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認知度包括什么,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你的品牌知名度不高,那么就很難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從而影響銷量。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品牌價值。那么,怎樣才能提升品牌價值呢?首先,我們要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品牌價值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是一成不變的。所以,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調整,來實現品牌價值的提升。具體來說,就是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品牌價值的提升。
一:品牌認知度包括哪些方面
海爾完勝美的。
當然這里的海爾是指海爾集團,不是某個子公司。很多人認為海爾的市場占有率被美的分走很多,而且A股市值比美的高出很多,當然是美的厲害。
所以這里有必要科普一下這種誤解。美的和格力都是整體上市的公司,主營業務只有家電。海爾則是分拆上市,除了A股以外,還在港股和德國股市上市。而且上市部分只是海爾家電,去年科創板又上市了海爾生物。其他海爾地產、海爾創業、日日順等子公司都沒有上市,其中日日順是山東僅有的兩個獨角獸企業之一。
至于上市部分市值的差異,這里也說一下。美的是純私企,公司絕大多數股份都是老總和幾個大股東手里。大股東宣布一個增持計劃,股票就大漲,董小姐宣布一個造車計劃,市值就開始飆升,還因此帶動了一批概念股。但海爾不同,海爾是集體所有制,大股東沒有那么多的股權占比,無法通過董事會或游資來拉動市值,說直觀點就是不容易炒作概念。因此市值增幅比起美的要相差很多。
但是如果比起專利數和品牌影響力,海爾可以完勝美的。海爾是我國最早的家電品牌之一,產品研發旨在創新,因此一直以來是高中低檔三管齊下,主打產品超過50%
美的初入市場時是以小家電為主,電磁爐、微波爐、吸塵器之類的,幾乎沒有什么技術含量,很多甚至是代工貼牌產品。后來企業有錢了,開始發展大家電,但很多技術都是合作或購買。包括空調也是主打中低端產品,跟海爾格力走的路線并不一樣,其對標競爭者是奧克斯之流。銷量高、營收多,但不代表厲害,這屬于低價走量的模式。就像如今吉利汽車收購了沃爾沃家轎業務,你可以認為吉利比沃爾沃有錢,但吉利因為有人從眾模式的優勢,并且定位于親民路線,但論產品,沃爾沃卻可以甩吉利幾條街。品牌認同感也不是一個層級的。
二:什么是品牌認知度
反映消費者對產品功能、特點、可信度等評價,它提供消費者購買理由,是產品差異化定位的基礎。品質認知度對于品牌知名度和品牌忠誠度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品牌產品一定具有高品質。品質認知度由產品的功能、特點、可信賴度、耐用度、服務程度及高質量的外觀等方面所構成,缺一不可。在現代市場競爭中,產品的同質化傾向越來越強,因此在一項產品中,技術的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服務以及品牌文化含量等方面因素的作用日益凸顯出來。第一,它提供給消費者一個購買的理由。當消費者面對眾多同類產品需要做出選擇時,品質往往起到關鍵性作用。第二,它是品牌產品高價位的基礎。俗話說“好貨不便宜”就是這個道理。第三,它是差異化定位的基礎。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喜歡差異化、個性化的產品,這種差異化和個性化一個重要的表現方面就是品質。第五,品牌延伸性:具有高的品質印象的品牌在品牌延伸上有更大的能力,因為消費者會將原有的品質印象轉嫁到新的產品線上,這對新的產品線而言,是很大的助益。實效提升品質認知度的策略實效提升品質認知度的策略主要有:一、承諾苛刻品質讓人產生震憾如通用電氣的“六個西格瑪”要求百萬次只能產生3-4次失誤。這樣的苛刻要求,對消費者會產生不可思議的震憾,從而對通用電氣的品質口服心服。二、追求品質文化、傳播生動故事企業建立起品質至上的文化并貫穿到企業管理過程中后必然會發生許多動人的經歷。如在海爾,生產不合格產品的工人要站在“S腳印”上面對全體車間同仁悔過……這些&ld雖然我很聰明,但這么說真的難到我了
三:什么是品牌認知度品牌知名度
每經
智能手表真的能為手機廠商續命嗎?
