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窩島位于寶清與富錦交界處以南的一片濕地湖沼中。在八五三農場場部西北30.8公里處,三面環河,一面面對湖沼。穿過寶清境內向東北方向流的撓力河,在流到炮臺亮子時,左岸匯入七星河。
七星河的匯入,使撓力河的水量大增,而此地地勢平坦,突增的水量流速緩慢,便在炮臺亮子以東漫平而形成了一串湖沼,位于炮臺亮子以東的撓力河右岸的湖沼名叫西蒿塘,然后是東蒿塘。而西蒿塘的別名就叫雁窩湖。不過,雁窩湖是由雁窩島得名的,先有雁窩島,而后才有雁窩湖。雁窩島位于西蒿塘——雁窩湖的西側。
早年,大約在開墾大軍來到這里之前,西蒿塘西側小島的土崖陡壁上,有成千上萬的鳥洞。這些鳥洞不是別的,恰是春來秋去的燕子(其中還夾雜著鸻燕)啄洞絮的窩,因此就稱小島為燕窩島。
這里的湖沼也是大型禽類眷顧的地方。據后來的調查,這片土地上,有鳥類11目21科189種,魚類有8科25種,植物有56科500余種,此外還有獸類5目12科250余種。如此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富饒優渥的生態環境,為后來在此建立雁窩島自然保護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生境條件。正因為這里有豐富的鳥類,如丹頂鶴、灰鶴、大天鵝、斑頭雁、白額雁、鴛鴦、紅嘴鷗、綠頭鴨、白鸛、大鷸、白鷺、野鴨、綠頭鴨等在此雜居繁衍。
1956年,當墾區的戰士們來到當初的燕窩島地區創業后,人們常常在島周圍的地方水域撐船出去,便可揀回許多的鳥蛋回來,所以這地方也稱之為大雁筑巢絮窩的地方。在1958年的一次勞模會上,《牡丹江日報》記者采寫了墾荒人任增學潛水掛鉤的事跡時,乃以“雁窩島”的名字見報。從此以后,雁窩島的名字便傳遍了各地,加上話劇、電影《北大荒人》在全國公演后,雁窩島之名便傳遍了全國。

在雁窩島附近墾荒人發現了一座古城,雁窩島地區的這座古城,當地人取名叫“古城林子”,原來是將古城址及其附近生長的次生林——貌如原始森林合在一起了。
古城的林子原來很大,東西林帶長達10余公里,其中有楊樹、白樺、沙榆、水曲柳、柞樹、椴樹、黃菠蘿,以及各種灌木之類。這里,后來經文物專家考定,古城呈方形,城周長為848米,城墻余高1米,墻基寬13米,頂寬3米。城南墻開有一個城門,甕城在墻內側,墻為泥土夯實版筑。城外還有護城壕,深2米,寬4米。城北側還有古墓群,經發掘,出土文物有骨魚鏢、骨鏢、骨扣飾、鐵刀、鐵扣等,器皿有黑陶罐、紅衣陶、黃褐色陶片,陶器上有指甲紋、附加堆紋、繩紋等紋飾。
1990年,由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正式定名為雁窩島古城。據考,此古城為金代女真古城。大約在公元12世紀或更早的時候,滿族的先民女真人便在這里建城居住了,因為女真人那時還沒有文字,所以在女真人建立金源帝國以前的情況,只能將雁窩島古城同三江諸地、黑龍江、松花江兩岸以及烏蘇里江兩岸的古城進行比較研究。
從現在于古城遺址中發現的陶器、玉器、金屬器具和貨幣來看,它屬于女真人早期較發達的部落居址。雁窩古城的女真居民,當時同其他女真人部落肯定會有密切的聯系。至于以后這座古城如何被放棄湮沒于荒原林莽之間,則有待考證揭示了。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