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磊有三個哲學觀,分別是:“守正用奇”、“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從河南駐馬店販賣雜志的少年,到耶魯實習生,投資騰訊和京東大獲全勝,再到成為耶魯19位校董之一,張磊的經歷是一個傳奇。
?
從2005年創辦時用耶魯大學投資基金辦公室(Yale Endowment)提供的3000萬美元,到目前的110億美元資產管理規模,張磊帶領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 Management)成為亞洲地區植根于中國而著眼于全球的資產管理規模最大、業績最優秀的基金之一,他本人也成為華人在全球投資界成功的代表。
?
可在張磊看來,這些只是結果,他更看重的是做事情的理念和方式。“我要做企業的超長期合伙人,這是我的信念和信仰。”因此,他一直在“尋找具有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
?
對價值觀的堅持,讓張磊選擇將高瓴資本打造成亞洲獨有的“長青基金”(Evergreen Fund)模式,是他能夠說服包括耶魯大學捐贈基金等在內的超長期LP信任他的關鍵,而業績數字和投資名單上如騰訊、京東商城、大潤發、藍月亮、去哪兒等知名公司,只是堅持所獲的些許回報。
?
但堅持并非僵化。雖然重點投資領域包括互聯網與媒體、消費與零售、醫療健康、能源與先進制造業等,但張磊稱高瓴的本質是一家“投資于變化”的機構,在對話中他也多次談及“世界永恒的只有變化”。所以,他覺得很幸運能夠生活在這個創新層出不窮的時代里,并有幸幫助那些敢于擁抱變化的企業家實現夢想。 這位低調的投資人,此前并未接受過任何中文媒體的深度專訪。在這次與《21世紀經濟報道》近2個小時對話中,他卻將自己的投資理念、投資哲學、投資方法和典型案例全面而扼要地進行了分享,對無法披露或正在進行的核心策略也坦率說“NO”。酣暢淋漓,卻又意猶未盡。
?
46歲的張磊認為,自己是84歲巴菲特“長期持有”的堅定信念執行者,也從被稱為機構投資業導師、耶魯投資基金負責人大衛·史文森身上收益良多。可他并沒有想復制誰、成為誰。
?
他與高瓴資本所做的和繼續做的,還會是“守正用奇”。
?
超長期投資
?
張磊認為投公司就是投人,真正的好公司是有限的,真正有格局觀、有胸懷又有執行力的創業者也是有限的,不如找最好的公司長期持有,幫助企業家把最好的能力發揮出來。
?
所以高瓴資本希望所投公司從早期、中期、晚期、上市乃至上市后一直持有。而非投一個IPO,上市賣掉,再不停地找。長青基金的特點是投PE項目不用擔心退出壓力,公司上市后,只要業務發展前景可期,基金會繼續持有。
?
超長期投資對出資人(LP)的要求很高,需要對投資人(GP)非常信任。高瓴選擇的LP都是超長線資本,像大學捐贈基金、家族基金、養老金、主權基金,這些錢都是要傳子傳孫的。高瓴只給這樣的投資者管錢,這些人也真正理解高瓴的戰略,大家之間有最少的隔閡。這種信任也是基于對人,“哪天我不干了才要退出,只要我干下去,幾十年就會永遠地支持下去”。而只有你的資本是長期的,才有條件花時間和精力去思考什么才是具有長期前景的生意模式,什么樣的企業值得持有30年以上。
?
這種超長期投資人,總結來講,第一點是把基金做成超長期結構的基金,第二點是所投公司和投資基金的理念要完全一致。
?
張磊要找的是具有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極少有人和公司能夠擁有這樣的格局、執行力,而他就要尋找這樣的人。
?
這個人怎么找到呢?有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人海模式,到處參加各種會議,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跑。而他采用的是研究型模式,就是通過研究發現哪個是最好的商業模式,然后再尋找跟最好商業模式契合的最好創業者,一起發展。
?
他說,這種研究模式讓他對事物有了深刻理解。如果理解的結果可以通過二級市場實現,那就買入股票長期持有;如果沒有這樣的公司,就尋找私人市場;如果沒有私人市場,就自己孵化。這個是長期做投資的人才有的能力。
?
