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發現不少網友在網上搜索如何提高稅務網絡安全?如何提高網絡安全這類內容,所以小編也是為此幫大家整理出了下面這些相關的內容,不妨和小編一起看看吧?
1,如何提高網絡安全
通過硬件來實現網絡安全投入是比較高的,一般大眾都是通過軟件形式來提高網絡安全,當然現在新出的主板都有內嵌防火墻功能,主要是針對黑客.通過軟件來實現網絡安全,無非是指對病毒,木馬,后門程序,流氓軟件,黑客攻擊等.一般這種軟件有卡巴斯基,麥咖啡,諾頓,大蜘蛛,等都具有上述功能.
2,請問如何提高網絡安全技術
不知道你看的都是哪方面的書?還有就是看你想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理論上要了解熟悉各種網絡協議,尤其是TCP/IP協議簇,還有交換機路由器的配置,各種網絡操作系統的熟練應用。再深層次一定就是黑客相關的技術了,比如網絡編程,匯編語言。檢測網絡安全的各種工具的使用:比如x-scan,superscan,阿D注入工具,流光等等。還有抓包,分析數據。實踐的話,可以自己裝一個虛擬機,在虛擬機上裝個系統,用來實現各種網絡情況,來聯系技術。通過硬件來實現網絡安全投入是比較高的,一般大眾都是通過軟件形式來提高網絡安全,當然現在新出的主板都有內嵌防火墻功能,主要是針對黑客. 通過軟件來實現網絡安全,無非是指對病毒,木馬,后門程序,流氓軟件,黑客攻擊等.一般這種軟件有卡巴斯基,麥咖啡,諾頓,大蜘蛛,等都具有上述功能.
3,怎么能保障企業網絡的安全不受侵害
朋友你好!保障企業網絡的安全不受侵害認為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企業的網絡安全既需要有內網的保護,也需要對外網的行為進行管控。內網安全需要增強企業員工的信息安全保密意識;外網安全就需要及時地更新防火墻和殺毒軟件的版本等等,所以企業選擇一款功能全面的網絡防護軟件非常重要。在保護企業網絡安全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有趨勢科技的安全無憂軟件,它不僅具備防木馬病毒、間諜軟件、僵尸網絡等功能,同時具備惡意網站過濾、防火墻設置等功能。總之,如果企業要選擇網絡安全軟件的話,還是趨勢科技的產品比較可靠。一、制定并實施網絡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服務器以及個人主機安全管理、包括個級別權限管理等等二、制定并實施網絡安全日常工作程序,包括監測上網行為、包括入侵監測三、從技術層面上,一根專線接入后用交換機或者無線路由器DHCP分配IP地址供大家上網,這樣的話做不到上網行為管理,需要一臺防火墻進行包過濾以及日志記錄 或者作一臺代理服務器進行上網行為管理并進行日志記錄。四、局域網內計算機系統管理 包括操作系統防病毒 更新補丁等工作 堡壘往往是從內部攻破 內部計算機中毒主動向外發送數據,造成泄密 這已經是很常見的事情 所以做好主機防護很重要。當然 如果有錢 黑洞系統 入侵監測 漏洞掃描 多級防火墻 審計系統都可以招呼最后提醒一點 那就是 沒有絕對的安全 安全都是相對的需要什么級別的安全 就配套做什么級別的安全措施管理永遠大于技術 技術只是輔助手段
4,如何提升網絡安全意識
1、加強法律監管勢在必行。目前我國互聯網的相關法律法規還比較欠缺,相關部門應根據網絡體系結構以及網絡安全的特點,盡快建立比較完善的網絡應急體系,為破解網絡安全難題提供法律方面的依據。2、網絡安全架構的建設刻不容緩。構建一個比較完善的網絡安全架構,不僅要從技術方面保障網絡系統的安全性,還要加強對網絡安全問題的監管,為用戶創造一個良好的網絡環境,盡可能預防網絡安全事故的發生。 3、網民個人安全意識亟待提高。現實生活中,很多網絡完全事故的發生,都是因為網民自身安全意識過低,使得不法分子鉆了空子。因此,廣大網民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網絡安全意識,豐富自己的網絡安全知識,以不變應萬變,避免掉入不法分子處心積慮設置的網絡“陷阱”中。<p>網絡安全需要的技術范疇較為廣闊,包括網絡結構構建、一般系統集成的技術、殺軟的初識。</p> <p>等等有很多個方面可以體現到,具體你需要從哪一方面著手?</p> <p>細化分成:設備如路由器、交換機、再到防火墻、操作系統的策略性安全軟件等范疇十分之大。</p> <p>這樣我給你文檔,還有多去<a href="http://www.wuhansb.com/redirect/aHR0cDovL3dlbndlbi5zb3NvLmNvbS96L3VybGFsZXJ0cGFnZS5lP3NwPXN3d3cuNTFjdG8uY29t" target="_blank" target="_blank">www.51cto.com</a> 看看。</p> <p>論壇和安全的專區都有詳細的帖子等等。</p> <p>你應該有些基礎才這樣問我。先確定你想帶出來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然后再決定你從哪個方面著手去寫。</p> <p>謝謝~</p>

5,淺談如何加強企業稅收風險管理
