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內自動量化交易不斷發展,國內機構量化交易已經逐步成熟。目前來看在A股做自動量化,個人投資者如果擁有一套成熟穩定的量化策略,那一定是能戰勝市場絕大多數私募機構,指的是得有一套好的量化策略,絕對不是所有做量化的都賺錢。即使是私募機構也是如此,而量化交易最為核心的就是風控能力,一套好的量化策略首先得有足夠低的最大回撤,如果控制風險的能力都做不好如何談穩定盈利。尤其是這兩年,大部分的量化私募基金業績都遠遠跑贏很多傳統私募基金。各家的規模都上的很快。頭部的私募,為了能夠維持超額收益率,不得不開始封盤。量化基金也開始得到主流市場的認可。
接下來聊一聊,為啥A股市場比較適合做自動量化。
第一散戶多、流動性好。這個是本人認為最主要的原因。這里引用一個數據,是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張曉燕《疫情下的理性投資》中一段話:清華的團隊最近做了一篇論文,我們仔細的研究了中國A股投資者的特征,我們拿到了上海證券交易所的信息,上交所一共有5000萬個、可能都不止5000萬個交易帳戶。其中個人投資者的帳戶超過90%,這些個人投資者持有的市場總額其實并不多,大概只占20%左右,但是如果我們看日成交量的話,個人投資者占每日成交量的80%。這是過去四年的數據,也就是說個人投資者在中國其實交易是非常活躍的。20%的總市場份額,但是貢獻了80%的交易額。散戶撐起了A股的流動性。我有時候看這些低價股、垃圾股流暢的K線圖、交易量圖在想。這要是成熟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看來真的是要流口水啊。像美國的股市60%的股票,一天有沒有交易都是個問題。絕大多數都是仙股,一天的成交額低的就在10萬美刀左右,日內的分時圖會出現很長的時間、幾個小時,一筆交易都沒有。
現在全球資本大鱷都瞄著中國的金融市場。有源源不斷的世界級投行加入中國資本市場。在一個流動性、活力足夠充沛的市場,自動量化交易也就有了大展身手的地方,所以這幾年量化交易也成為機構手上的一把利器。
為什么個人投資者使用量化交易能做的更好。(討論A股)
首先每一套量化策略都有資金飽和上限。因為任何一套量化策略鎖定的標的容量都是有限度的,打個比方:如果你所使用的量化策略買入了10只個股,那這10只個股的流通盤是有限的,所以你會看到為什么量化基金會分多套量化策略交易。而對于大多數個人投資者而言就不必擔心這個問題,所以資金小更加靈活,能在個股中來去自如,不會因為資金過大影響個股股價的自然運行規律。
最后分享一套《板塊輪動+順應趨勢》量化策略的簡單邏輯。
使用技術指標進行擇時,通過板塊熱點輪動選股的綜合性量化投資策略。
通過它,我們可以推導其它擇時指標及選股指標,將它們進一步排列組合,篩選出一個適合自己的量化投資策略。基于CCI指標進行策略研究、開發。
歡迎留言探討。

1.說明
在交易策略一中采用了CCI指標進行擇時買賣,但效果并不好,而且現實中只交易一個標的并不現實,所以基于上面的策略,考慮加入行業輪動選股策略,行業輪動量化策略
標的:六個行業指數的成分股
輪動選股頻率:每月第一個交易日
選股規則:計算上述六個行業指數過去10個交易日的收益率并選取了收益率最高的指數的成分股
擇時買入:在每天的09:20:00,使用CCI指標擇時;
調倉規則:如果CCI值大于XXX且該成分股不在持倉中,則按照比率調倉買入,如果CCI值小于XXX且該成分股在持倉中,則平倉;
下面是最終測試的數據結果:
最終回測數據 時間:2021-08-01---202-03-02(140個交易日)
回測時間:2021-08-01---202-03-02(278個交易日)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