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xmp id="4g4m2"><menu id="4g4m2"></menu><menu id="4g4m2"><strong id="4g4m2"></strong></menu>
    <xmp id="4g4m2">
  • <menu id="4g4m2"></menu>
  • <dd id="4g4m2"></dd>
  • 只發布交易干貨的網站
    用實戰期貨交易系統和心得助你重塑交易認知

    正規期貨開戶 | 手續費只+1分

    90%交易者的手續費都被加收超1倍,一起看看最新的交易所手續費一覽表吧!

    香港股神發家史:紡織工人出身5000元入市,40年暴漲4萬倍

    文 | AI財經社 王恩群

    編 | 祝同

    從曹仁超踏入證券行業的那天起,他的人生被分成了清晰的兩部分。

    之前的他是一名紡織工人,工作時需要忍受巨大的噪音和繁重的勞動。他不甘心,跳槽到假發行業。事情并沒有改觀,他仍舊需要面臨著大量重復機械的勞動,20歲的曹志明陷入了困境。

    之后的他是一位股民,憑借5000塊錢入場股市,在此后48年的職業生涯中,他的身價越漲越高,投資收益超過4萬倍,身價兩億。

    人們竭盡全力想知道,促使他的人生發生如此改變的原因是什么。他把這一切寫在了香港《信報》自己的專欄《投資者日記》里。40多年,筆耕不輟。一直到他年近六十,仍然堅持每天工作12小時,花4—6小時閱讀全球新聞的習慣。這使得他此后的人生,幾乎沒有錯過任何一個牛市。

    相較于工作中的專業,促使事情發生的原因還有少年時他的性格。“13歲喪父”帶給了他“一生難忘的挫折”,他不想要再過貧窮的日子,他開始變得貪婪、功利,永遠對金錢充滿了狂熱的欲望。

    他把名字改為由曹志明改為曹仁超,寓意“超人曹”,他希望自己日后能過上有錢的生活,他堅定地認為:“普通人所遇到的煩惱九成與錢銀有關,開門七件事都可用金錢。”

    致使曹仁超取得財富上巨大成功的,是一種對追求金錢近乎瘋狂的心理。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仍然說出了那句被他一生奉為真理的話——永遠都對金錢充滿了貪婪的欲望。

    要成為穿西服的人

    漫長一生中的每一次經歷,都不會平白無故的過去。回首往事,一些看似不經意的細節,往往決定了此后一生的命運。而當時站在命運的路口,人們還以為那是相當沉悶的時刻。

    若干年前,曹仁超朋友的伯父買入一家股票經紀的牌照,需要一位會英文的人幫助打理。曹仁超第一次進入了此前他從未了解過的證券行業。他終于離開了工廠,盡管不知道未來在哪里。

    曹仁超離開工廠的原因,不僅僅是巨大的工作壓力和身體承受的辛苦。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識了那位一生中最重要的姑娘。經過曹仁超猛烈的追求,姑娘妥協后告訴他:“不能在工廠做工,要做穿上西裝的人才行。”經歷過窮苦日子的曹仁超意識到了這一點,他不愿此后的人生因為貧窮,再次被命運扼住喉嚨。

    在工廠打工顯然不能改變這樣的命運。他可能會逐漸變成一個勉強維持生計的父親,一個私人工廠的小老板,但絕不可能變成文章動輒掀起整個香港股市波瀾的人。

    證券行業徹底改變了曹仁超,他被每次數字上漲和下落造成的財富巨大拉升和蒸發深深迷惑。他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機制導致了這樣的結果。他也開始積攢自己的本金,準備在股市中,進行自己的第一次試驗。

    那一年,白天他在證券交易所工作,晚上跑去替別人補習英文,兼職在洋行幫人寫英文信,給報館投稿賺取稿費。1969年,他終于攢夠了5000元港幣,開始入市。

    對于此時21歲的曹仁超來說,5000塊錢僅僅是自己一年的積蓄。相較于浮沉的股市,他或許能賺到的是不只10倍的杠桿。因此他只買高風險,高收益的股票。曹仁超曾在一天內賺到三萬元,這使得他逐漸迷失, “根本不知道什么叫風險。”曹仁超苦笑,“因為我連賺錢的原因都弄不清楚”。

    后來他巧妙地利用當時香港股票,兩周后才開始交割的條款,大量囤積,賒購股票。最為瘋狂的時候,盡管他只有一萬元的現金,手里竟握著百萬市值的股票。

    投身股市僅僅兩年,曹仁超的5000元已經翻了40倍。彼時香港普通工薪階級每月薪資不過寥寥三、四百元。嘗到市場紅利的曹仁超越發癡迷,很快開始了自己的新玩法——融資炒股。

    1971年,恒生指數3個月跌了30%之多,大量融資的曹仁超出現資金困難。此前的40倍營收只剩7000元,這是他第一次真正品嘗股市的酸甜苦辣。此后的若干年里,他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在22歲時的這次失敗。這次挫敗也奠定了此后曹仁超最重要的投資戰略:止損不止賺。

