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為達到貨幣政策目標而采取的手段。
1)常規性工具
常規性工具或稱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指中央銀行所采用的、對整個金融系統的貨幣信用擴張與緊縮產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響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屬于對貨幣總量的調節,經常使用且其運用能對整個經濟活動產生普遍性的影響。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是中央銀行調控的常規手段,其主要作用在于控制和調節貨幣供應量。一般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
A.存款準備金率政策。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指中央銀行在法律賦予的權力范圍內,規定或調整商業銀行繳存中央銀行的存款準備金比率,以控制商業銀行的信用創造能力,改變貨幣乘數,間接控制貨幣供應量的政策。存款準備金率通常被認為是貨幣政策最猛烈的工具之一。
作用于經濟的途徑:
①對貨幣乘數的影響。按存款創造原理,貨幣乘數隨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做反向變化,即法定存款準備金率高,貨幣乘數則小,銀行原始存款創造的派生存款也少,反之則相反。
②對超額準備金的影響。當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時,即使基礎貨幣和準備金總額不發生變化,也等于解凍了一部分存款準備金,轉化為超額準備金,超額準備金的增加使商業銀行的信用擴張能力增強;反之則相反。
③宣示效果。存款準備金率上升,說明信用即將收縮,利率隨之上升,公眾會自動緊縮對信用的需求;反之則相反。
存款準備金率政策的優缺點:
優點
①中央銀行具有完全的自主權,在三大貨幣政策工具中最易實施。
②對貨幣供應量的作用迅速,一旦確定,各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必須立即執行。
③對松緊信用較公平,一旦變動,能同時影響所有的金融機構。
缺點
①作用猛烈,缺乏彈性,不宜作為中央銀行日常調控貨幣供給的工具,因此其有固定化的傾向。
②政策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超額準備金的影響。如果商業銀行有大量超額準備金,當中央銀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時,商業銀行可將部分超額準備金充抵法定準備金,而不必收縮信貸;
B.再貼現政策。
再貼現是商業銀行以未到期、合格的客戶貼現票據再向中央銀行貼現。對中央銀行而言,再貼現是買進票據,讓渡資金;對商業銀行而言,再貼現是賣出票據,獲得資金。再貼現政策是中央銀行最早擁有的也是現在一項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
作用于經濟的途徑:
①借款成本效果。中央銀行通過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率來影響金融機構向中央銀行借款的成本,從而影響基礎貨幣投放量,進而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其他經濟變量。

②官示效果。中央銀行提高再貼現率,表示貨幣供應量將趨于減少、市場利率將會提高,人們為了避免因利率上升所造成的收益減少,可能會自動緊縮所需信用,減少投資和消費需求;反之則相反。
③結構調節效果。中央銀行不僅可用再貼現影響貨幣總量,還可用區別對待的再貼現政策影響信貸結構,貫徹產業政策。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規定再貼現票據的種類,以支持或限制不同用途的信貸,促進經濟“短線”部門發展,抑制經濟“長線”部門擴張;二是按國家產業政策對不同種類的再貼現票據制定差別再貼現率,以影響各類再貼現的數額,使贊幣供給結構符合中央銀行的政策意圖。
優點:有利于中央銀行發揮最后貸款人的作用;比存款準備金率的調整更機動、靈活,可調節總量,還可以調節結構,以票據融資,風險較小。
缺點:再貼現的主動權在商業銀行,而不在中央銀行。如商業銀行可通過其他途徑籌資而不依賴于再貼現,則中央銀行就無法運用再貼現控制貨幣供應總量及其結構。
C.公開市場操作。
公開市場操作指中央銀行在金融市場上買賣國債或中央銀行票據等有價證券,影響貨幣供應量和市場利率的行為。即當金融市場資金缺乏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買進有價證券,從而投放基礎貨幣,引起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和利率的下降;當金融市場上游資過多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操作賣出有價證券,從而收回基礎貨幣,引起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和利率的提高。中央銀行正是以這種操作來擴張或收縮信用,調節貨幣供應量。它是目前發達國家運用得最多的貨幣政策工具。
作用于經濟的途徑:
①通過影響利率來影響經濟。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買進證券,形成多頭市場, 證券價格上升;隨之,貨幣供應擴大,利率下降,刺激投資增加,對經濟產生擴張性影響。相反,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上賣出證券,則貨幣供應縮小,利率上升,抑制投資,對經濟產生收縮性影響。
②通過影響銀行存款準備金來影響經濟。中央銀行若買進了商業銀行的證券,則直接增加商業銀行在中央銀行的超額準備金,商業銀行運用這些超額準備金使貨幣供應按乘數擴張,刺激經濟增長;反之則相反。中央銀行若買進了一般公眾的證券,則增加公眾在商業銀行的存款,商業銀行按所增存款計提法定準備金后運用剩余部分,貨幣供應再按乘數擴張;反之則相反。兩種情況都會導致基礎貨幣增加,從而擴大貨幣供應量,不過前者作用更大。
優點:主動權在中央銀行,不像再貼現那樣被動;富有彈性,可對貨幣進行微調,也可大調,但不會像存款準備金政策那樣作用猛烈;中央銀行買賣證券可同時交叉進行,故很容易逆向修正貨幣政策,可以連續進行,能補充存款準備金、再貼現這兩個非連續性政策工具實施前后的數果不足;根據證券市場供求波動,主動買賣證券,可以起穩定證券市場的作用。
缺點:從政策實施到影響最終目標,時滯較長;干擾其實施效果的因素比存款準備金率、再貼現多,往往帶來政策效果的不確定性。
2)選擇性工具
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是指中央銀行針對某些特殊的信貸或某些特殊的經濟領域而采用 的工具,以某些商業銀行的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或整個商業銀行資產運用與負債經營活動為對象,側重于對銀行業務活動質的方面進行控制,是常規性貨幣政策工具的必要補充。選擇性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不動產信用控制,除此之外,還有直接信用控制和間接信用控制等。
①消費者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銀行對不動產以外的各種耐用消費品的銷售融資予以控制。
②證券市場信用控制,通常指對證券信用交易的法定保證金比率作出規定,是央行對以信用方式購買股票和債券所實施的一種控制措施。
③不動產信用控制,是指央行對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的房地產貸款所采取的限制措施。
④直接信用控制,是指央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直接對金融機構尤其是商業銀行的信用活動進行控制,其手段包括利率最高限額、信用分配、流動性比率、直接干預及開辦特種存款等。
⑤間接信用控制,其作用過程是間接的,要通過市場供求關系或資產組合的調整途徑 才能實現,通常采用的方式包括道義勸告和窗口指導等。
3)新工具
新型貨幣政策工具主要包括: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常備借貸便利(SLF)、中期借貸便利(MLF)、抵押補充貸款(PSL)、臨時流動性便利(TLF)、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CRA)、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等。
#放心投資#?#放心A股#?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