張磊舉了個例子,2008年他們研究中國消費品升級,那時很多基礎消費品品類都被跨國公司占領,寶潔、聯合利華就占領了家用洗滌市場。他認為這些跨國公司本質上是有歷史包袱的,無法抓住中國消費升級的趨勢,就找到了當時做洗手液的藍月亮公司創始人羅秋平,鼓勵他做洗衣液。而他現在是藍月亮唯一的外部投資人。第一天投入的時候公司本身是賺錢的,但他又成功地說服藍月亮不要賺短期的錢,要勇于進入新的品類,打敗跨國公司,變成中國洗衣液的第一名。
?
投資了以后,他們試圖把一個賺錢的公司先變成虧損的公司,但這只是短期的虧損,今天賺的錢是原來的十倍,怎么做到這一點?就是通過深度研究得出的結論。這樣的研究使雙方有能力容忍短期的虧損,從而帶來更大的格局。投資從某種角度上講有點像孵化器,但更像是思想的孵化器。
?
真正的護城河
?
要研究,只有研究才能對變化有理解。研究是基于對事物本質深刻的研究,方法見仁見智,有的人看一兩個季度,有的人看一兩年,有的人看盈利,而張磊看的是五年、十年、二十年的。他并不強調形式,而是一個人本質上給社會有沒有創造價值,只要給社會創造很大的價值,早晚會給所創的公司創造價值。
?
張磊把投資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零和游戲,一種是蛋糕做大游戲。很多人的投資是前者,比如pre-IPO這種,但他不相信零和游戲的。他喜歡把蛋糕做大的游戲。他說這是他的思想:如果資本不能創造價值,他是不會投資的。
?
從這個角度來講,就更需要對關鍵時點和關鍵機會的把握。什么是關鍵時點?就是大家都看不懂的時候。關鍵變化是什么呢?如果是一成不變的事情,實際上很容易被看見,這個世界永恒的只有變化。
?
只有在變化的過程中才能跟別人有不同的觀點,而且是產生非常長期的不同觀點。
?
張磊說他關注創造多大價值的機會,這也是為何深入基本研究,在這個過程中一直堅持持續深入的跨時間、跨地區、跨行業、跨類別、跨線上/線下的行業研究,所以高瓴能夠深刻理解這些行業在長期內的發展規律和業務邏輯,從而準確把握行業與市場的變革要素和時點。
?
各種生意模式都有非常不同的變化。比如說簡單的是賣產品的,但是如果提升附加值就可能變成賣一種服務,如果再抓住關鍵機會可能變成一個平臺,使賣產品和賣服務的人都可以用這個平臺。生意模式博大精深,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企業家能看清楚生意的本質是什么,他的理念和格局觀就是不一樣的。
?
張磊說他有兩點優勢。首先,他有幸天天跟最好的企業家打交道,而且是與他們發生劇烈變化的那段打交道,經常參與到偉大企業的創造過程中去,不管是當年的百度、騰訊、京東,還是今天的藍月亮,去哪兒網。這個過程中是有很大優勢的,因為自己只做一家企業的話,就有可能被局限于自己的行業和自己的事業,當天天跟各種各樣的企業打交道,從消費、互聯網到先進機械制造,甚至水泥,就能夠找到偉大企業的共同點。
?
第二,張磊做高瓴本身也是創業,從這個角度來講他也是創業者。在這個過程中,他學習了很多,了解了文化、理念、人生的各種取舍;也能夠把自己的經驗、情感與優秀企業家們分享、溝通。能否有通感,能否做到換位思考,是很重要的。他自己創業的過程,也幫他更好地理解創業。
?
這是很好的問題,可能永遠沒有正確答案。張磊覺得“真正的護城河”是長期創造最大價值的,而且用最高效的方式和最低的成本創造最大價值。
?
怎么創造這種價值,在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時代是不一樣的。在美國,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品牌是最大化、最快創造價值的“護城河”,而隨著互聯網對品牌的沖擊,品牌價值的護城河又不見得是最高效的方式,有人說在網上通過意見領袖創造價值效率更高。如張磊所說,這個世界永恒的只有變化,護城河也不可能不變,優秀的公司是當互聯網大潮襲來時,能夠深挖自己的“護城河”,主動擁抱互聯網帶來的變化。如果一家企業亙古不變,這種企業永遠不值得投資。從這個角度上講,政府保護類型的“護城河”是非常脆弱的,這類護城河隨時都有可能崩潰。
?