    他多次強調這一點。當市場向上的時候,不要著急賣股套現,股民永遠不知道最高價是什么。而一旦股價回落15%或20%時,應該及時止損,將股票賣出。在股價逐漸走高的過程中,止損位也就不斷被推高,利益最大化。

    憑借這一點,他重新殺入股市,在1973年將自己手中的股票重新做到50萬的市值。并且成功在73年3月之后的熊市之前,套現結婚,跟當初那位心儀的姑娘,前往東南亞度假。

    恒生指數跌到了478點,曹仁超意識到要抄底。他將50萬集中投入到一家企業中,結果被市場再次拋棄,恒生指數持續下跌到150點,他的50萬,僅剩下10萬元。

    曹仁超大概永遠也無法忘掉那個夜晚,他股票血虧,被公司解雇。他無法承受這樣的打擊,在香港的星天碼頭坐了一夜。城市的光影倒映在水中,漁船燈火來來往往,他經歷了第二次失敗,苦苦思索下一步未來在哪里。

    也正是那一夜,他總結出了自己投資的第二條策略:溝上不溝落。

    當買入的股票在升值時,持續買入是最佳方案。10元股票漲到15元,繼續買漲到20元。持續買是不怕的,價格在走高,持續買可以持續賺錢。而當價格走低時,不要再買入,買入越多,跌的越多。這是他在1974年收獲的最痛苦的一條經驗。而此時,曹仁超告訴自己,他不能夠接受第三次失敗了。

    香港股神發家史:紡織工人出身5000元入市,40年暴漲4萬倍

    少年窮

    經歷過73年那次至暗時刻之前,曹仁超已經在香港著名的《明報》資料室工作,這份報紙的主理人是金庸。被辭退之后,他和林山木合伙創立了《信報》,主攻財經。此后的近40年,他一直在《信報》撰寫自己的《投資人日記》,一直到去世前的2個月。此時他已經坐擁超過2億港元的財富。

    2006年,如果從香港北角坡,曹家豪宅的窗邊望去,可以看到整個香港九龍灣的海景。揮舞著旖旎燈光的大廈,寬廣遼闊的太平洋,一如坐在財富頂端的曹仁超。“五十年前,我家就住在北角山下。”曹仁超望著窗外,“當時,一家人全擠在用薄板分隔的房子里生活”。

    曹仁超的祖父家底殷實。1950年,3歲的曹仁超跟隨父母來香港躲避。13歲,父親終日飲酒去世。

    直到父親去世多年,曹仁超依然難以釋懷。他的外父,每月70元,卻依然養活7個子女。而父親300元的月薪卻依然家庭生活很苦。他責怪父親將祖父殷實的家底敗落,致使現在生活過得如此緊張。

    父親始終抱有公子哥的態度,抑郁飲酒,不問家事。他責怪父親:“為什么不面對現實,做好那份工,克勤克儉,我的童年就不用那么慘。”

    一直到2009年,在自己的隨筆中,曹仁超寫到:“活到今天快六十歲,凡事皆可淡然對之。自己少年窮,造成對財富渴求的性格。財富上可謂獲得良多,回首看看其他方面失去的更多,例如至今我仍未能忘懷少年時喪父之痛,那是一生難忘的挫敗感。”

    父親去世后,全家五口人只能靠母親在工廠做工支撐。面對親戚和鄰居的白眼,曹仁超對自己說:乞,不到他們的家門;餓死,不在港給人看見。正是這樣的倔強,催促著曹仁超成長。

    父親死前留下的錢被朋友騙走,他十三歲就要自己追債。鄰居的東西丟了,第一個懷疑他偷的,查明真相后仍然丟下一句“窮,偷雞摸狗是遲早的事”。后來他自己寫到:“突然覺得,全香港只有母親、我和弟弟幾個人。”

    曹仁超回憶當時的生活,連續多年,一家人都只能吃每天2塊錢的三菜一湯:“用鴨血、大豆芽菜和豆腐滾湯,然后再分別烹調這三樣食物。”也是那時,他第一次立下自己的愿望就是賺大錢。經歷了真正貧困的生活,帶給他的是一種對財富近乎變態的追求。

    在股市的人性深處,欲望被資本放大無數倍,貪婪使得人們變得狂熱,巨量財富使人迷失,而這一切,曹仁超只能竭盡所能的掠奪更多的資金,他甚至不能控制,甚至在已經獲得巨額財富時,仍不能停手,直到最終死亡前的歲月,他依舊為財富癡迷。這是歲月對他的不公,亦是饋贈。

    時勢造英雄

    從1974年開始,曹仁超近乎沒有再失敗過。在那之后,他開始了更加縝密的數據分析,以及更加成熟的操盤。每日繁忙地搜集整個世界的新聞,將看似沒有產生影響的事件放入腦海,幫助自己對于股市漲跌做出更精準的判斷。

