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前上海的外資銀行(23)
友邦銀行
友邦銀行(Underwriters Savings Bank for the Far East,Inc.)由友邦人壽保險公司儲蓄部所改組。原名友邦儲蓄銀行(Underwritero Saving Bank),在美國康乃狄克州注冊,專營儲蓄業務。民國19年(1930年)在上海開業,在華只設上海分行一處。該行屬于史帶(C.V.Starr)集團所屬企業之一(美亞保險、大美晚報、友邦人壽保險公司等)。資本50萬元,辦事人員也僅五六人。1938年始更名為友邦銀行遠東分行,調整資本為50萬美元。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為日軍接管,民國34年12月在滬復業,資本由總行劃撥法幣1000萬元,民國37年總行遷至百慕達之漢彌登。上海解放后,業務停滯,1951年3月19日提出停業申請,同年4月3日批準停業。

字林大樓又叫“友邦大樓”,是因為1928年“友邦”總部入駐字林大樓。1921年,一位叫史帶的美國人以20萬美元資金,在美國特拉華州注冊成立,總部設在紐約。從公司行名中的Asia就可以知道,這家公司的業務是針對亞洲的。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1927年9月1日,它的上海分公司就在南京路掛牌開業。可以譯為“亞洲(亞細亞)人壽保險公司”,但史帶卻把它譯為“友邦人壽保險公司”。這個“友邦”確實使許多中國人感到親切,也使“友邦”之名蜚聲上海灘。根據保險法規,任何保險公司必須經營與行名相符的業務。“友邦人壽保險公司”只能經營人壽保險,于是在1925年史帶又注冊成立了“友邦水火保險總行”,除了獨立經營水火、傷害、汽車、行李保險外,還受權代理幾家美國及歐洲保險公司的業務。1930年,史帶又在友邦水火保險公司的基礎上,集資50萬元創辦了“友邦銀行”(Underwriters Bank Inc),于是“友邦”成為集多種保險和銀行業務的金融機構而走紅上海。1931年4月,史帶又在上海創辦了“四海保險公司”。1923年2月25日,“友邦”搬到外灘4號(又作廣東路17號)的“聯合大樓”。l928年3月4日,“友邦”再以較高的租金租下了建成不久的外灘17號字林大樓的底層大廳及部分層面,字林洋行成了“友邦”的總部機關所在地,“友邦”的多家機構均設在字林大樓內。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第二天日軍進駐租界,“友邦”在上海的業務結束。抗戰勝利后,“友邦”重新回到上海外灘l7號字林大樓,準備重振昔日雄風。但是,不久他們就發現,中國將陷入一場新的內戰。保險是一種風險賠償,和平與穩定是保險業得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條件,反之,戰爭和動亂將迫使保險公司經常不斷地作出賠償,使他們難以生存,更談不上發展。當1946年國共談判破裂后,幾乎所有在上海的外資保險公司都終止了保險業務,撤離上海。l947年10月,“友邦”也撤離了上海,將總部搬遷到了香港。1996 年外灘房屋置換中,美國友邦保險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重返舊地,1998 年正式開張,大樓也因此易名為友邦大樓。
地址:中山東一路17號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