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沒有澳洲這場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國人33年前這么牛逼》火了,據說,很多官媒轉發,閱讀上千萬,點贊十萬加。
十年前,自媒體上,還沒有這種把大興安嶺的大火,把赤裸裸天災人禍(80年代官方媒體自己定的調子),歌頌成美德的文章。十年后,不但官媒這樣的文章遍地都是,私人媒體也充滿了這種文章。是什么讓這種文章大行其道?是什么造成了倒退和逆轉?
在經濟學上,有個著名的詞叫“劣幣驅逐良幣”,這詞是在中國明朝的時候,英國人提出來的。意思是說,在一個經濟體內,如果同時有兩種貨幣供選擇,那么實際價值更大的幣種,會因為人們的愛惜和收藏而退出流通領域,實際價值更小的那個幣種,會成為流通中的活躍幣種,勝利幣種。
實際上,只要我們仔細思考思考,就發現,這種劣幣驅逐良幣,不會發生。比如,當你拿著參了假的銀子去住客棧時,客棧老板可能拒收,或者即使收錢,也會標注劣幣和良幣不同的價格。是的,當交易所雙方有足夠的信息和自由進行選擇的時候,劣幣驅逐良幣,不會發生。
但劣幣驅逐良幣,在歷史上,在生活中,卻時有發生。這是為什么呢?
首先,我們怎么定義劣幣和良幣,就是個大問題。什么叫良幣?我的定義是,符合交易雙方利益,長遠利益的,就叫良幣。而什么叫劣幣呢?只符合單方利益,甚至是短期利益的,就叫劣幣。
比如說,我打印一張錢向你購買東西。這明顯符合我的利益,卻不符合你的利益。如果只單方面定義,對我來說,這是良幣,但對你來說,這是劣幣。
所以我們只能定義成對雙方更有利的,才能叫良幣。
經濟學上,把劣幣驅逐良幣歸結為信息不對稱,這當然沒錯,那是什么造成了信息不對稱呢?信息不對稱背后,是博弈雙方的實力不對稱。
我們可以這樣說,劣幣驅逐良幣,是以為在交易的雙方中,一放的力量,占了絕對有優勢。占優勢的那一方,只用考慮自己的利益,并且是短期利益。
良幣的交易系統,是互相割韭菜——交易雙方都覺得自己TTM劃算了。而劣幣的交易系統,是單方面割韭菜,鐮刀根本不考慮韭菜今天割了,明天還有不有。
劣幣驅逐良幣的例子,還是很多的,比如,老朱家建立明朝之后,覺得紙幣這玩意,割韭菜太方便了,就發行了大明寶鈔。更騷的操作是,官方支付出去,大多數用寶鈔,官方收租等,卻收白銀。朱元璋對自己太自信了,認為這組合,天下無雙,還專門規定大明不發銅錢——銅錢的收割效率,太低了。
委內瑞拉的玻璃瓦爾也是如此,2019年年末,一千四百六十萬玻利瓦爾可以買到5磅左右的雞肉。
這是委內瑞拉當局的勝利,誰說他們沒有效率,他們割韭菜,效率高級了,一年都能割99%以上。

對了,明朝老朱家的政策導致朱元璋死了以后,沒有皇帝敢違背朱元璋的祖制發行銅錢,而大明寶鈔公信力又太差,最后的結果,市場上流通的只有銀子。
你可以這樣看,在朱元璋這個強人這里,成功的操控了劣幣驅逐良幣。但最終,作為良幣的銀子,反而驅逐了寶鈔這個劣幣。
劣幣被良幣的驅逐周期,時間是很短的,但朱元璋人為加長了這個周期。但最終結果,卻是一樣的。
就像另外一個貨幣加0的國家津巴布韋,在本國貨幣貶值到火星上了之后,民眾越來越開始更多的使用美元,而不是本國貨幣。
表面上看,是劣幣驅逐了良幣,但時間拉長了,一定是良幣驅逐了劣幣。
時間是公平的,假的,始終真不了。
再舉例吧,美元是73年廢除一美元等于35盎司黃金的,那以后,美元的韭菜之刀,變得更鋒利了,美元這個劣幣,成功的驅逐了黃金這個良幣。
當然,世界上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持有黃金是要槍斃的,所以其實我也沒理由嘲笑美元。
黃金被踢出了貨幣流通體系,至少是國家承認的貨幣體系,但從那以后,一群懂經濟學(非為當權者說話的經濟學)的技術極客們,一直都在探索新的良幣。30多年后,比特幣終于發明了。
從2009年至今,比特幣相對那些劣幣,上漲了幾百萬倍?這難道不是良幣在驅逐劣幣?正是因為劣幣驅逐了黃金這個良幣,才導致了比特幣更快的被發明,才導致了比特幣報復式的增長。
良幣驅逐劣幣,才是常態,才是歷史的趨勢。
看慣了歷史,幾十年,不過一行字,幾十年,不過彈指一瞬。
但在現實世界,一瞬之后,一切回歸正常,也許,我們都老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