國家稅務總局在全國大企業稅收管理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深化大企業稅收服務與管理,全速推進大企業稅收管理改革,要在大企業稅收“數據采集-風險分析-推送應對-反饋考核”等風險閉環管理流程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加快制定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戰略規劃,全面提升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水平。在稅收實際工作中,如何加強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工作就成為我們基層地稅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一是要建立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工作體系。目前,對于稅務部門如何強化大企業稅收監管尚未提出統一、規范和操作性強的工作指引,特別是對于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的對象確立、涉稅信息的收集比對和稅務部門實地調查核實等重要環節缺乏具體的執行辦法,使得基層稅務部門在大企業稅收風險應對反饋工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稅收執法風險。鑒于此,我們在實踐工作中,要對大企業稅收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反饋等環節進行有機銜接,制定科學合理的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工作流程,進一步健全完善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制度,并制定相應的規范性文件,明確稅務部門和大企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通過信息化手段,依托“金三”風險管理系統,健全稅收風險識別模型,進一步提高稅收風險識別的工作效率。二是要加快大企業稅收風險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大企業財務會計核算制度相對健全,財務核算和稅務處理復雜多樣,普遍都聘請知名會計師、稅務師事務所做稅收籌劃,企業內部也都配備了專業素養較高的財會稅務人才來應對稅收風險。鑒于此,從稅務部門的角度來講,稅收風險應對力量就相對比較薄弱,管理模式也相對比較落后,急需探索出一套專門針對大企業特點的稅收風險應對管理模式。在這方面,我們需要打破傳統的內部機構職能設置界限,組建專業化的稅收風險管理團隊,形成機構集中整合、業務統籌歸口、人才統一聯動的工作機制。一方面,要選拔培養征管、稅政、稽查等方面的專業性人才,匯集業務骨干,充實到風險管理團隊中去,根據人員專業素養和特長進行團隊共同應對作業;另一方面,對于重大風險應對事項,通過業務歸口集體審議研判的方式進行風險應對管理。三是要構建大企業稅收數據分析利用機制。目前,稅務部門與外部第三方之間的信息共享機制正在著手建立,稅務部門對于第三方涉稅信息的獲取和應用尚沒有有效機制做有力支撐,同時對于稅務系統內部各信息系統之間的大量稅收信息數據也不能真正做到高效共享。大企業機構設置復雜,機構有時分散在不同稅務部門管理,這些不同的稅務部門也無法完全實現對大企業集團整體稅收信息數據的共享利用。今后,我們應當進一步暢通內外部涉稅信息數據的交換共享機制,對內建立健全稅務部門之間的涉稅信息交流溝通機制,實現內部信息共享利用;對外依托政府綜合治稅信息保障體系,充分獲取和利用第三方涉稅信息,進一步提升稅收風險識別能力,提高大企業稅收風險應對管理質量和水平。此外,還應借助互聯網,通過信息化手段,在網絡上廣泛搜索收集大企業相關信息,進一步提高信息采集的廣度和實效性。
6,如何做好稅務系統的保密管理工作
首先,要完善機關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 1、強化部門預算控制。一是在部門預算編制環節,要在實施綜合財政預算的基礎上,努力做到零基預算和細化預算。特別是在編制支出預算時,應從單位當年實際需要出發,結合當年財力狀況,核定具體支出額度,明確各項支出的方向和用途。專項資金力求細化到具體項目。二是在部門預算執行環節,應進一步強化預算的剛性約束。一方面應在支付環節強化預算執行,防止隨意調整追加預算以及超預算、擴大預算范圍等行為的發生;另一方面建議建立合理、規范的預算調節機制,賦予主管單位一定的預算高速權力,使預算單位在實際情況發生變化時,可以快捷、簡便、高效地調整預算。三是完善部門預算制度,首先是要進一步擴大部門預算的范圍,要力爭將各部門單位的全部財務收支事項均納入部門預算的實施范圍,并嚴格預算的調整和追加程序;其次是將主管單位預算與基層單位內部的責任預算有機結合。也就是要求各二級預算和三級預算的部門單位,按照上級下達的部門預算控制數,結合各部門單位內部的組織結構、處室職責和工作任務等,編制內部分處室的責任預算體系,并嚴格責任預算的考核機制。再次是將預算控制內容細化。對部門內的各項資金再按功能、按預算科目把各項支出內容細化分解到具體支出項目。 2、加強票據管理。利用軟件系統加強票據管理,規范票據領購、使用、登記等程序。嚴格票據繳驗制度,購領新票據前必須將使用過的票據進行繳驗,按照先領后用的程序,對未使用完的票據及時銷號;嚴格按票據使用范圍使用,各專用票據間不得串用;建立起收費票據使用登記制度,定期向上級部門報告領、用、存情況。 3、加強債權、債務控制。定期對債權債務清理核實,尤其對跨年度的應收款加大催收力度,及時回收陳欠款項和個人借款,避免和減少資產流失;杜絕因單位財政財務不合規收支行為而引起的往來款掛賬。 4、建立財產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具體包括: (1)貨幣資金的內部會計控制。