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短線今天買明天賣思路分享,賺個1-2%就走!這還真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如果每天賺1%,一年250個交易日,資金可以翻12倍左右,不出2-3年,你就成為億萬富翁了。
理論和實際的差距,在于交易策略最終實踐下來的正確率,到底能有多少。
因為,沒有人可以保證,自己買入的股票,在第二天一定是出現上漲,一定能賺到錢。
即便今天是漲停收盤,明天也有可能出現跌停開盤,根本沒法精準預測。
你每天賺1-2%,如果哪天一下子虧掉5%,是不是就是3-4天白干了。
如果你的交易準確率僅有50%,每次賺的少,又虧的多,那長此以往注定是虧錢。
給個結論,普通的股民,是不可能通過高頻交易來實現穩定盈利的。
所謂的高頻交易,指的就是每天換股。
因為,在智能AI的數據模型領域,都沒有能夠設計出一套今天買,明天大概率賺錢的運算邏輯,并且能夠實現穩定盈利。
如果大數據都沒能解決,普通股民用人腦去選股,指望能判斷出次日行情漲跌的可能性,其實是微乎其微的。
交易上稍有不慎,反倒是會萬劫不復。
有一點需要特別明確,交易決策做得越多,準確率就會越低。
我們都知道,交易有三個環節,選股、買入和賣出。
我們一個一個來看,為什么超短線交易的模型,普通投資者幾乎跑不通。
1、選股。
今天買入,明天賣出,這就代表每天至少要選一只股票。
這個工作量看上去很小,每天就一只而已,其實已經很大了。
因為別人選股可以做中長線,可能一個階段才選幾只,你是需要做超短線。
而且,選股的依據是這只股票,買入后的第二天,要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
如果等個3天5天才上漲,就不符合交易模型了。
關鍵問題在于,這個選股要在盤內完成買入,因為T+0的交易制度,明天要拋出,必須今天買入。
于是,你必須提前在股票池準備5-10只個股標的,并且在盤內選擇其中的一只進行買入。
每天如此,其實選股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當然,如果你能夠運用選股公式,做成量化模型,可以解決一部分的工作量。
但量化模型選股到最終的選股標的,還是需要自己做一個判斷。
有一點需要明確,就是選股的交易決策,做的次數越多,往往出錯率就越高。
2、買入。
解決選股難題后,還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什么時候買入。
對于買入時機的把握,其實難度也非常的大,因為今天買入,明天才賣出。
當天就有可能會產生浮盈、浮虧的情況。
如果要避免這種情況,可以選擇在尾盤的集合競價買入,但漲停的股票基本上就要與你告別了,因為買不進。
很多沖動的投資者,喜歡在早盤就買入,那么當天就可能直接見分曉。
如果當天就有5%的浮虧,那這套交易模式就完全行不通了。
如果選擇尾盤買入,相對會比較安全,但是要通過當天的走勢,去判斷次日的走勢,難度也非常之高。
在買入這個問題上,對于超短線交易來說難度也是非常大的。
通常情況下,你會認為今天漲,明天繼續上漲的概率更高一些,于是追漲的可能性更大。
但遭遇沖高回落,次日股價繼續下行的話,這個損失可能一次就等于成功盈利很多次,了。
3、賣出。
最后就是賣出,通常來講,賣出會比較簡單,因為目標就是盈利1-2%。
但是,問題的關鍵在于,除了止盈以外,止損到底該如何設置。
如果止盈設置是1%,止損設置是3%,就意味著,4次交易決策,必須正確3次才行,正確率75%。
如果止盈設置是1%,止損設置是5%,這就意味著,6次交易決策,必須正確5次,正確率83.3%。
如果設置1%就止盈,1%也就止損,那么正確率可以降低到50%,但同樣意味著,如果股票有輕微的波動,很有可能就會被止損出局。
如果股價進行了一個小幅度的洗盤,僅僅1%,你就虧損出局,后續的上漲就與你無關。
所以,在賣出這個問題上,同樣不會有想象的那么簡單。
這里還有一個關鍵點,是市場環境。
這一套交易模式本身,在牛市里適用的情況會更多,在熊市里會更少。
因為牛市里上漲的股票總體會更多,資金會更充裕,早盤資金入場做多的欲望會更強。
而到了熊市里,上漲的股票總體就會少一些,資金在早盤觀望的可能性很高。
因此,最直觀的感受,就是牛市里的勝率會明顯高于熊市里的勝率。
而在熊市里,股民利用這個交易模型,不斷地買入賣出,換來的只是連續的虧損。
對于普通股民來說,要做今天買入,明天賣出的高頻交易,難度真的是非常大的。
而且,這種交易對于規律的總結至關重要。
