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為什么突然如此大的成交量,已經有一個星期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答案已經非常明顯,公募基金已經大幅度集中調倉導致成交量暴漲,那么這次公募基金大規模遷徙到底買了什么,大家一目了然,上證指數暴漲,代表上證指數的主要是鋼鐵煤炭!私募是早已經進去了,不過現在很多私募基金限購,公募基金主要是進了三大板塊成交量很大,鋰電池新能源加速后在修整,這個板塊未來五到十年的機會,半導體是永遠的機會,煤炭鋼鐵可能是三到五年的機會。你相信很多鋼鐵公司一年賺五十億,市值才兩三百億,三年四年就賺出一個市值來,鐵礦石暴跌,鋼價暴漲!鋼鐵公司牛市第二波開啟
一:公募基金為什么要砸盤
股市在底部大批量止損砸盤首先參與的當然有機構、機構又包括公墓、保險、社保等,其次游資、散戶等都是股市底部止損砸盤的參與者。
為什么這么說呢,首先我們要清楚,無論是機構還是游資,還是散戶,他背后的交易者都是人,即然是人都會或多或少帶有貪婪,恐懼的情緒在其中。
首先機構砸盤會更為明顯,這里首先我們要了解一下底部的特征是什么?通常來說市場在見到大底前,都會出現一波十分慘烈的下跌,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歷史的上證指數的走勢圖。
下圖是2008年的熊市走勢圖,持續時間一年,下跌幅度十分慘烈
下圖是2009的熊市走勢圖,持續時間長達5年左右。
那么機構為什么要在底部賣出呢,一方面歸于人性的弱點。跌幅太大往往能夠把人心擊潰,試想一下,持倉一年時間跌去了70%,有多少人能夠承受得住,其次機構往往的平倉的要求,當管理的資金達到合同約定的止損位時,會無條件清倉。
另外以2009年-2014年為例,跌幅雖然不如2008年,但是下跌的時間太長,長達5年的下跌,5年的時間有多長,我想應該可以想象,在5年的時間股價如果持續走跌,再加上跌幅足夠大,是很難有信心去繼續持有的。因此很容易在市場見到底部的時候出現多殺多的情形。
因此股市里在底部大批量止損砸盤的參與者是市場的絕多數人的集體行為,他包括公募、保險、社保、游資等,事實上股市這么大的市場也絕不是某單個機構能夠左右的。

二:公募基金為什么不能贖回
一般來說,開放式基金臨時封閉常見于業績優秀的股票型基金或牛市。當重倉的股票停牌時,基金如果擔心套利資金借道,也會短暫申購,以免攤薄現持有人的利益。此外,貨幣基金一般也會在長假前2個工作日暫停申購。這是因為,通過銀行等代銷渠道申購貨幣基金,資金須T+2個工作日才能實際到基金賬戶上。所以,節前2個工作日的申購資金節后才能到帳,基金經理節前無法使用這些申購資金進行投資。為了防止大額資金節前申購貨幣基金,攤薄原有持有人的利益,所以基金公司通常會暫停申購。總結一下,老基金暫停申購,往往是擔心大額申購資金進場會攤薄原有持有人的收益。所以,不讓買,但賣出是不受限制的。最后總結,如果你買的基金暫停申購或者暫停贖回了,完全不必緊張:如果是新基金,它很快就會開放申購、贖回了。如果
三:公募基金為什么不能清倉
《資管新規》對于公募行業的影響首先體現在產品層面,在投資范圍、投資比例、產品分級等方面的規定均對公募基金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包括:1、FOF投資單只公募基金的比例由20%降低到10%;2、公募基金不得分級,過渡期后分級不能存續;3、公募基金需經審批才能投資未上市股權,嘉實元和、鵬華前海此類封閉式基金的創新或終結。
四:公募基金為什么不能上市
諸多跡象表明,目前在銀行、證券、基金、保險四大金融行業中,僅基金業未誕生上市公司。有關基金公司上市的必要性與意義已有太多著述,這里只對基金公司上市后的意義和影響做一個猜想。
第一是對傳統基金業生態的沖擊。類似多數行業,相比未上市基金公司,已上市基金公司應當享有品牌溢價。作為第一批上市的基金公司,這個溢價之上又會有一個隱性附加值。在各家基金公司在互聯網金融領域的角逐和發力已告一段落的今日,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可能會視公司上市為彎道超車的又一機會。而一貫重視與基民接觸與互動的基金公司,則多了一個被外界所了解的窗口。畢竟對于集聚在少數一線城市的公募基金公司,各地能夠有心上門考察的基民不多,能夠被基金公司投研負責人接待的機會也許更不存在。但是基民如果同時作為上市公司股東,即便持股只在少數,但這種機會一定會比前者多上不少,也會理直氣壯許多。給予基民的心理感受不同,客戶黏性自然也不同。基金公司直銷也許就此從另外一個空間打開局面,有望拓展在銀行“尾傭”等利益壓迫下的狹窄生存空間。并且隨著行業內上市公司數目的增加,一些因故本無上市打算的基金公司可能難以承受缺位所帶來的心理壓力。