一是不相容崗位相分離,主要是出納與稽核、出納與會計檔案的保管、出納與賬目登記員、出納與銀行對賬單核對人、出納與收款票據管理人、付款審批人與付款執行人、支票印章保管員與支票簽發人等。二是支出審批制度的規定,必須明確審批人對貨幣資金業務的授權批準方式、權限、程序、責任和相關控制措施,規定經辦人辦理貨幣資金業務的職責范圍和工作要求。三是明確監督檢查機構或人員的職責權限,定期不定期地進行檢查。為了保證財產物資的安全和完整,除規定物資保管員對收付后的每項物資核對庫存賬實外,還要規定財產物資的局部清查和全面清查制度,以保證賬與物相符和及時處理發生的差錯。 (2)資產管理的內部會計控制。一是資產的日常管理。資產的實物管理與記賬登記要相分離,實物賬與會計明細賬必須核對一致;資產的配置與使用相分離,使資產的配置合理、科學;資產維修需求的提出與審核、執行相分離,確保維修方案的合理性,防止小病大修。二是資產的處置環節。要建立資產處置管理制度,明確處置的程序和權限,資產報廢請求的提出與審批、處置相分離,資產的變價處理要引入競價機制,對于大宗資產的變賣要委托社會中介機構進行評估,要防止在資產處置過程中利用職權謀取私利,造成國有資產流失。 5、建立采購業務的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一是不相容崗位相分離,包括:請購與審批、詢價與確定供應商、采購合同的訂立與審計、采購與驗收、采購、驗收與相關會計記錄、付款審批與付款執行。原則是不得由同一部門或個人辦理采購與付款業務的全過程。二是采購業務的管理控制,要建立采購管理制度和相關的控制措施,避免暗箱操作、以次充好、以權謀私、收受回扣等損害公共利益的現象發生,在采購控制中要做到采購權、定價權、驗收權相分離、做到統一驗收、統一結算、統一付款,責任到人,流程公開。三是付款環節的會計控制,要做到相關憑證規范、合格、齊全,每一個相關責任人或責任部門全部審核通過,采購人、審核人、付款人、記錄人相分離,付款流程嚴密、規范、公開。 其次,要落實措施,確保內部控制有效的執行。 1、進一步加大宣傳培訓力度,努力提高單位領導對內部控制重要性的認識。單位負責人在單位內部控制體系中居主導地位。按照《會計法》和《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范》的規定,單位負責人作為單位財務與會計工作的第一責任主體,對本單位內控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應負主要責任。因此,必須進一步強化對機關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相關領導在內控知識方面的宣傳培訓,使他們能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建設的重要性,培養良好的內部控制意識,從而切實履行起健全單位內部控制的職責。 2、切實提高內控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在確保制度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基礎上,各單位應狠抓各項制度的執行落實,加大制度執行的監督檢查力度,確保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以提高內控制度執行的有效性。建立相對獨立的內審小組,有條件的單位應設立內審部門,定期對本單位的內部控制制度設計的效果及其實施的有效程度作出評價,監督單位制定的各項制度和預算執行情況。 3、強化教育培訓,進一步提高單位財務人員業務素質。要進一步加強對單位財務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和業務培訓,重視多種形式的會計繼續教育。只有建設好一支業務過硬、嚴以律已、思想業務素質好的財務人員隊伍,才能貫徹實施好各項財務管理制度,有效發揮財務監管作用,從而杜絕不規范行為的發生。 4、加強內部控制觀念、手段和方法的創新,尤其是加強對新生事物——網絡會計的內部控制。第一,技術上,要創新內控觀念,樹立實時、在線的觀念;創新內控手段,建立信息共享系統,開發先進適用的控制軟件;創新內控方法,運用計算機輔助技術,與被監控對象聯網進行互動監控等;加強網絡會計軟件控制,確保系統運行的可靠和適用性,加強性能監測,實時更新;建立全方位的網絡會計系統的防護網,確保系統安全。第二,崗位設置上,要按照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合理設置會計崗位。網絡會計極大提高了會計工作效率,使單位減少了對會計核算人員數量的需求,但形成內部牽制的必要崗位設置不能少,一要設置系統維護崗,負責網絡會計運行軟硬件系統的正常運行,包括維護、更新、運行控制、病毒監控及預防。但該崗位不能接觸網絡會計軟件的具體操作;二要設置數據輸入崗,負責將合法、有效的憑證錄入會計軟件系統,并對數據的準確性進行檢驗。該崗位必須按照不相容職務分離的原則進行設置,同時,該崗位不能行使審核職能;三要設置數據審核崗,負責審核數據的合法性、準確性,特別是電子數據的真實性,負責審計和評價單位內控機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四要設置檔案管理崗,負責電子會計檔案的安全性、完整性、保密性。檢查的理由及分析情況不需要公開。但稽查的程序,取證的手段,處理的依據必須合法。起訴只能從程序、結果的合法性上考慮。
7,如何加強稅源管理的幾點思考
