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是做什么生意的?李嘉誠的商業帝國到底有多大?為什么他能成為香港首富?他的財富是怎么來的?他的成功秘訣是什么?他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嗎?今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李嘉誠的傳奇人生。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傳奇人物的世界。他就是李嘉誠。一個從底層打拼出來的商業奇才。他創造了無數的財富,也成為了香港首富。但是他的一生卻充滿了坎坷。在他年輕的時候,他的父親去世了。這對他的打擊非常大。
一:李嘉誠是做什么生意的發家的
做人!小勝憑智,大勝靠德!任何人不管做什么事業,首先要學會的是__做人!更多時候人們認可你的不是你有多好的計劃或多少的資金實力,信任的是你這樣一個人!
二:李嘉誠是做什么生意的簡介
對于那些
這個消息對于剛剛上了幾個月中學的李嘉誠來說,造成了就此失學。而且李嘉誠和他的母親生活比較艱難,而且還是家庭中的長子,不可能不幫助他的母親進行承擔家庭生活當中的重擔。只是后來因為一位茶樓的老板,看他們比較可憐,所以就進行收留了16歲的李嘉誠,在他的茶館里面當燙茶跑堂的。
大家都知道茶樓做生意非常的辛苦,每天茶樓天不亮就需要進行開門,而且到半夜12點還不能休息,小小的李嘉誠曾經也抱怨過自己的命比較不好,而且還希望在某一天日本鬼子可以走火意見,把他打死算了。直到一次偶然的世界,才讓他不再自暴自棄。
那天李嘉誠由于太疲倦了,他在工作的時候,一不小心將開水灑在了地上,打濕了客人的衣服。當時的李嘉誠非常的緊張,他等待著客人的巴掌、老板的訓斥。
但卻讓他沒想到的是那位客人并沒有責怪他,反而一而再再而三的為他說情,讓老板不要開除他。而且那位客人還說沒有關系的,我看這孩子挺有出息的,只要以后記住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細心,不集中精力怎么行?當時李嘉誠就把這句話記到了心里,之后他把細心謹慎當成了自己的人生信條。
經過長時間的努力和堅守這種信條,竟然是李嘉誠練出了一種非常良好的眼光,一個人是什么樣的職業,什么樣的性格特征,什么樣的生活習慣,為人處事怎么樣,只要一見面就可以猜到個八九不離十。也正因如此,對于李嘉誠以后的事來說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之后李嘉誠便辭掉了茶館的跑堂的工作,在一家塑料廠當中進行做推銷員,一直做到了業務經理。直到三年以后20歲的他已經做好了準備,準備要干一番大的事業。
于是他就進行白手起家,在維多利亞港附近的一條小溪旁邊,租了一間比較灰暗的小廠房,買了一臺老掉牙的壓縮機,辦起了長江塑膠廠。之后他經過反復的考察,他認為塑膠廠市場的需求量非常的大,于是就進行大量的生產,為他帶來了很高的收入。
在李嘉誠30歲的時候就已經成為了千萬富翁,生產出來的塑膠花暢銷全球,但是在這個的時候,李嘉誠卻敏感的意識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涌入到了這個行業當中,好的日子便會很快的過去,如果在不及時進行調整的情況下,引起來的后果就不僅僅是濺濕衣服了。
但對于他的這個想法,也有的人認為他實在是太保守了,但是李嘉誠卻認為這是經商當中必須具備的素質,也就是因為他的謹慎和預見性,隨后的他找到了房地產。
在60年代中期的時候,內地的局勢令香港社會是人心惶惶,富翁紛紛的進行逃離,爭著廉價拋售產業。李嘉誠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正在建設的樓房也被迫停工,如果說是按照當時的房地產價格來進行計算的情況下,李嘉誠可以說是全軍覆沒。
但李嘉誠非常的細心,非常的沉著,應變能力非常的強,仔細的分析了局勢之后,認為內地肯定會恢復安定,香港將會進一步的繁榮發展。所以在別人大量拋售房地產的時候,李嘉誠卻反過來一直在收購房地產,有很多的朋友就在建議李嘉誠不要再做傻事,不然風險就比較大。
然而李嘉誠并不害怕風險,李嘉誠又一次成功在70年代的時候,香港的房地產價格開始回升,李嘉誠從中賺取了雙倍的利潤,1976年的時候,李嘉誠的公司進產值就達到了5個多億,成為了香港比較大的華資房地產實業。也正是從那個時候往后李嘉誠的身價不斷的在提高,逐漸的已經成為了全球華人當中的首富。
三:李嘉誠是做什么生意的 視頻
曾數年蟬聯中國乃至亞洲首富的李嘉誠以投資地產、能源和基建行業為人們所知,然而他的投資并不局限于領域或國家,在全球50多個國家他投資了63家科技公司,其中甚至有Facebook這樣的科技巨頭,而且覆蓋了通訊、石油、港口、超市等眾多高利潤回報的領域。
在福布斯公布的《2018世界富豪榜》中,他以349億美元的財富排在全球第23名,但是,有人曾做過一份研究,稱他事實上擁有至少8500億資產,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首富,那么這是事實嗎?讓我們打開西瓜視頻,搜索【李嘉誠背后】跟隨視頻的視角,一探究竟!