    “他一周要工作7天,各類指數記得清清楚楚。30多年了都是這樣。”在《信報》的 同事如此評價他。正式基于這樣數據分析,使得他在此后的職業生涯中,走得越來越平坦。

    80年代,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賣土地50公頃的規定。曹仁超敏銳地意識到香港地產的黃金時代。他在報紙上呼吁股民買入房地產股,并且將自己大部分資產配置到房地產行業。直到1997年,香港取消這一政策,曹仁超才將最后一支地產股賣掉。當初曹仁超投資的60萬,已經變成了當時的兩千多萬。

    1983年,關于香港歸屬權的問題確定后,股市再次迎來利好。從樓市賺到的錢,曹仁超將一半轉移到英國,購入物業,在高點持續套現。十年,又是5倍的回報。

    2003年,曹仁超重新將目光投入大陸快速發展的房地產行業,搭上了中國整個經濟的快車道,大量買入國企紅籌股,并成功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賣掉。

    2008年,他寫專欄勸告大家退場,自己僅保留了30%的資產。“一來是要讓自己感覺到痛,二來是為了保險。”剛一提出時,股市正經歷新一輪的飄紅,他遭到一致的反對。后來,事實證明了對錯。

    準確的判斷是曹仁超成功的關鍵。這一點數十年來幾乎從未錯過重大牛市、熊市。

    本身取得巨大的成功之后,曹仁超開始將自己的經驗全盤拋出。因時制宜,他將自己的成功總結為抓住了時勢。他曾經這樣舉例子,“如果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你去做生意,你是反革命;在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你不做生意,你發不了達。所以同樣做生意,在不同時候有不同的定義。”

    他勸年輕人理財,他公開表達“儲蓄是一場永遠打不贏的仗,靠儲蓄致富,只是銀行家的口吻。”他承認自己財富的積累得益于過去香港經濟的騰飛,股市從幾百點,到1994年的一萬二千點,黃金價格一路飛漲,房地產行業收益達到15倍。

    但同時他認為香港是整個亞洲的縮影。在未來,以香港的發展經驗,整個亞太地區會出現遍地開花的效果。韓國、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尼,他們始終在重復過去香港發生的事,包括中國大陸。因此他鼓勵投資。

    在人生的暮年,曹仁超將更多的時間用在了寫書和公益上。《論勢》《論戰》分別講到了投資哲學、進出時機和投資策略以及資金管理。而在最后一本《論性》中,他第一次講到了洞察人性弱點,控制情緒對于股市的重要。

    資金快速漲跌的市場,將人性的貪欲、嗔念、懦弱放大了無數倍。人們在大盤前流連忘返,在數字的漲跌中失望感嘆,一次一次欲望被拉升,但人性的暗面快速發酵,價格下降,內心的膽怯,弱小同時被放大,及時拋售,亦或是穩住心態,時刻考驗著盯著大盤的每一個人。而盡管資本無情,最終背后的控制,還是每個具體的人,是人性的本身在控制股市價格的走向,曹仁超深信這一點。

    在曹仁超生命中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他自己寫到,“2007年前,分析能力很強,到2009年后,Innovation(創新)甚差,因為投資仍以舊經濟為主,錯失投資新經濟。”此前一刻不停往前跑的曹仁超第一次反問了自己,“Can an old dog learn new tricks? 筆者還能學習好新經濟嗎?”而那次失敗,是他錯過了騰訊的股票。廉頗老矣的感慨,讓所有讀者動容。

    2016年2月21日,曹仁超逝世,享年68歲。憑借對人性的把控,強大的數據整理篩選,不斷進取的學習能力,毫無實業的曹仁超站到了香港股市騰飛的至高頂點。最能反映他跌宕一生的,還是當年那句,永遠都對金錢充滿了貪婪的欲望。

    本文名稱:《香港股神發家史:紡織工人出身5000元入市,40年暴漲4萬倍》
    本文鏈接:http://www.wuhansb.com/xun/500021.html
    免責聲明: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站內容均由用戶自發貢獻,或整編自互聯網,或AI編輯完成,因此對于內容真實性不能作任何類型的保證!請自行判斷內容真假!但是如您發現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疑似詐騙、虛假不良等內容,請通過底部“聯系&建議”通道,及時與本站聯系,本站始終秉持積極配合態度處理各類問題,因此在收到郵件后,必會刪除相應內容!另外,如需做其他配合工作,如:設置相關詞匯屏蔽等,均可配合完成,以防止后續出現此類內容。生活不易,還請手下留情!由衷希望大家能多多理解,在此先謝過大家了~

    我要說說 搶沙發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

    切換注冊

    登錄

    忘記密碼 ?

    切換登錄

    注冊

    我們將發送一封驗證郵件至你的郵箱, 請正確填寫以完成賬號注冊和激活

    簧色带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