一、當前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問題一:稅源管理機構職能“缺位”。在新一論征管改革中,隨著征、管、查分離和計算機技術的廣泛運用,稅務專管員的職能發生了變化,由“管戶”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管事”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稅”和“關系稅”,有利于稅務系統的廉政建設,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出現了“兩少一多”現象:稅收管理員下戶調查研究的少了,對納稅人的經營情況、繳稅情況及稅收結構進行認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納稅戶自行申報來掌握稅源、指導征收的多了。如申報不實,出了偷漏稅問題則由稽查部門去處理。這樣一來,在稅源的管理上便出現了“空檔”,管事與管戶在相當程度上脫了節。由于征、管、查之間始終處于變動磨合的狀態,未達到統一和規范,稅源管理的職能存在“缺位”現象。辦稅大廳征收人員不再下戶,就表征稅,被動接受納稅人的申報資料,并不能主動收集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源變動情況;基層分局(所)的稅收管理員對稅源控管乏力,由過去的專管員下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變成了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對轄區內的稅源底數不清,戶籍不明,造成大戶管不細、小戶漏管多,“疏于管理、責任淡化"的問題凸現。 問題二:稅源管理手段相對滯后。在當前稅源管理過程中,單一地以實現稅收的多少將納稅人劃分為重點稅源和非重點稅源,工作重心側重于重點稅源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非重點戶、非重點稅源、某些行業、某些區域及工作環節的管理,造成稅源管理“頭重腳輕”,征管基礎薄弱,給一些蓄意偷逃稅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傳統的稅源管理手段相繼取消而喪失,而新的信息管理手段又未到位,基層稅務干部普遍感到茫然和無所適從。有的被動地等待信息化建設的發展,寄希望于省局為他們提供“一步到位”的辦法和手段。雖然近些年加大了信息化的建設,實現了征管業務流程微機管理,但目前稅源管理系統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統計工作,對稅源的狀況不能運用大量的信息數據庫進行調研、分析和預測。此外,還建立沒有完全意義上的稅源監控網絡和管理監控機制,納稅人生產經營信息傳遞渠道單一、滯后。 問題三:部門協調配合不得力。從外部來看,涉及稅源管理最緊密的工商、國稅、銀行、質監、土管、城建、地稅等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不能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更談不上信息高度共享。從內部來看,征、管、查三部門、機關科(股)室之間、上級局與下級局之間在強化稅源管理方面還存在工作脫節,協調配合不暢,沒有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的良性稅源管理機制,適應現代稅源管理的監控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 問題四:稅源管理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困擾基層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鄉稅源管理人力資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層稅源少、人員多,而城區或重點稅源單位稅收任務重、人員少;機關管理人員多、一線稅源管理人員少等不合理現象。基層稅源管理人員應付事務性工作繁重,很難集中精力開展稅源控管,以致對納稅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時存在部分地區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實不到位,稅收管理員日常工作存在任務不明、目標不清、考核不到位的問題。稅收管理員業務水平參次不齊,適應現代稅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稅收執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動,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職責。 問題五:經濟出現多元化,增加了稅源管理的難度。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知識經濟與網絡時代的來臨,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深度接軌,各種所有制形式的經濟主體跨國家、跨地區、跨行業相互滲透,長期并存,使納稅主體呈現多元化;混合經濟、網上交易、資產重組等加劇,使征稅對象呈現多元化;經濟主體經營活動的多樣性,使其收入來源也呈多元化,增加了納稅環節確認難度,稅源監管的復雜性與日俱增。