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資1269億淪為擺設,港珠澳大橋為何“無車過”?車主:要求過高
翻開中國地圖,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現象。香港特別行政區,在地理層面上被深圳包圍;澳門特別行政區,在地理層面上被珠海包圍,想要拓寬雙方交流渠道、修建一個連接三地的大橋,是一個必然的選擇。
可大家知道,我國耗資1269億元修建的港珠澳大橋,如今很少有車輛在上面通行嗎?許多車主,提到這座橋時也沒什么感覺,只能無奈地來一句:要求太高。珠港澳大橋,是面子工程嗎?
一、 珠港澳大橋為什么沒有車
香港和澳門,曾在歷史上被英國、葡萄牙占據,前者被占領了100多年,后者更是被葡萄牙人掌管了400余年。這就導致一個問題,香港、澳門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已經與中國大陸出現了很大的鴻溝。
它們是中國的領土,也必須要重新回歸祖國的懷抱。可在社會、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大陸與港澳卻又格格不入,直接讓他們回歸,必然會存在一定的難度,一國兩制方案毫無疑問在當時解決了這一難題。
也正是因此,在一國兩制方案的前提下,中國大陸的居民,想要前往香港、澳門旅游,需要辦理相應的證件。普通居民想要開車從珠海前往港澳,甚至還需要辦理他們那邊的牌照。
如果只是為了去那邊旅游,花錢找一家國內的旅行社,交點錢就可以幫忙把手續辦理齊全,直接坐飛機去那邊不是更方便嗎?為了過一座橋又是辦通行證又是弄那邊的牌照,很多人都覺得很麻煩。
還有一點,那就是香港、澳門的駕駛習慣與大陸不同。在珠港澳大橋上面開車,在大陸橋段需要遵循大陸的駕駛習慣,到了香港、澳門橋段又需要遵循他們那邊的駕車要求,很多車主一時轉變不過來。
因此,港珠澳大橋雖然如今已經通車,可無論是大陸居民還是香港、澳門居民,對這座大橋都沒有什么想法,也很少有人愿意在這上面開車。時間久了,自然會給人一種沒有車的感覺。
有些人借著這一機會抨擊政府,認為沒有必要修這座橋,真的是這樣嗎?

二、 港珠澳大橋的實際意義
實際上這座橋有著更深層的意義。像是上面提到的那樣,香港、澳門的回歸時間,在決定修建港珠澳大橋的時候,還沒有滿足20年。雙方雖然同根同源,但畢竟在歷史上缺少溝通,甚至連民族認同感都出現差異。
在這種情況下,三地地方、社會團體、居民一同出力修建大橋,這恰恰是一個文化交流、認同的渠道。在互幫互助的實踐過程中加強民族、國家認同感,這可是文化宣傳遠遠做不到的。
有些人可能會說,這些都沒什么用,花1000多億修大橋就是在浪費錢。可你知道嗎?這1000多億元的跨海大橋費用,并不單純是由大陸地方獨自承擔。
早在1983年,香港富商胡應湘就提出修建連接香港與大陸的跨海大橋,也就是港珠澳大橋的前身——伶仃洋大橋,后來澳門又被加了進來。因此,這一項目香港投的錢最多,其次才是大陸和澳門。
可就算修建大橋的這筆費用全是我國政府出的,這其實也是一個劃算的買賣。這是因為,國家級別的投資項目,非要算經濟賬其實是一件非常沒有遠見的行為。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科技項目都需要燒錢,甚至大概率不能收回成本。就像是上世紀美蘇兩國太空競賽,搞了很多先進卻無必要的技術,可它們卻能在精神方面鼓舞民眾對未來的信心,港珠澳大橋也是同理。
我國政府修建港珠澳大橋,即使眼下很少有車輛通行,但它卻可以成為當下、乃至未來數十年大陸與香港、澳門文化交流的紐帶。這種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值得我們花上數十年去耐心等待。
三、結語
港珠澳大橋雖然車輛稀少,但它卻足以體現出國家對港澳的支持,讓大陸與港澳的經濟可以更加密切地相互滲透。與此同時,大陸與港澳的人文交流也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密切。你認為,在未來的某一天,港珠澳大橋是否會出現車水馬龍的熱鬧景象呢?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系,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