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股轉系統公布了最終進入創新層的公司名單,920家公司入圍,分層管理6月27日起開始實施。
掛牌公司對名單有異議或者自愿放棄進入創新層的,應當在名單公示之日起3個轉讓日內(截止到2016年6月22日17點)向指定郵箱發送加蓋公司公章的異議申請文件掃描件和證明材料,并及時將異議申請和證明材料的原件郵寄至全國股轉公司。
對于這920家幸運兒而言,有望獲得以下優勢:
其一,受到更多關注,原本在A股排隊的企業分流至新三板的比重有望增加;
其二,存在后續公募基金入市、做市商擴容、甚至降低投資者門檻和推出競價交易的可能性。
想知道是哪些公司入選?920家公司完整名單附文后,歡迎查閱。
關注,這些A股公司或受益!
新三板500萬的投資門檻把咱大多散戶都擋在了門外,炒不了新三板,怎么辦?時報君為您準備了相關的A股影子股。
為啥要分層?
先來理解下新三板與A股的區別。
新三板類似《中國好聲音》,搞的是注冊制,海選,都可以報名(當然,還是有所要求的)。
A股則好比《我是歌手》,核準制,選手都是經嚴格篩選已經有一定音樂成就的人,節目本身就為選手的水準背書了。
結果,成千上萬個有音樂夢想的人就都去了好聲音。
截至最新,新三板掛牌企業達到7586家,這么多企業,光名字就快繞地球一圈了,哪有空再一家家看財報,你讓投資者怎么辦。所以得搞晉級:也就是分層制。
太多是一方面,太雜是另一方面,既有中科招商、九鼎投資這種“壕”到可以買下A股上市公司的公司,又有員工數用手指頭能數過來的“小作坊”。良莠不齊,金子和沙子摻雜在一起。如果對這些企業一刀切地管理,方法只有一個:盡可能地嚴管,所有可能帶來風險的嘗試(如降低投資者門檻,做市商擴容、公募入場等)一概不做。這樣,就會嚴重拖慢新三板創新節奏,失去設立這個市場的意義。
于是,分層勢在必行。把企業分門別類,才能“因企施策”,新三板才能真正向納斯達克靠攏。

新人笑,舊人哭?
另外6000多家沒進創新板的公司,哭倒在廁所。
怎么辦,被忽悠了啊,二級市場無交易,定增又沒人買,維持個上市公司地位又要花那么多錢,下面的路該往哪兒走?
有人作了個比喻:進入創新層的是“產房”——迎來新生,沒進的這下就進了“停尸房”——都是僵尸股。
你是不知道現在新三板的成交有多慘淡。今天新三板7000多家公司,成交金額不到5億。根據WIND數據統計,4401家公司掛牌后還沒開過張,沒有一筆成交。流動性近乎枯竭!
有個小八卦,大名鼎鼎的英特爾,也有過半年無交易的經歷:在1971年納斯達克開市當月,英特爾就申請在納斯達克掛牌。但納斯達克當時也和新三板存在同樣的問題——流動性弱,所以半年內英特爾基本沒有交易量。
事實上,分層制對資本市場而言,與其說是一次優化不如說是一次革新。資本市場是現實而殘酷的,一次分層會成就一批優秀企業,但同時也會淘汰掉一批普通企業。參考納斯達克,很突出的一個現象是:分層后最優質的企業獲得了資本市場90%甚至是更多的關注。他們成為市場的寵兒并由此一飛沖天。相對的,那些未能入選最佳層次的企業,從分層失敗的那一刻開始,就漸漸失去了資本的恩寵。
Wind統計數據顯示,截至最新,已有11家新三板企業申請停止掛牌或已經停止掛牌,其中正在申請的有7家,已經停止掛牌的有4家。
這些企業未實施過定增融資,或者干脆就沒有成交記錄。在掛牌后并沒有從新三板市場獲得過好處,與其無意義地干耗著,不如放手退出,還可以省去披露財務狀況的麻煩。有業內人士預計,新三板內部分層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整個市場真正退市時期也將同步到來,屆時會有更多的企業主動或被動退出新三板市場。
新三板發展路漫漫
中國的新三板的發展路徑以及掛牌公司標準都嚴格對標納斯達克。
納斯達克的分層制并非一步到位,而是歷經20多年,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目前,納斯達克分層為三個市場——納斯達克資本市場、全球市場以及全球精選市場。
納斯達克用了30多年就走完了紐交所走了200年的路。
附:新三板創新層公司名單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