而稅務機關對這些變化的應對措施相對滯后,使稅源管理工作陷于被動。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建議 今年,省局把稅源管理作為三大重點工作之一,提得高度可見,重要性之強。要全面提高稅源控管水平,必須改變傳統的監控思維模式,樹立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人機結合強化對稅源的管理和監控。 (一)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全面建立稅源管理體系。 按照加強管理、講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務的原則,科學設置基層稅源管理機構,合理調整征管職能,實現稅源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按照以事定崗、以崗定責、權責統一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崗責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征、管、查三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各環節、崗位之間職責交叉或缺位,三部門應加強業務銜接,既要分工,又要協作;既要制約,又要協調,凝集征、管、查合力,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提高稅源管理的整體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統前、后臺的業務整合與銜接,加強協調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發生,保證征管業務流程銜接緊密、運轉高效。基層所為稅源管理的主力軍,經常深入到納稅單位進行稅源調查分析,監控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稅源變化情況,掌握一些非常規性的稅源變化情況,特別要加強對改制企業、有偷稅嫌疑的企業、漏征漏管戶、新辦戶、停(歇)業戶、注銷戶、非正常戶等納稅人的監控工作,減少稅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稅收管理員,對某一地區、某一行業的稅源進行專項檢查、調查、預測、分析和控管,將稅源監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尋找稅源、監控稅源。 (二)以人為本,注重實效,把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到實處。 1、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按照稅源管理的需要,結合起征點提高,農村稅源向城鎮轉移和集中的特點,整合優化稅收管理員隊伍,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先保證對大中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較低企業以及城區等重點稅源戶的監管需要,并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將管理重點放在稅源流失風險較大的環節和領域,以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強稅收管理員的培訓,切實提高稅收管理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2、建立健全崗責體系,明確稅收管理員職責。積極探索稅收管理員能級管理激勵機制,根據工作難易程度和稅收管理員的能力差異分配任務,做到以能定級,按級定崗,以崗定責,嚴格考核,獎懲分明,充分調動和發揮稅收管理員工作積極性。 3、建立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工作平臺規范稅收管理員的工作任務,按照工作流事項,自動分配任務,自動提示完成狀態,變人找事為事找人,方便管理員查詢各項涉稅信息,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三)創新手段,改進方法,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 1、加強戶籍管理,夯實稅源基礎。充分運用稅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強戶籍管理,做到實有戶數與系統機內戶數一致。加強對納稅人開業、變更、停(復)業、注銷、非正常戶以及外出經營報驗登記等日常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戶籍管理情況的專項清理工作,減少漏征漏管戶。 2、實施分類管理。根據納稅人規模、行業、企業存續時間、經營特點和信用等級等實行稅源分類管理。重點抓好五項工作:即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稅種等“五個重點”,建立健全重點稅源管理和跟蹤監控制度,減少稅收流失。 3、加強源頭控制、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一是做到源頭控制與稅收分析相結合。