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阻攔索有多難造?看似平平無奇,卻價值千萬!
這根系在航空母艦上的鋼絲繩,看似平平無奇,卻價值千萬,你敢信?
據說全世界只有三個國家,能夠制造得出來。它究竟隱含著怎樣的高科技,為何如此昂貴呢?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揭秘——航母阻攔索。
航空母艦,因其能夠搭載數量可觀的艦載機,在廣泛的可移動范圍內,獨立于港口,迅速對敵方形成有力的空中艦隊打擊,而成為現代化戰爭中,實施組團打擊的核心力量。
一般情況下,每一艘航母的甲板,在保證正常起降的基礎上,可以承載 20-40 架飛機。而每架艦載機在起落的時候,時速就有200公里每小時。這就導致飛機起降出現了一個棘手的問題:甲板不夠長。
有限的甲板面積和起落跑道,使得科研人員不得不研究,如何借助外力,使飛機在最大350米的極限跑道內,安全平穩的著陸停靠。于是,航母阻攔索應運而生。它是如何起到攔截作用的,對于艦載機又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呢?
通過網絡曝光的,殲十六降落航母甲板的視頻畫面,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航母飛行甲板上,貼著地面每間隔12-18米,拉起了4到6根的橫向阻攔索。當飛機臨近目標甲板上空,準備降落時,會先放下起落架和襟翼,同時拉出機尾的尾鉤。
飛機俯沖著陸時,尾鉤會拖動在甲板地面上,鉤住間隔布置在甲板上的多根阻攔索中的一根。通常會越過布置在飛行甲板尾端36~51米處的第一根阻攔索,掛在第二、第三根阻攔索上。阻攔索對繼續向前滑跑的飛機,施加向后的作用力,從而減弱滑行速度,使飛機安全停在甲板上。

當飛機停穩的瞬間,由于慣性,阻攔索會在飛機向后滑動很小一段位移時,自動脫鉤。從而復位到原有位置,為迎接下一架飛機的降落作準備。如果沒有阻攔索的阻引,飛機很有可能沖出甲板落水,所以如果飛機沒及時鉤上阻攔索,則需要迅速采取復飛措施,低空飛回后,再次嘗試掛鉤著艦。
要知道,一架艦載機的重量,就能夠達到20噸左右,一根普通的鋼絲繩,是根本不可能完成這樣的拖拽任務的。這里面其實蘊含了大量的科技和智慧。
目前國內外現役航空母艦上,普遍使用的是MK7型液壓緩沖式攔阻系統。該系統組成主要包括:艦上的阻攔索和支撐機構,艦下的滑輪緩沖系統、攔阻器系統、鋼索末端緩沖系、復位系統、冷卻系統等。其每根阻攔索是由6股鋼絲繩組成的。
這每股鋼絲,又是由從內而外的12根主鋼絲,和12根較細的鋼絲,以及最中間6根三角狀布置的,最小型號的細鋼絲扭結而成。
連接這六股鋼絲的是交接鋼絲,中間還貫穿聚攏著用油浸過的大麻纖維,其硬度和韌性不僅能直接承受艦載機尾鉤的沖擊力和阻攔力,而且具備較高的抗疲勞連續工作性能。
光這種繩索,每根就要150萬美元,合1000萬人民幣,可以稱得上是“最昂貴的繩索”了。一般情況下,一根阻攔索能夠可靠完成140次艦載機降落任務。其嚴苛的工藝,涉及機械、電氣、液壓等諸多高新技術,是碩大而龐雜的大工程。目前只有美、中、俄三國能夠生產制造。
隨著航母和艦載機的發展,阻攔系統面臨的要求會愈來愈高。對此,許多國家都在這方面正積極的研究。相信隨著阻攔索材料性能的不斷研發,未來也勢必會給更多應用技術領域,帶來更多驚喜。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