李嘉誠:從衣食住行方方面面立足于香港
有一句跟李嘉誠名字諧音有關的俗語,叫“香港,李家的城”,這句低調奢華有內涵的話背后是李嘉誠那令人驚嘆的龐大商業帝國。
據說全港七分之一的住宅背后的開發商是李家,而李家的惠康和百佳至今還占據著香港73%的市場,以至于連沃爾瑪、家樂福這樣的國外零售巨頭始終都沒能進入香港。
此外,香港的煤氣、電力、電信、水務、零售等基礎設施大半也都是李家的,尤其是長江實業旗下住宅的居民,不僅高昂的房貸貢獻給李家,而且家居電器、網絡寬帶也是,此外日常生活用品買的是惠康,生鮮蔬菜買的是百佳超市,化妝用品買的是屈臣氏……
不夸張地說,吃穿住行都是李家的,以至于在平均算下來每個香港人月收入一半的日常生活開銷造成的財富流動,最后全流進了李家的錢包,所謂香港是李家的城并非毫無道理。
李嘉誠大手筆資產轉移:“買下了整個英國”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3年以來,李嘉誠就開啟了瘋狂“清倉”的行動,除了李家的總部、長實中心、北京東方廣場之外,先后出售了在大陸和香港的大部分地產項目以及屈臣氏、港燈、和記電訊中的傳統業務,資產套現高達1761.53億港元。
而這么龐大的資金流轉而就被大量投入了歐洲和加拿大等地,繼續進行大手筆的“買!買!買!!”。
之所以說是“繼續”,是因為自1986年李嘉誠購入加拿大的赫斯基石油逾半數權益后,其海外投資就再也沒有停止——以1550億港元這樣“富可敵國”的巨量資金收購了英國電網、水務、燃氣資產,以13億歐元收購奧地利3G通訊業務,以7.18億港元收購加拿大電廠資產,以97億港元購入荷蘭能源公司……
不難看出,李家在海外的能源投資從生產、輸配到終端用能等各個環節覆蓋了整個產業鏈,而橫向去看的話,除了在民生能源領域的業務開展,海外港口、機場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李氏收購范圍之內。
時至今日,李家的海外版圖已遍及亞歐大陸,其中在英國的投資最是驚人,虎口奪食搶下了英國25%的電力分銷市場、30%的天然氣供應市場、近7%的供水市場,如此一來,李家被形容為“買下了整個英國”似乎并不為過。更多詳細請打開西瓜視頻,搜索【李嘉誠背后】觀看完整視頻!
“賣國內買國外”的投資策略成功了嗎?
1986年李嘉誠購入了加拿大赫斯基能源公司32%的股份,并且持有至今,這筆投資僅分紅就給李嘉誠帶回了近80億美元的回報。此外,他還有很多投資的成功案例,但如今賣內地和香港資產、買歐洲資產的投資策略,既是他為自己的商業帝國打造安全堡壘的手段,也是他未來的投資方向,成功與否確實還很難講。
但是,李家在英國的總資產已經高達4000億港元,包括3個港口、3家連鎖店、1家移動運營商、1家鐵路集團、1家區域電網公司、2家區域煤氣公司、1家水務公司,此外在倫敦市區還有一個3500套住宅的樓盤開發項目。
此外,在愛爾蘭、奧地利、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李家均有電信業務的投資收購;在荷蘭,則有連鎖店業務,可謂遍地開花,且投資的全部都是世人眼中的“鐵飯碗”領域,就算時局動蕩,但人要吃穿住行,這些領域不會說倒就倒,至少所受的沖擊可以很快恢復。
至于說李嘉誠的商業帝國究竟有多大?他究竟有多少錢?無人知曉,唯一能知道的,就是媒體所報道的,比如早在很多年前,他就已經是亞洲首富十幾年了,而報道出來為世人所知的甚至還不到一半財產,但這已經就能坐上香港首富之位,當真有一種‘細思恐極’的震驚感。了解更多關于李嘉誠的秘密,讓我們打開西瓜視頻,搜索【李嘉誠背后】跟隨創作人的視角,一探究竟!
四:李嘉誠是做什么生意的香港的超市
香港百佳超市的老板是李嘉誠。百佳超市隸屬于香港首富李嘉誠旗下的零售板塊,目前百佳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共有五十多家分店。2005年首次進入成都,鼎盛時期曾在成都地區擁有6家門店,不過從2011年起,百佳超市開始陸續關閉在成都的門店,2011年7月百佳首先關閉了云天店;2015年8月富臨店關門;2015年12月茶店子店關閉。百佳發言人表示,百佳成都的新城市廣場店和來福士Treat店將于2月29日結業,國際金融中心分店也將于3月底結業。至此百佳超市將全面退出成都。百佳超市曾多次進出中國大陸市場,光以上海市場為例,就曾三進三出:1994年10月份,百佳超市在上海開設了首家門店,但是2000年年初,百佳超市卻將14家門店轉讓給頂頂鮮超市;2006年年底,百佳超市以大賣場業態在楊浦區國和路開出第一家大賣場百佳超市國和購物廣場。然而兩年后,百佳超市國和購物廣場又悄然停業;第三次進入上海市場的百佳超市選擇了相對穩妥的戰略,2011年年初,百佳重新規劃,以高端超市TASTE品牌在上海古北地區新開一家門店,但是最終在2012年5月份還是沒能逃出關店的命運。人民網——連關三店!李嘉誠旗下百佳超市敗出成都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