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銀時代是什么時代?
白銀時代是指俄羅斯19世紀末20世紀初文學,時間區間的界定不同學者的觀點也略有不同,比較公認的時間段是1890年至1921年。
最初白銀時代和黃金時代都是指詩歌領域的兩個繁榮期,后此屬于用于概括整個時代的文學。白銀時代總體的文學成就要遜于黃金時代,同時這個時代又晚于普希金時期,故而稱作白銀時代。
2. 白銀在中國何時開始成為流通貨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后,將紛繁復雜的仿形貨幣,統一為黃金和半兩方孔圓錢,在這一階段白銀開始鑄幣,并得到了較大推廣,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早采用銀制幣的國家。
西漢于公元前119年亦曾鑄行“白金三品”,而“歲余終廢不行”。至唐末五代,白銀有進入流通的趨勢,宋、金、元民間流通漸廣。不過銀作為正式的貨幣還是在明朝。
3. 在什么時候白銀成為主要流通貨幣的?
在明朝。因為在對外貿易中,明朝使用銅、白銀和黃金等貴重金屬作為結算工具 ,白銀不是歐洲的主要結算工具,所以兌換價格比較便宜,而銅又是制造武器的重要材料 ,再加上西班牙等國從南美掠奪了大量白銀,所以再加上當時的對華貿易量極大,所以白銀成為了主要的貿易貨幣。
4. 銀子什么時候出現的?
在我國,白銀作為貨幣有著悠久的歷史。
《史記·平淮書》里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
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
先秦銀質貝幣與春秋楚國的銀布幣等出土已經被考古學界所認同。
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于是改革幣制,采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

“白金”的面值分三等,圓形的龍幣值三千錢;方形的馬幣值五百錢;橢圓形的龜幣值三百錢。
而我們所講的這種“白金”其實就是銀錫合金,其中白銀的含量比錫少,這種白金貨幣的流通前后只有二年就被廢除。
盡管如此,“白金三品”是中國見之于史書的最早銀幣,也是第一次在幣面上鑄出圖案的銀幣。
嗣后,新朝王莽頒行“寶貨制”,也鑄過“銀貨三品”,但只是曇花一現。
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到了宋代,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5. 銀子啥時候有的?
漢代開始。明代正式流通。
受影視劇影響,現今的很多人普遍以為,白銀是中國古代天然的的通用貨幣。然而實際上,白銀被鑄造成銀幣嘗試用于社會流通是在漢代武帝時期,但僅一年便被廢止。直到唐朝,由于對外貿易的需要,白銀在交廣(嶺南)一帶開始通用,但此時尚未成為全國的通行貨幣。隨著元宋兩朝的采掘冶煉技術的提升以及明朝出現的海上貿易大發展,從四面八方涌入中國的白銀源源不斷,導致社會上白銀的保有量顯著增加,到了明代中后期,白銀才漸漸成為了普及面極廣的流通貨幣。
6. 中國古代白銀貨幣化什么時候開始?
中國白銀貨幣化是從唐朝(618-906)開始的。唐朝不僅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也是一個中華民族充滿陽剛之氣的時代。它最顯著特點是自信、開放、包容、博大,善于接受外來的文化,善于接受外來的技術,乃至于接受外域人在唐朝為官。
杜佑《通典·邊防典》記述了與中國發生聯系的國家或部族有189個;孫光憲《北夢瑣言》言,唐朝時在華做官的外國人達三千余人之多,甚至有波斯人官拜宰相[1]。開放的唐朝是中國接受白銀貨幣的思想文化基礎。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