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砰、砰、砰”,雨夜中響起三聲槍響,開往北京的12次列車車長張敏媛意識到堤潰了。這時,只見西北方向一道水墻呼嘯而來,危險頃刻便至,張敏媛見狀,立即下令加速、快退,她要保證列車上旅客的安全。
要知道當時鐵路部門規定,只有站長和上級才有權調動列車的通行時間。列車司機沒接到上級指令,他怕擔責,不敢后退。張敏媛怒吼道:“我現在命令你,馬上向后退。一切后果由我承擔!”
司機才敢發動火車,往后退。車頭剛退出橋尾,洪水就把整座橋給沖垮了。司機羞愧地向張敏媛看了一眼,心中又暗自慶幸:“還好剛才聽了車長的命令,要不然這一車人的性命可都丟在他手里了。”
1959年7月21日晚10點35分。一列從沈陽開往北京的火車按計劃發車,預計次日10點30分到達終點站,當時整個車廂洋溢著安靜祥和的氣氛。
列車上的乘客根本不知道,一場災難即將來臨。只有列車長張敏媛一個人懷揣著緊張和忐忑的情緒,開始她一天的工作。那么她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好的情緒呢?
因為出發之前,她就接到上級通報:這趟列車在途經遼西地區時將遭遇特大暴雨。當地已經連續下了20個小時的暴雨,預計還要持續48小時。
因為在12次列車出發前,并沒有收到任何異常情況通報。所以,列車還是按照預定的計劃出發了。
也許是出于女性的第六感,也許是由于多次的行車經驗。從發車時起,張敏媛就覺得心里七上八下的。沒想到,列車行駛到錦州的境內,將要經過前方的一座橋梁,卻突然出現了狀況。
張敏媛發現前面有燈光閃現,提示停止通行。她示意司機減速停車,并仔細地看了看窗外。原來是幾名養路工人,他們一邊揮舞著手電筒,一邊大喊:“停車,停車.......”
張敏媛從養路工人的口中得知:由于連降暴雨,前面橋梁的路基出現了問題,列車暫時無法安全通行,施工人員正在搶修中。
她命令司機,立刻停車。可是,由于雨天剎車不靈敏,等列車完全停穩時,列車有一半的車身,已經停在橋上了。
就這樣,一車人靜靜地在原地等待著。然而,一個小時過去了,前方始終沒有發出可以通行的信號。這時,張敏媛有些坐不住了,她決定下去看看,前面到底怎么一回事兒?

經了解,原來前面的橋梁出現了大面積塌方,光靠幾個養路工人根本搞不定。附近的部隊已經派人過來這里支援,他們應該也快到了。還有,附近水庫前一天也已經發出預警,如果超過警戒水位,可能會泄洪。
張敏媛打算把這里的情況,向上級匯報一下,等待下一步指示。可是 ,這里的通訊基站已經被暴雨損壞,無法與上級溝通。這時候,遠處又響起了“呯、呯、呯”三聲槍響,也就出現了開頭的一幕。
在張敏媛的指揮下,列車最終退到15公里以外的一個高地上。這時,張敏媛也長長地舒了口氣,離開了車頭,轉身走進了車廂,開始更重要的工作。
張敏媛來到車廂后,迅速安撫了大家的情緒,并向大家通報情況。然后,她大聲地喊道:“我是12次列車的列車長,我們不能坐以待斃,需要開展自救。請車上的黨員和軍人過來集合一下,我需要你們的幫助。”
不一會兒,張敏媛看見一個大校帶著二三十個穿軍裝的年輕小伙走了過來,頓時放心不少。
在列車后退的過程中,又有附近受災的群眾源源不斷地向列車趕來。張敏媛發現這一情況后,命令司機立即減速緩行,并打開車廂的門窗,讓災民上車。
最終,12次列車在后退過程中,共收留了400多名受災群眾。張敏媛又開始想辦法解決這1000多人的吃飯問題。她號召大家把車上現有的食物收集起來,優先發放給老人、病號和兒童。
然后,大校也派了幾個小分隊,分頭出去想辦法。后來,他們在洪水中撈起來一些面粉和大米,借了2口大鍋和粗糧,還摘了點瓜果。
這次自救工作,開展得非常成功。在與外界失聯的36個小時,他們用自己的雙手烙了七八百張大餅,讓大家都填飽了肚子。通訊恢復后,地方政府又派直升機空投了不少應急食品。
直到7月25日,洪水散去,12次列車才平安抵達沈陽。列車長張敏媛也因此受到了鐵路部門的嘉獎,還受到了周總理的親切接見。
后來,此事還被翻拍成電影。12次列車從此名聲大噪,家喻戶曉。
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列車長張敏媛挺身而出,挽救了1000多人的生命。這種敢于承擔責任、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 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去學習。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