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說得明白:富國天利,是不是一只好地固收+】富國天利是2003年底成立的一只老基金,到現在已經有18年的歷史,作為一只債券類基金,累積了超過300%的收益率,這一點表現也挺不錯的。這幾年來,該基金股票倉位極低,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主要的投資都是在債券上面,所以他算得上是一只固收+的基金。而在債券的投資里面所冒的風險也不高,最近的一個季度金融債占比達到54%,這是屬于收益不高,安全性非常好的債券品種,而且可轉債的占比最近幾個季度只維持在10%左右,這也意味著這次債券基金的波動不會太大。不過,該基金的業績穩定性上跟其他的同類型債券基金比較起來,似乎有一點點不足。在過去八個年度里,在2013年出現了年度的負收益,而在過去的八個季度里,去年第二季度出現負收益。這與我們固收+專欄里所篩選出來的基金進行比較,明顯穩定性還差一些。今年的市場震蕩比較大,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關注固收+的基金,同時銀行理財產品全面轉型,凈值化也到了最后關口。這也導致很多原來喜歡把錢放在銀行,以存款或者理財方式存放資金的保守投資者,不得不把眼光轉向固收+基金,因此怎么樣篩選風險較低的基金,同時還能獲得合理的收益,就成為大家都關心的一個話題。財說得明白在分析固收+時,力求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獲得合理的回報,控制風險的目標定在持有一年不出現虧損,而合理回報的目標則定為超過銀行理財,超過通脹,以5%的年化收益率作為目標。
什么叫債券投資名門?有幾只“扛把子”的基金,還是有幾位歷史業績突出的基金經理?
在業內看來,至少應該是在中國債券市場見證歷史,參與歷史,并順應歷史潮流,穿越經濟和金融周期,為投資人提供優雅的回報;同時還應該具有不斷提升的長期投資管理能力,精細化風險控制能力,多元化的策略安排;以及還需要有一個不斷進化、自我迭代的團隊。
2003年,中國債券市場懵懂發展。直至2003年底,全市場共315只債券,4.8萬億規模,債券基金經理幾乎一支筆,一個本子,就可以精確地把組合的收益算出來。
2003年12月,富國天利債券基金成立,成為全市場首批“前十只”債券基金之一。在隨后的日子中,富國天利四獲中證報“債券基金金牛獎”,兩獲上證報“債券型金基金獎”,年化收益高達8.59%,位居同類前茅,而且在過去的六年中持續正收益。
如果說,早年的債券投資是以利率債為主,則進入2008年信用債投資逐漸登堂入室。2008年,市場上首次推出公司債,并在年內累計發行20只共400億,成為債券市場“里程碑式”的事件。
正是在這一年,富國基金發行了歷史上第一只以信用債投資為主的債券基金——富國天豐,并開啟了封閉式債券基金的投資時代;并在隨后的2011、2012、2013年中,連續三年榮獲上證報三年度和五年度債券型金基金獎。富國基金也因此成為全市場最早專注于信用債投資的基金公司之一。

信用債市場的持續發展,和富國基金突出的投資能力,使得機構定制開始萌芽。2011年底,經歷了“城投債違約風波”之后,富國產業債基金成立,機構占比一直高達85%以上,成為早期機構投資信用債的定制產品典范。由于富國產業債首次提出“類封閉”的基金運作模式,贖回費全額返還基金資產的“福利型”設計,2012年富國產業債實現9.68%的收益,該產品獲得2012上海金融成果創新三等獎。
時光的車輪滾滾而過,中國資本市場的高速發展,實際上是以債券市場來承擔主力的。據wind數據統計,債券存量規模由2011年底的20.29萬億增長到2019年末的97.11萬億,年均復合增速高達19%。目前,除了傳統的利率債、信用債以外,同業存單、地方政府債都已是10萬億級的規模。
如果說,2015年以前,債券基金的策略主要是走精品路線的話;那么2015年以后,大型基金公司的債券投資更多表現為平臺策略。
首先是2014年超日太陽債的違約,打翻了信用債違約的潘多拉盒子,市場對于信用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升,信用研究成為每一家平臺型公司債券投資發展不可或缺的部分;2015、2016委外資產的此起彼伏,對于債券投資策略多樣性和服務的專業化提出了新的要求;經歷了2017債券熊市之后,債券市場逐漸成為一個開放的市場,并逐漸迎來與銀行理財子及海外投資者共舞的時代。
在此背景下,債券基金面對不同的客戶,出現了不同的策略和業務邏輯,眾多百億級債券基金產品不斷涌現。
對于富國基金而言,2015年以前,通過良好的口碑、傳承、業績,獲得了投資人的高度評價;2015年以后,則通過團隊的迭代和升級,迎來了平臺型驅動的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19年末富國基金共管理各類債券產品規模超3000億元。正如富國基金反復強調的,不斷致力于對投資策略和流程的打磨,賦予每一只產品獨特的生命力,創造更為輝煌可靠的業績。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