要求每個稅收管理員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認真負責,不坐等納稅申報等資料,把室內靜態分析與深入納稅戶實施稅源跟蹤或動態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地掌握稅源情況,并善于從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二是扎實推進納稅評估。積極探索建立納稅評估管理平臺,運用指標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評估。在評估工作中,注重綜合評估與分稅種評估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人機結合。三是建立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之間的互動機制。形成稅收分析指導納稅評估,納稅評估用于稅源管理和稅款征收,并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稅務稽查又促進分析與評估,促進完善稅收政策、改進稅收征管的工作機制。 (四)加強稽查,整頓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以日常檢查為重點,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e68a84e8a2ad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37616563善日常檢查管理辦法,規范日常檢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檢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擊力度,整頓稅收秩序。樹立“重點稽查”的意識,對一些稅收秩序比較混亂、征管基礎比較薄弱的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稅收治理,加大對涉稅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力爭做到檢查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的稅收秩序;同時,積極開展涉稅違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傳曝光工作。 作者單位:山東省棗莊市地方稅務局臺兒莊分局稅源是稅收的基礎,稅源管理是組織收入工作的中心環節。加強稅源管理已成為新時期地稅部門稅收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必須針對當前地稅部門稅源管理的現狀,在深入調查分析的基礎上,探索出一條強化稅源管理的有效途徑,以實現地稅收入可持續穩定增長的目的,就基層分局如何加強稅源管理提出一些看法和觀點。 一、當前稅源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是稅源管理職能“缺位”。在新的征管改革中,隨著征、管、查分離和計算機技術的全面普及,稅管員的職能發生了變化,由“管戶”為主逐漸過渡到以“管事”為主,這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人情稅”和“關系稅”,有利于稅務系統的廉政建設,改革的方向是對的。但是,也不同程度地出現了“兩少一多”現象:稅收管理員下戶調查研究的少了,對納稅人的經營情況、繳稅情況及稅收結構進行認真分析的少了,依靠納稅戶自行申報來掌握稅源、指導征收的多了。如申報不實,出了偷漏稅問題則由稽查部門去處理。這樣一來,在稅源的管理上便出現了“空檔”,管事與管戶在相當程度上脫了節。由于征、管、查之間還沒有統一和規范,稅源管理的職能存在“缺位”現象。辦稅大廳征收人員不再下戶,以報表征稅,被動接受納稅人的申報資料,不能主動收集納稅人的生產經營和稅源變動情況;基層征收單位的稅收管理員對稅源控管乏力,由過去的專管員下廠了解企業生產經營情況變成了遠離企業、坐看報表的靜態管理,造成大戶管不細、小戶漏管多,“疏于管理、責任淡化"的問題凸現。 二是部門協調配合不得力。從外部來看,涉及稅源管理最緊密的工商、國稅、銀行、質監、土管、城建等部門之間的協作配合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來,不能進行有效的信息傳遞,更談不上信息高度共享。從內部來看,征、管、查三部門、機關科室之間、上級局與下級局之間在強化稅源管理方面還存在工作脫節,協調配合不暢,沒有形成各部門齊抓共管、密切配合、協調一致的良性稅源管理機制,適應現代稅源管理的監控體系還沒有建立起來,社會綜合治稅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是稅源管理力量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稅源管理過程中,困擾基層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征管力量不足,城鄉稅源管理人力資源分配不合理,存在基層稅源少、人員多,而城區或重點稅源單位稅收任務重、人員少;機關管理人員多、一線稅源管理人員少等不合理現象。基層稅源管理人員應付事務性工作繁重,很難集中精力開展稅源控管,以致對納稅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同時,稅收管理員業務水平不一,適應現代稅收征管的工作能力和稅收執法水平不高,工作缺乏主動,不能很好地履行工作職責。 