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嚴建紅
《華人杰出投資者》由來
2005年在美國學習訪問期間,很幸運地拜訪了三十來家著名的資產管理公司,這些公司中有專長于固定收益的,有專長于股票的;有專長于成長風格的,也有專長于國際投資的;有強于保險資產管理的,也有綜合全能的。我所見到的各公司的基金經理或組合經理大多有十五年以上的經驗,在對每家公司訪談的最后,我都會要他們推薦一兩本書讓我這個新手學習,幾乎毫無例外,他們的推薦都包含一本書——杰克·施瓦格的《股市奇才》(Stock Market Wizards),一本美國頂尖投資高手訪談錄。
由于經受到這么多優秀基金經理的理念和操作的觸動,加上受到《股市奇才》的震動,回國后與張志雄聊天,很自然地就談到了能否合作編著一本華人杰出投資經理的訪談錄。一來過去幾年我在美國、中國香港和臺灣確實拜訪過諸多我深為折服的、出色的華人投資者,在我看來,他們中許多人的思想高度和業績可與諸多西方大師相提并論。相比西方人,華人的經歷經驗對咱們中國人應更容易產生共鳴。二來在國內,我的工作之一就是挑選外部經理人,這些年走訪了絕大多數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基金公司,會見了超過百名的基金經理和投資經理,相比西方人和海外華人,他們可公開查詢的業績記錄雖然并不長,但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或正在成為我所追尋的杰出投資者。
在與優秀的投資人交流感悟之余,我覺得對自己的認識和理解越深,越能從瑣碎、急躁、懷疑中走出來,更加執著、專注且明確。我將自己歸入國內第二代的投資經理,希望能把自己有幸與杰出投資經理的交流心得與有心的投資者共享,讓同道者有所感悟。與張志雄的交談進一步加強了要將這些華人投資經理的理念與策略向中國投資大眾介紹、向世界傳播的使命感。
張志雄也許是中國最具投資才華、最富傳奇特色的投資文化人,作為此項探訪計劃當然的作者,他創辦的Value月刊繼續成為投資界的精神聚集地和傳播機,在基金公司、證券公司、投資業中,人人爭相閱讀。張志雄的投資訪談能抓住最專業的問題,采用最可讀的語言,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讓讀者與受訪者進行仿佛面對面的傾談。
原以為這個采訪會很快結束,開始著手后才意識到這絕不是一個短期內就能結束的工作——從提出名單到聯系確認,從設計問卷、電話采訪到實地訪談,從上海到香港到臺灣到美國。我們并不指望它成為《股市奇才》那樣的投資經典,但我們確信中國投資人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需要。將卓越華人投資者的理念、觀念、策略全部或部分奉獻給方興未艾、任重道遠的中國投資界,賦予采訪錄公益的意義。
挑選投資經理人 VS 探訪杰出投資者
14名受訪者中,6名來自美國,4名來自中國大陸,3名來自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1名來自新加坡。
令人欣慰的是,這個項目一開始就得到了我們聯系的所有投資經理的高度認可。事實上,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早已習慣只做不說,有些對沖基金的投資經理,行規是不能對外的,但聽我解釋之后,通過與律師合理的安排,采取個人的方式奉獻出自己的思想。
雖然絕大多數人與我之前都有很好的交情,但也有幾位是委托朋友輾轉介紹的,無一例外,他們一旦接受訪談,都能專業地對待與我們的每次溝通,一如其對待投資本身。應該說,除了極少數幾位之外,我們采訪的絕大多數目標對象最終都出現在了我們的名單上。

要確定名單并不容易
我以前的工作只是挑選外部基金管理人,借鑒國外早有的一套成熟體系,動點腦子,也能搞出個AMAS(優勢管理公司優勢行業/風格)的體系或CPP(公司、經理、組合)的模型(上述都是我和同事一起建立的挑選外部經理人的體系或模型)。我這樣的資歷和眼界能夠挑選出杰出的華人投資者嗎?況且我知道,西方數百年的資本市場發展歷史上,也不過只出現了幾十名數得上的投資大師,杰出投資者需要時間證明、業界公認;杰出投資者需要業績卓越、自成體系;杰出投資者需要人格魅力、社會傳播。
我并不妄自菲薄,我確信,按照設定的最高道德標準、最高專業水平、最高哲學與藝術魅力的要求,在我和我同行的視野里已經出現了符合我們要求的華人投資大師,也出現了更多的我們認為極有潛力成為卓越投資者的投資經理。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發展及中國經濟文化的崛起,這些投資者將與世界諸多投資大師一起創造巨大的經濟和社會財富,散發智慧的哲理和人性之光芒。
杰出投資者的名單產生具有獨立性,我們謝絕了任何性質的贊助。
我們訪談的這些杰出投資者來自在我們的名單中,有持續戰勝市場和排名第一的耀眼恒星,有敏于事而訥于行的默默耕耘者,甚至有不容于基金和券商的獨立投資者。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十多年來專注于專業的訓練、持續的學習和實踐,并獲得了可重復的成功。
什么造就杰出
在與包括本書訪談的華人在內的海內外卓越投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總在想,他們的個性、背景、經歷、理念、策略和風格是明顯不相關的,但這些又都好像與其成功相關。我希望能找到一個能對普通投資人包括我在內更通用的答案,希望能找到通往杰出之路的秘密。
我認為自己找到了答案,但不是我想出來的,而是在去年10月末的一個早上,我例行打開CNN Money發來的每日快訊,深深地被《什么造就卓越》(What It Takes to Be Great, by Geoffrey Colvin) 所吸引:什么造就了泰格·伍茲的杰出?什么造就了沃倫·巴菲特的投資在每一個領域中,大多數人一開始學習得非常快,然后就會慢下來,以至于完全停止進步。但也有少數人會持續進步數年、數十年,成為卓越者。沒有努力就沒有成功,絕大多數大家在成功前都需要至少十年的努力,以至于被稱之為“十年法則”。有些研究者認為十年并不是平均值而是最小值,在許多行業如音樂、文學等,卓越者往往要有二三十年的努力才能達到他們的高峰。
僅有努力還不夠,還必須持續刻意的專業訓練,不僅是做,而且要做得更好。如果唱歌只是為了玩,你就永遠成不了歌唱家。很多高爾夫球愛好者每天都在打球,但永遠也達不到專業的水平。泰格·伍茲至少通過十五年的練習,才能在十八歲時獲得全美業余冠軍。即使是現在,他每天都要進行高精度的練習,擊球前有時還會先空揮一下,想象一下球的線路。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安德斯·愛立信教授研究發現,在同樣是二十年琴齡的小提琴手中,最優一組的平均練習時間是10,000小時,次優即第二組的平均時間為7,500小時,下一組為5,000小時。在商業界、投資界,這一規則同樣適用。
對常人來講,如此不斷地要求進步、永不停步似是不堪承受之重,這也是為什么杰出者總是少之又少。人們習慣于將自己并不具有某方面的天賦當作放松的借口——當然這并不是什么壞事,而將杰出者的成功歸因于他們的天賦——這顯然是一個錯誤的理由。科學家也搞不清楚為什么有一些人就是有這樣的內在動力去持續地追求卓越,但他們用無數的案例證明,在大多數的領域中,如果持續追求,就能成為卓越。
我想這就是對巴菲特為什么偏愛選擇四十歲以上的經理人的解釋,也是對我們所探訪的杰出經理人平均有十五年經驗的最好詮釋。同樣,它也正是我們在這里與投資者一道分享杰出華人投資者的投資哲學和努力的過程,并共勉持續努力的原因。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