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入海
教育是重要的普惠工程。每個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夢想,教育則是通向夢想的階梯。只有教育的陽光照亮每一處角落,才會有更多“苔花”向陽盛開。教育學家陶行知曾把人比作樹木,認為不必勉強讓樹木長得一樣高,但要在“立腳點上求平等”。今天,我們的教育事業取得了不凡的成就、長足的進步,但我們不能忘記守住教育的底線,讓適齡兒童和青少年“有學上”,也應當著力拓展教育的邊界,讓每個孩子“上好學”。補齊短板、提高質量、力求公平,孩子們才有機會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在教育的藍天下,也不應有“好生”“差生”的區隔與偏見。長期以來,唯考試、唯升學的評價導向影響較廣。“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像流水線那樣搞批量生產是行不通的,特別需要根據個體的稟賦因材施教、精耕細作。一些人眼中的“笨學生”,也許有健壯的體格、靈巧的妙手或藝術的頭腦。這些隱藏的成長密碼,正等待著被教育激活。因此,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可說是教育的神圣使命。

教師乃教育之本。好的學校、好的教育,歸根結底都源于有好的教師。一名好教師,大抵應該有這樣三重境界,即樂教、懂教、善教。大致會有三種基本態度:一為憎然,一為漠然,一為欣然。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是一個懂得心理學和教育學的人。”“沒有扎實的心理學基礎,就談不上教育素養。” 潤物細無聲,教師無疑應當追求上乘的教學境界。教師的教學過程,是一個以文化人的過程,是一個以人育人的過程,是一個引導個體生命覺醒并邁上自我成長之路的過程。在這讓人“成為一個人”的過程中,一位善教的教師,無疑是一位富有教育機智的教師,是一位以身立教為人師表的教師,是一位向往和追尋教育終極價值的教師。
用心的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不懈終有回報。彎下腰來用心點亮那一盞盞心燈!改變源于共情,共情源于理解,理解源于愛。愛,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只有具備了無私的愛之后,我們才有資格去討論教學形式和技巧。今天我們對孩子們怎么樣,將來孩子們就對我們怎么樣。不管我們走得多遠,都能用愛,去發現、包容和改變每一個孩子。教學生幾年,想學生一生,思國家千秋!
教育之于心靈,猶雕刻之于大理石。教育給予人的深刻影響,往往是綿延一生的。我們期待著,教育的陽光灑滿大地,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各顯其能,如同星星點點的“苔花”,怒放作花香四溢的春天。仰慕圣賢,致敬英雄,敬畏名師,期待更好!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