需要通過不斷的積累交易經驗,建立交易模型,從選股、買入到賣出,把各個環節都打通,得出模型的準確率。
通過準確率與止盈止損的設置,算出最終賺錢的公式。
這種方式不是行不通,而是真正可以做到的人很少,畢竟在人工智能都沒完成的任務,對于大眾來說,是很難完成的。
不排除一些非常有天賦的投資者,能夠通過對市場情緒的敏感度,在判斷上更占據優勢,實現賺錢,但終究也只是極少數。
我們都知道,想要長期地獲得穩定的盈利,散戶就需要一套交易模型。
但很多的交易模型,其實是不適合普通散戶的,主要因為散戶的交易資金量和交易水平,和專業的投資者、專業的機構不能比。
散戶不能完全去學習游資、莊家、基金、投資機構的那一套交易模式,必須找到一套自己切實可行的方式。
散戶在建立交易模型的時候,必須想明白幾件事。
1、目標盈利水平。
任何交易模型,優先要預測的,就是交易模型帶來的潛在盈利水平。
這一點其實非常重要,但很多散戶并不知曉。
所謂的預測,是根據自己制定的模型策略,去回溯過往的一個回報率,大概在多少。
雖說從理論到實踐的路還很長,但是最初的理論模型,通常都是模仿來的,所以可以做盈利預測。
不同模型,策略不同,交易周期不同,風險等級不同,潛在回報就不同。
不同股民的交易目標,也就是盈利目標不同,選擇的策略自然也就不同。
2、交易模型的可復制性。
所謂交易模型的可復制性,指的是交易模型本身,要符合大數法則,而不是偶然事件。
就比如,很偶然地買到一只大牛股,實現了翻倍。
但在這之后,再也沒有買到類似的牛股,那就是模型失效,不存在可復制性。
模型的可復制性,指的是在同一個交易決策下,模型的適用性必須要高。
不論是在選股,買入、賣出等方面,交易模型可以通過所謂的參數化,進行復制。
不能復制的交易模型,不能稱為模型,只是偶然性的運氣交易,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盈利。
3、風險的控制。
接下來要看的,就是交易策略對應的風險,到底有多少。
這個風險是不是自己能夠承受的。
這就好像,基金會有最大回撤的歷史,也就是你如果不幸買在最高點,你的交易策略最多能讓你虧多少錢。
這個虧損的幅度,你是否能夠接受的。
如果交易策略的回撤很大,但是你依舊看好這種交易策略,那倉位的控制上,是否需要更進一步,以此來降低風險。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想要利益最大化,往往就要風險最大化,這在交易模型制定的時候,就要想清楚。
4、選股的模型。
然后就是選股的模型了,這個和交易策略有很大的關系。
通常,是根據時間交易的周期去決定選股策略的。
能接受長期的就更偏向于業績,只能接受短期的就更偏向于題材。
選股策略是交易的基礎,一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有的股票都會漲會跌,但不是所有的股票都能進入選股模型的。
如果你的選股模型,僅僅覆蓋1-2%的股票,也就是50-100家,那模型就是比較成功的。
如果有10%以上,那只能說明模型還需要進一步優化,選股的范圍太寬泛了。
5、交易決策的模型。
接下來是交易決策,也就是買入賣出的模型。
選股如果決定了勝率的50%,那么剩下的50%就是交易的擇時和擇機了。
什么時候買,什么時候賣,這個沒有絕對的對錯,但一定要有原則。
因為只有交易有原則,才能計算出交易決策的正確率,只有正確率,才能讓交易模型成立。
總結和歸納交易中的對錯,優化交易模型,超越模型盈利的臨界點后,就可以長期賺錢了。
因此,交易決策的模型,一定要在反復的交易環節中,進行實踐總結經驗。
6、市場風格的適用性。
最后一點,就是市場風格變化下,交易模型的適用性。
就比如以前很流行炒作莊股,但現在莊股的炒作越來越少,因為市場的風格關系。
市場里的股票家數越來越多,坐莊就越來越難,散戶的關注度太分散了。
當然,比如通過基本面來做的股票策略模型,就不太會因為市場的風格變化而不適用。
因為,業績是一切的基礎,不論什么年代,股票最終的價值,都會和業績進行掛鉤。
交易風格和市場風格的匹配度越高,通過交易系統賺到錢的概率也就越大。
其實,不論是短線交易,還是長線交易,亦或者波段交易,都可以賺錢。
問題的關鍵在于,對于這種交易模式,能否做到精益求精。
很多投資者對于交易本身,都是粗線條的理解,或者說是一知半解。
有時候運氣好就賺錢了,有時候運氣差就虧錢了,長此以往,永遠形成不了自己的交易模式。
只有沉下心,去打磨自己的交易原則,才能在長時間的交易之后,找到一套穩定的盈利方式。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