,TOP20的新基金中,撇開二級債基和偏債型基金,有16只權益基金,占比80%。

而今年4月以來,TOP20的新基金中,權益基金數量為0。
2.百億基金數量
2021年年初,TOP20的新基金成立規模都是100億+,占比100%。
如匯添富滬深300基本面增強A,雖然到一季末跌到了90億,但成立規模為103億元。
而今年以來,百億基金只有3只,加上廣發和國泰的存單基金,也只有5只。
3.同一基金經理的差別
頂流基金經理李曉星,在去年和今年都發行了新基金。
投資人對同一基金經理的認購熱情,直接體現了風險偏好。
2021年年初,李曉星發行成立了銀華心佳和銀華心享,成立規模分別為135億和92億,都是大爆款。
今年,李曉星又發行成立了銀華心興和銀華心選,成立規模分別為22億和13億。
相比去年,李曉星2只新基金成立規模,降幅85%。
而且,銀華心興原本為了控規模,還特意設定募集規模上限80億,最后發現是自己想多了。
3
基金圈有句老話:買在無人問津時,賣在人聲鼎沸時。
但不少投資人,操作完全是相反的:買在人聲鼎沸時,無人問津就讓它無人問津吧。
這就像二三十年前證券營業部外的自行車數量,行情快見頂的時候,自行車都停滿,基金賣爆;而行情蕭條時,自行車稀稀拉拉,基金也同樣滯銷了。
畢竟,價值投資是反人性的。
但正是因為價值投資反人性,才決定了這個投資方法的長期有效性。
而一個投資者選擇何種投資風格,與他的性格直接相關。
以我個人而言,現在市場調整非常多以后,不少股票都跌出了性價比和長期收益空間,買入非常劃算。
在底部買進對于我來說并不反人性,相反讓我無視估值去買一個品種,我很難做到。
本文系好買研習社原創,如需轉載,請在文章開頭注明來源于“好買研習社”。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轉載,否則將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免責條款:本文內容為基于公開資料研究完成,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應審慎決策、獨立承擔風險。
邊學邊賺,就在好買研習社,更多內容,關注我們@好買研習社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