獨立市場調研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智能機銷量同比下降16.9%,而今年二季度,全球智能手表市場出貨量同比攀升13%。
在手機銷量連續下滑的背景下,智能手表成為手機廠商瞄準的新賽道。8月初,OPPO發布了旗下全新智能手表OPPO Watch 3系列;三星Galaxy Watch5 Pro近期在國內發售;蘋果(AAPL,股價154.48美元,市值2.48萬億美元)9月8日的發布會上,Apple Watch Ultra也同步登場。
消費有態度,數據來說話。為洞悉消費趨勢,每日經濟新聞依托專業數據智能生產和行業洞察能力,聯合國內權威調研樣本庫中國移動和粉俱樂部,和基于數據分析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提供商HCR慧辰 ,特別策劃“消費有態度——每經消費數據洞見項目”,重磅推出消費有態度系列調研、消費態度指數、消費者品牌傾向榜單、消費趨勢數據報告、消費有態度系列沙龍等產品。
9月20日,經過數千樣本量的問卷調研和嚴密的數據評估,首期(2022年9月)消費態度指數和消費者品牌傾向榜單新鮮出爐。后續,指數及榜單將動態更新,消費趨勢數據報告也將定期更新。
從本期調研數據來看,智能手表的消費者認知有著較大的差別,“需要與否”成為打開購物者意愿的關鍵開關,觀望用戶則因智能手表過高的價格而遲疑。從品牌認知度上,華為一騎絕塵,小米(小米集團HK01810,股價10.02港元,市值2506億港元)在2000元以下檔位有較高知名度,而蘋果在2000元以上檔位與華為相差不大。
首期智能手表消費態度指數出爐:消費者需求尚待挖掘,價格過高影響下單意愿
近段時間來,隨著年輕人越來越成為智能手表的主力消費人群,“國產智能手表有多卷”“研究證實智能手表有助減肥”等話題頻登熱搜。
消費者對于智能手表的熱情有多高?消費偏好是什么?本期智能手表消費趨勢數據報告就此調研,以期為市場提供參考。
消費態度指數是每日經濟新聞依托專業數據智能生產和行業洞察能力,聯合國內權威調研樣本庫中國移動和粉俱樂部,和基于數據分析的數字化產品與服務提供商HCR慧辰,通過科學問卷調研和客觀數據分析模型構建,指數定期動態更新反映消費者主觀消費態度與趨勢變化。
消費態度指數由購買計劃、購買意愿及購買時間三部分消費者調研數據綜合折算得出。其中,購買計劃數據是通過調研用戶半年內的購買意愿,對有購買計劃的賦10分,還在觀望賦3分,目前沒有計劃賦0分,依據每項占比進行加權得出;購買意愿數據是依據用戶對半年內的購買意愿進行打分得到的加權平均數;購買時間數據是依據用戶購買時間規劃,對預計半年內購買賦3分,3個月內購買賦5分,1個月內購買賦10分,依據每項占比進行加權計算得出。為便于理解與對比,三部分得分相加后,總分進行了百分制換算。
本期調研,我們向中國內地市場的消費者累計投放了17674份問卷,收回9630份,其中有效問卷超過3000份。有效樣本中,男女比例為57.1%和42.9%,來自一線城市和新一線城市的消費者占比38.9%,月薪稅后1萬元以上的消費者占比25%,18-39歲年齡段的占比為50.5%。

調研數據顯示,智能手表本期消費態度指數為44.6,處于中線之下,消費者態度處于低位狀態。
另外,盡管出貨量漲幅領先,但智能手表的消費態度指數仍遜色于智能手機。沒有購買意愿的用戶占比超3/4,這類用戶中,超六成認為自己沒有使用智能手表的需求,可見,智能手表在國內仍有較大的可拓展空間。
在接受調研的人群中,僅有8%的消費者表示半年內有智能手表的購買意愿。具體來看,在有購買意愿的人群中,消費者預計的購表時間主要集中于3個月至6個月之間。其中,超過五成消費者計劃在6個月內購入;16.7%的消費者購買意向最為強烈,傾向于1個月內就購入智能手表。
對于仍在觀望階段的消費者,智能手表產品價格過高、目前在售產品創新不夠吸引人是阻礙期購買的主要原因。
消費者品牌傾向榜單:非手機廠商品牌相對小眾,性能功能受消費者重視
在意向購買的價格段上,購買預算在2000元以下的消費者占54.9%;2000元以上的占45.1%,差距不大。
分品牌來看,購買預算在2000元以下的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華為智能手表,小米和榮耀的品牌認可度也位列前三,但華為與小米的品牌認可度與其他品牌拉開了較大差距。根據市場信息,華為WATCH GT 3、小米Watch S1、榮耀手表GS 3 等產品均位于2000元以下價格段。
在2000元以上價格帶,華為依舊是消費者的首選,66.4%的消費者傾向于購買華為;蘋果則以56.4%的比例位居第二位。
三星(三星電子KS005930,股價56400韓元,市值379.2萬億韓元)也榜上有名,但與前兩位差距較大,在國際上市場上領先的運動測量裝備的設計和制造商松拓SUUNTO,及專業智能手表品牌佳明,在國內市場的認識度上優勢不大。
市場信息顯示,華為WATCH GT3、Apple Watch Serise 7、Apple Watch Ultra等產品均位于2000元以上價格段。
購買決策解讀:選購時最
在接受調研的用戶中,有兩成用戶表示愿意購買二手智能手表。
在作出購買決策時,智能手表的性能功能是用戶最
分性別來看,男性最為
男性與女性
調研中,數據反映出了智能手表與手機的組合效應。在智能手表的用途層面,無論是否有意愿購買,用戶都最
其中,具有強購買意愿用戶在購買時會更加注重指標監測準確度,觀望用戶和無意愿用戶更注重性價比。相較之下,智能手表的外觀、材質和屏幕則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影響較小。
據《2022年中國智能手表行業監測報告》,近年來,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呈逐年穩步上升態勢。2021年中國智能手表市場規模為295億元,預計2025年超過400億元。
HCR慧辰XMfactory資深分析師張永炬認為,盡管智能手表在消費電子產品中保持了一定的市場增長,但離市場爆發可能還需一段時間的醞釀。目前智能手表的功能尚不能以獨立的功能占領市場,還是更多依托于手機聯動獲得產品用戶。智能手表未來應開發設計更多的使用場景,鎖定目標消費者,才能真正獨立走到市場前端,而不再是手機的附屬品。
每日經濟新聞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