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鹽湖 圖/google map
NO. 26 哪里的人民最能吃鹽?
在我們的廚房中有著很多調味料,如糖、鹽、醋以及辣椒醬、豆瓣醬、甜面醬等等。但要問誰的歷史最悠久,誰的地位最重要,或許非食鹽莫屬。
曬鹽
在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中,看似平平無奇的鹽,在古代卻是極重要的經濟資源,是朝廷掌握財富和控制經濟的重要手段。
為什么食鹽這么重要呢?為什么我們離不開鹽?中國“鹽都”又在哪里?
今天的文章,和作者一起探究食鹽的前世今生。
為什么我們離不開鹽?
首先是,人得靠鹽來維持身體機能。食鹽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鈉,可以維持人體水液的正常分布,并調節人體內的酸堿平衡。同時有運送營養和氧氣,發送神經信號等作用。
第二,鹽可以防止食物變質,用以保存食物。其形式主要有兩種,或以顆粒形式,或以鹽水形式。前者如同過年殺豬,腌制臘肉;后者則是,在鹽水中加入白菜黃瓜等,腌制泡菜。
四川煙熏臘肉 圖/網絡
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主要功能都是在食物表層形成一種隔離帶,將食物和外界細菌等污染隔開。
第三,食鹽長期發揮著調味料的作用,滿足著人們口味上的需求。在現代的各種復合調味品出現以前,食鹽是普通古人餐桌上的必需品與奢侈品。
即使是辣椒醬也需要食鹽 圖/網絡
總之,人體離不開鹽。
鹽在歷史上有多重要?
中國的制鹽歷史頗為悠久。《中國鹽政史》中就記載:“世界鹽業莫先于中國,中國鹽業發源最古在昔神農時代夙沙初作煮海為鹽,號稱‘鹽宗’。”
鹽場工作 圖/網絡
因為鹽的產地集中,易于控制,生產成本低廉,又便于流通儲藏,鹽也就和鐵一起,成為古代官府專營的兩個重點,是“國脈所系”。
鹽是消耗速度很快的消耗性商品,為生活所必需,故而其利潤相當之大,自從漢武帝時期實行鹽業專賣制度以來,鹽稅歷來就是我國傳統社會各朝政府的主要財政收入之一。
因鹽稅而富裕的揚州 圖/@中國大百科
在清朝,鹽稅更是其財政來源的根本,清初期甚至占到了全部收入的一半。
清后期的四川“保路運動”,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直接導致了清王朝的覆滅。在這一關系中,與其說四川對清朝廷至關重要,不如說是四川盛產的井鹽對清廷維護其統治很重要。
鎮壓保路運動的端方 圖/網絡
當時的清政府極度缺錢,各省更是入不敷出。而能從四川調集錢款的原因正是,四川自貢等地的井鹽產量很大,有著源源不斷地收入。控制了這里就相當于穩住了后方,有了周旋的余地。
時間再往前推,秦國吞并巴蜀、“漢王”劉邦退守四川、三國時期劉備以益州為基地……他們進入四川盆地,選擇這里為戰略后方,一方面有賴于“蜀道之難”,和川西平原的富饒。另一方面或許是因為這里有儲量巨大的井鹽,因為鹽不僅是重要的戰略物資,更是財富之源。
以益州為基地的蜀漢
哪里最不缺鹽?
世界上能產鹽的國家眾多,以中國、美國、印度、德國、加拿大為最多。其中中國的產量最多,年產量達7200萬噸(2012年數據)。

根據開采和制作的方式的不同,主要將鹽分為海鹽、湖鹽、井鹽、巖鹽等。
清代鹽區圖
傳統的海鹽是用海水經過太陽曬制而成,湖鹽則是從咸水湖中取水曬制,井鹽是打井抽取地下的咸水,巖鹽是從巖石中直接取鹽。
在中國,以海鹽的產量為最大,在從北往南跨越遼寧、渤海灣、山東、江蘇、浙江、海南島等地的漫長的海岸線上,有著數不清的鹽場。
其中以長蘆鹽場、布袋鹽場、蘇北鹽場、鶯歌海鹽場最為著名。前者是我國海鹽產量最大的鹽場,在渤海灣內。后者位于海南島西南部,因為氣溫高,蒸發量大,其產量在南方首屈一指。
海南鶯歌海鹽場 圖/google map
蘇北鹽場產量也很大,素有“自古煮鹽之利,重于東南,而兩淮為最”之說,這里還有以鹽命名的“鹽城”。
或許因為多產鹽,一些地區的人們口味也比其他地方重一些,這可以從其做菜用鹽的多少看出一二。
以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等四大菜系而言,魯菜的一大特色就是“咸鮮”,山東因為臨海近,因此海鹽的產量極為豐富,“中國海鹽之都”壽光就在山東。萊州和魯北的大粒鹽、青島和壽光的海精鹽頗有名氣,魯菜也很早以嗜咸而聞名。
蔥燒海參
川菜,向來以麻辣聞名,但其用鹽量也不少。而盛產井鹽的自貢,這里的菜被稱為鹽幫菜,光是聽其名字大概就能領略到有多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菜品是冷吃兔,鹽幫菜也代表了川菜的最高水平之一。
自貢冷吃兔
而自貢被稱為“千年鹽都”,或許中國最不缺鹽的地方就是自貢,這里也是全世界最優質的井鹽產區。
自貢采鹽始于戰國末期,也就是2000多年前,是中國井鹽的發祥地之一,其后自貢井鹽就一直在我們的食鹽版圖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采井鹽工具
如今自貢市內唯一保留的傳統井鹽作坊——燊海井,開鑿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歷時13年才鑿成,井深1001.42米,是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大井。這也代表自貢井鹽業的水平之高和歷史地位。
燊海井
新中國成立后,自貢井鹽產量占到了全國的40%,四川的80%,成為了全國最大的鹽化工基地。
在自貢所屬狹窄的55平方公里面積上,這里的勞動人民共開鑿了1.3萬多口鹽井,累計深度相當于400多座珠穆朗瑪峰,累計生產食鹽8000多萬噸,如果用這些鹽砌墻,可以繞地球4圈。自貢井鹽對全國的貢獻由此可見一斑。
井鹽的大量開采也推動了自貢的城市建設。
自貢主城區 圖/google map
民國28年自貢“因鹽設市”,“自、貢”兩個字就是由“自流井”和“貢井”兩個鹽井名字合稱而來。是當時四川僅有的三個建制市之一(另外兩個為成都、重慶),如今的四川第二大城市——綿陽,在1985年才由地區升格而來。
盆地內幾個較大城市分布 圖/地球知識局
問題:你們那里吃得咸嗎?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