二、加強稅源管理的建議 要全面提高稅源控管水平,必須改變傳統的監控思維模式,樹立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的管理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人機結合強化對稅源的管理和監控。 (一)理順關系,明確職責,全面建立稅源管理體系。 按照加強管理、講求效率和有利于服務的原則,科學設置基層稅源管理機構,合理調整征管職能,實現稅源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范化。按照以事定崗、以崗定責、權責統一的原則,建立統一、規范的崗責標準體系,進一步明確征、管、查三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各環節、崗位之間職責交叉或缺位,三部門應加強業務銜接,既要分工,又要協作;既要制約,又要協調,凝集征、管、查合力,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提高稅源管理的整體效能。搞好征管信息系統前、后臺的業務整合與銜接,加強協調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防止推諉扯皮、效率低下等問題的發生,保證征管業務流程銜接緊密、運轉高效。基層所為稅源管理的主力軍,經常深入到納稅單位進行稅源調查分析,監控掌握納稅人的生產經營、稅源變化情況,掌握一些非常規性的稅源變化情況,特別要加強對改制企業、有偷稅嫌疑的企業、漏征漏管戶、新辦戶、停(歇)業戶、注銷戶、非正常戶等納稅人的監控工作,減少稅收死角。定期、不定期地組織稅收管理員,對某一地區、某一行業的稅源進行專項檢查、調查、預測、分析和控管,將稅源監控置于征管之中,在征管中尋找稅源、監控稅源。 (二)以人為本,注重實效,把稅收管理員制度落到實處。 1、科學配置人力資源,充實稅收管理員隊伍。按照稅源管理的需要,結合起征點提高,農村稅源向城鎮轉移和集中的特點,整合優化稅收管理員隊伍,科學合理配置人力資源,優先保證對大中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較低企業以及城區等重點稅源戶的監管需要,并引入風險管理機制,將管理重點放在稅源流失風險較大的環節和領域,以實現管理效益的最大化。加強稅收管理員的培訓,切實提高稅收管理員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2、建立健全崗責體系,明確稅收管理員職責。積極探索稅收管理員能級管理激勵機制,根據工作難易程度和稅收管理員的能力差異分配任務,做到以能定級,按級定崗,以崗定責,嚴格考核,獎懲分明,充分調動和發揮稅收管理員工作積極性。 3、建立稅收管理員工作平臺,提高工作效率。通過工作平臺規范稅收管理員的工作任務,按照工作流事項,自動分配任務,自動提示完成狀態,變人找事為事找人,方便管理員查詢各項涉稅信息,提高稅收征管的質量和效率。 (三)創新手段,改進方法,實現稅源精細化管理。 1、加強戶籍管理,夯實稅源基礎。充分運用稅收信息化的手段,加強戶籍管理,做到實有戶數與系統機內戶數一致。加強對納稅人開業、變更、停(復)業、注銷、非正常戶以及外出經營報驗登記等日常管理,定期組織開展戶籍管理情況的專項清理工作,減少漏征漏管戶。 2、實施分類管理。根據納稅人規模、行業、企業存續時間、經營特點和信用等級等實行稅源分類管理。重點抓好五項工作:即抓好重點地區、重點行業、重點企業、重點項目、重點稅種等“五個重點”,建立健全重點稅源管理和跟蹤監控制度,減少稅收流失。 3、加強源頭控制、稅收分析和納稅評估。一是做到源頭控制與稅收分析相結合。要求每個稅收管理員都要做到眼勤、腿勤、手勤,認真負責,不坐等納稅申報等資料,把室內靜態分析與深入納稅戶實施稅源跟蹤或動態管理緊密結合起來,積極主動地掌握稅源情況,并善于從調查分析中發現問題,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二是扎實推進納稅評估。積極探索建立納稅評估管理平臺,運用指標分析、模型分析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對納稅人納稅申報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分析評估。在評估工作中,注重綜合評估與分稅種評估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注重人機結合。三是建立稅收分析、納稅評估、稅源監控和稅務稽查之間的互動機制。形成稅收分析指導納稅評估,納稅評估用于稅源管理和稅款征收,并為稅務稽查提供案源,稅務稽查又促進分析與評估,促進完善稅收政策、改進稅收征管的工作機制。 (四)加強稽查,整頓秩序,營造公平競爭的稅收環境。 以日常檢查為重點,堵塞征管漏洞。建立完善日常檢查管理辦法,規范日常檢查工作程序,提高日常檢查的效能;加大稽查打擊力度,整頓稅收秩序。樹立“重點稽查”的意識,對一些稅收秩序比較混亂、征管基礎比較薄弱的行業,有針對性地開展專項稅收治理,加大對涉稅違法行為的查處和打擊力度,力爭做到檢查一個行業規范一個行業的稅收秩序;同時,積極開展涉稅違法案件的分析、解剖和宣傳曝光工作。
以上就是有關“如何提高稅務網絡安全?如何提高網絡安全”的主要內容啦~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