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金融的朋友都知道,2008年金融危機也被稱為“明斯基時刻”,那么明斯基是何許人也呢?“明斯基時刻”又是什么呢?今天就來聊聊明斯基時刻。
舉個小栗子:
小明貸款買了超出自身收入水平的大房子,當工資收入還抵不上房貸利息時,小明的債務越來越多,此時小明只能拋售房子或違約銀行貸款,當所有人都這么做的時候,房產和以房產為抵押的銀行信貸資產的價格會崩潰。“明斯基時刻”就是在論述這個道理啦。
硬核知識點——“明斯基時刻”
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是博士畢業于哈佛大學的美國經濟學家,曾是華盛頓大學教授,其顏值發型酷似愛因斯坦,資管君不禁感慨或許天才都有共通之處吧。
明斯基認為債務杠桿率不受約束的上升會使利息費用攀升,實體經濟需要越來越多的現金流來償付利息,然而利潤增速有其上限,終有一刻利潤不足以償付債務利息,這一刻被稱為“明斯基時刻”,此時企業和個人開始破產,資產價格暴跌,引發金融不穩定性,金融危機爆發。某種意義上90年前后的日本就經歷了“明斯基時刻”,當然日本的問題還有其他原因,接下來資管君將從“明斯基時刻“這一個小視角來討論日本經濟泡沫。
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
80 年代日本開始放松對銀行管制,懷著“土地永不會貶值”信念的土地投機活動興起,當時東京23個區的地價總和甚至可以購買美國全部國土,投機者利用土地進行抵押獲取大量貸款,日本杠桿率開始上升,以日本非金融企業杠桿率為例(見圖1),80年代開始攀升,90年代中期達到峰值。
日本的經濟泡沫
1985年 “廣場協議”使日元迅速升值,日元升值則日本出口商品價格對外國人更昂貴,就像美元升值后我們買美國商品的人民幣價格更貴一樣,因而日本出口受到沖擊。日經225指數在1989年達到高點后迅速下跌,到1993年中跌幅相較前期最高點達到50%以上。土地價格也在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經濟泡沫開始破裂,由土地作擔保的貸款也出現風險,日本各大銀行的不良貸款激增,對經濟造成了嚴重打擊。
圖1:日本的“明斯基時刻”
資料來源:Wind資訊

日本的代價
首先是極低的經濟增速,1991年開始日本GDP增速斷崖式下滑,此后再未走出低增長的深淵,圖1中橙色曲線為平滑處理后的日本GDP增速,可見危機之后日本長期經濟增長中樞斷崖式下跌。其次是股市低迷,日經225指數同GDP增速一樣低迷。有效市場假說之下股票價格為企業價值體現,股價漲跌往往由企業盈利增長所驅動,近30年來日經225指數平淡的行情說明日本企業盈利增長之乏力。再次是低迷的房地產市場,圖1綠色曲線即為日本房價指數,其趨勢與債務杠桿率一致,也印證了無約束高企的債務杠桿率驅動地產泡沫的邏輯,高位接盤房子的年輕人日后因斷供自殺的也不在少數。
Tips
日本股市怪象。資本開支指的是企業用于購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來擴大生產的資金,其往往正比于企業盈利增速及股票收益率,就像資管君從小把零花錢用于買零食(類比擴大再生產)補充營養上,而不像同學們把零花錢用于電玩游戲(類比現金分紅),那么資管君有什么理由不比同學們成長(pang)得更快呢。
企業也是如此,利潤留存用于擴大再生產,利于企業做大,然而日本的股票數據顯示一些資本開支水平高的企業股票收益率反而不及現金分紅多的企業股票,這側面說明日本投資機會之少。
日本經濟泡沫的深層次影響
一是財富分配不均,比如部分日本“前浪”在地產及股市高漲的時代實現財務自由并提前身退,而部分日本“后浪”接盤高昂的房價且面對更少的上升空間,“喪文化”開始流行,代際矛盾嚴重,日本年輕人內心想法常常是:“我不想努力了”,社會缺乏進步動力。
二是資源錯配問題,比如地產泡沫之際大量信貸資源流向房地產,擠壓消費需求等,導致經濟低速增長。
最后再說一下
明斯基時刻威力巨大,2020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財政貨幣政策表面似乎不及預期,但是這為長期健康的經濟結構奠定基礎,并一定程度上規避資源錯配和財富分配不均問題。《資治通鑒》講“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這種誤差修正機制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之一吧。
本文版權歸招銀理財所有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