第二是對公募基金社會監督機制的完善。國外成熟市場經驗表明,完備的投資基金社會監督機制是投資基金業健康發展的必要保證。保護投資者權益口號的落地與實施,還是得依靠有形步驟與具體法規。基金公司上市后,投資者一方面是基民,另外一方面很可能同時通過對其二級市場股票的購入成為股東。基民在獲得所購基金季報、年報等披露信息同時,可以同時查閱其作為上市公司的諸多公開信息,包括定期財報、關聯交易情況說明,與公眾投資者互動等上市公司特有信息,了解公司經營狀況的詳細情況。投資者加強自我保護意識和風險意識也多了具體路徑。另外,可以借助滬深股票交易所、公眾媒體等對于上市公司的監督,所獲信息的縱深將比以往更為詳盡,從而形成全方位的基金外部監督機制,讓基金公司從金字塔頂、象牙塔內回歸人間煙火。
第三是對原有股東關系的微妙均衡。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選擇上市,就其實質來看,勢必會影響到原有股東方的利益。但放入一個更大的環境去考察,特別是公募基金公司牌照附加值日漸式微的現實面前,基金公司作為一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需要通過資本市場運作,來實現企業產權的轉移和交易,通過資本市場上的企業產權流動和重組來實現資產結構的優化組合。眾所周知,國內基金公司向來存在著雙重的“委托—代理”關系。一方面是基金公司股東作為出資人與基金公司,另一方面則是基金持有人和基金公司。當前者壓倒后者時,基金公司股東可能會置基金公司治理的特殊性于不顧,按照一般公司治理方式對基金公司的人事安排、重大決策和經營活動進行影響和干預,加劇人才流失和缺乏長遠發展目標是其突出后果。這種影響和干預在股東發生變化時表現得最為突出。很顯然,持有人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與一般企業的目標函數相悖。要從這種股東、基民利益不能兩全的困境中破局,必然會牽涉到對其原有行業治理制度、公司治理結構的反思與創新。而基金公司上市則使得股東結構多元化,并通過股東的角度滲透影響公司的治理結構方案,而一些在投資和產業界頗有想法和實力的產業資本乃至個人介入,將為基金公司的治理帶來新風向。其作為更為純粹的財務投資者進入,往往和基金公司并無多少直接利益瓜葛,可使其內部交易的隱性成本顯性化,主營業務也不存在利益輸送之嫌,其和公司管理層的長期利益趨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股東對短期利益的過分
第四則是基金公司對于未來發展戰略的再建構,盡管公募基金可謂中國證券市場乃至整個金融市場中受法律法規約束最多、監管最嚴、管理最規范的行業,但基金公司在上市后面對二級市場的主體與客體、交易情況、衍生品的紛繁復雜,在成為具有長線投資收益能力的好公司路途之上,無論股東、管理層,還是基金經理,普通員工,都需面臨主動或者被動的水準提升。靜態地看,注冊資本較高、管理能力強、成立時間久,營業水平保持相對均衡穩定、牛市熊市都有良好表現、人才隊伍相對穩定、沒有太多利益訴訟的基金公司將有望成為基民與股民都認可的標的。動態地看,情況又似乎復雜許多,例如一名大牌基金經理的職業生涯變動,可能就會對公司股價造成重大影響。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基金公司上市后,市場施加的壓力是正向的壓力,傳導的是投資者利益,上市公司自身的戰略構建若不能跟對方向,踏準節奏,則有可能會逐步被邊緣化,上市的意義也將被淡化。
無論是國務院層面的“國九條”還是證監會層面的“創新十一條”,對于基金公司上市皆持鼓勵態度。如同當初推動商業銀行、證券公司上市一樣,推動基金公司上市也是監管層促進行業發展,解決現有體制下行業沉疴的一個思路。銀行改制上市后受到市場聚焦,券商借殼上市引來股權爭奪戰,基金管理公司上市受到熱捧也并不會令人意外,一切只是時間問題。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