張磊最看重的“護城河”是有偉大格局觀的堅定實踐者去挖造的護城河,這些人能不斷地根據變化作出反應。那些賺快錢的人逐漸會發現他的路越走越窄,堅持做長期事的人的路才會越走越寬。
?
最大的風控是選人
?
財務上的風控都會做,這是基本的。但張磊的關注點是選到最合適的企業家。
?
這個人能不能既有格局觀,又有執行力,還有很深的對變化的敏感,以及對事物本質的理解,他覺得這種人很難找,大部分人都是在某一時期對某一方面會很好,但是有的人能夠通過和外面的交流把自己提升。
?
比如去哪兒網的創始人莊辰超和藍月亮的創始人羅秋平,一個代表互聯網,一個代表消費品。莊辰超,雖然年輕但多次參與到創業的過程,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對事物的洞察力,他能夠在關鍵的時期把控股權賣給百度,說明他有很大的格局觀,他的人生夢想是做成中國最大的旅游搜索平臺。羅秋平本來可以過非常安逸的生活,不用冒這么大的風險,但他的人生夢想就是成為中國日化的第一名,打敗跨國公司,變化給了他這個機會,他也抓住了關鍵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他愿意放棄小富即安的一年一兩億利潤的公司,不惜在前一兩年把公司做虧損,為了未來開辟一個新天地,這是很強的格局觀。
?
這樣的風控理念反而是個自我選擇的過程,目光長遠、想做大事且有大局觀的企業家跟他就很容易契合,而著重小利、玩零和游戲的人則不太適合,走不到一起,對他來講反而省了很多功夫。
?
當然,有的企業家可能在某個領域內受不同的人影響,突然到了某個時間點不會把追求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作為目標,有的人想去賺快錢了,有的人選擇了更安逸的生活,張磊認為這都可以理解。這個過程當中最重要的是大家互相很坦誠,要有這種變化,就很坦誠地告知。好在到現在他還沒有遇到這種事情。
?
張磊認為這個時候要擺正投資者的位置。這些年做得最好的就是永遠擺正自己是投資人的位置,跟公司的創始人保持非常靈活的合作,這也令他們相對比較超脫,避免在公司運營上介入太深,同時通過深入研究形成的戰略格局觀點還可以幫助企業。
?
三個哲學觀
?
張磊的高瓴雖然看起來像西方企業的做事方式,但他真正的投資哲學源于中國。
?
張磊的三個哲學觀:“守正用奇”語出老子《道德經》的“以正治國,以奇用兵”;“弱水三千,但取一瓢”引申自《論語》,是說看準了好的公司或業務模式就要下重注;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是說只要做正確的事情,不用去到處宣傳,好的企業家會自己上門。
?
張磊對自己相信的東西會一直追求下去,甚至這個過程會顯得非常地天真。
?
他變得更多的是能夠更加理解這個世界與社會的復雜與多樣性,更加寬容了。更加寬容以后,使人更容易能夠站在別人的角度諒解別人,考慮別人的問題。
?
耶魯校產基金負責人大衛·史文森
?
他將自己奉為巴菲特的堅定信念執行者。他們更認可長期持有,而很多人只是做價值投資。巴菲特早期投資采取撿便宜的思路,后來才變成了長期持有的思路,所以張磊更認可、學習巴菲特的中后期投資。從大衛·史文森身上,張磊覺得更重要的是學習到他對自己的信念像宗教一般地信仰,他可以去華爾街賺很多錢,但他都不去賺,就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
?
每個人最后都要做自己,張磊認為從每個人身上都能學到很多東西。
?
張磊在2005年創建公司的時候,他對招聘員工提出了三個要求:好奇、獨立與誠實。對想干大事的,想有更高成就的人,除了這三點以外,還需要寬容和想象力,因為需要欣賞別人并且能夠釋放自己的想象力。最后就是要有很好的身體。
來源:818期貨學習網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