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IC的全稱是資本投入回報率(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衡量的是股東和債權人投入的本錢,到底獲取了多少回報?
這個怎么理解呢?
如果企業賺到的錢是一個蛋糕,它最后會被三個人分走,支付的利息費用被債主拿走了,繳的稅被國家拿走了,剩下的利潤被股東拿走了。我們要做的事,就是要把國家拿走的稅剔除掉,找到債主和股東真的分了多少錢。
這個分割之前的蛋糕,在會計上有個名字,叫息稅前利潤(EBIT,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and Tax),這個東西利潤表里面沒有,要自己算。說白了就是企業交稅和付利息之前的利潤,他可以用凈利潤+稅+利息費用倒算回來,下圖例子中就是21(凈利潤)+7(稅)+2(利息費用)=30。
這三個角色中,國家是沒掏本金的,掏錢的人只有兩個:股東投了錢形成了股東權益,債主借了錢,形成了企業的債務。這兩筆錢就是資本總投入。
一個企業經營的到底好不好,最重要的是看債主和股東投入的這些錢,到底帶給債主帶來了多少回報(收利息)+ 給股東帶來了多少回報,而且算這個回報的時分,最好把營業外收入這種意外之財剔除掉。
我們再拿出EBIT這塊蛋糕,先把非經營損益扣掉(形成扣非的EBIT,例子中是30-5=25),再把國家拿走的稅扣掉,剩下的就是股東和債主常規情景下得到的回報!這就是息前稅后經營利潤的概念。稅后的意思是國家拿的錢剔除了,息前的意思是債主拿的錢還留著,經營利潤的意思是扣掉意外收入后股東拿的錢也留著。
它也叫NOPLAT(Net Operating Profits Less Adjusted Taxes)。
NOPLAT=扣非后的EBIT*(1-稅率)
用NOPLAT(股東回報+債權人回報)除以資本總投入(股東權益+有息負債),衡量了資本投入的回報率,這就是鼎鼎大名的ROIC。

ROIC=息前稅后經營利潤/(股東權益+有息負債)
=NOPLAT/資本總投入
用圖中的巴韭特公司舉個例子,假設公司股東權益100元,有息負債20元。
NOPLAT=扣非EBIT(25)*(1-稅率25%)=18.75。這其中2塊錢是債主的利息,剩下的16.75元,就可以理解為扣非和扣稅后股東賺到的錢。
有讀者可能會怪異,在算NOPLAT的時分,我為啥不用扣非EBIT(25)直接減去利潤表中的稅(7),得到18元呢?因為這個7元的稅中,有1.25元是5塊錢的營業外收入引起的,并不是經營利潤帶來的哦,直接減就減多了,當然里面還有扣掉2元利息省的稅0.5,實際多減了0.75。加回去,18+0.75=18.75,正好還是我們之前算的NOPLAT。
所以假如真要拆清晰的話,債主借錢賺了2元,股東投入正常賺了16.75元,一共賺了18.75元的NOPLAT。
資本總投入是100+20=120元, ROIC=18.75/120=15.6%,這是相稱牛逼的成績。
轉自KeepLearning- 一個無知者,keep practicing
來源:雪球-kgblee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