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DBS代表什么中文是什么
(電視)直播衛星....(電視)直播衛星電視)直播衛星
2,數據庫系統由五個部分組成dbdbmsdbs有什么區別
啊,我最近在準備考二級呢,其實很簡單,dbs包括db和dbms數據庫DB、數據庫系統DBS、數據庫管理系統DBMS其中DBS包括DB和DBMS
3,DBS手術國產化如何
DBS術又稱 “腦深部電刺激(簡稱DBS)”、腦起搏器,是目前國際上治療帕金森病和特發性震顫的最佳治療方法。腦起搏器是一套精致小巧的微電子裝置,植入體內后,通過電極對腦深部神經核團進行電刺激,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癥狀的異常神經信號,從而消除帕金森病癥狀。該治療安全持久,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腦起搏器還適用于癲癇、扭轉痙攣、頑固性疼痛等疾患。 帕金森病是一種年齡相關性、慢性中樞神經退行性疾病,該病多見于50歲以上人群,世界人口患病率約為1%。我國的老年(>50歲)人群PD患病率約為1.7%,較上世紀有所增高。DBS手術于1998年引入國內,2006年,我院神經外科開展了第一例DBS手術,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雖然DBS手術技術成熟、效果好,但由于DBS手術價格昂貴,2010年之前,國內開展的DBS手術量普遍較少。近幾年,我院開展的DBS手術逐年增多,但由于價格的制約,令很多患者明知道手術可以終止疾病的痛苦,仍無法選擇最佳治療方案。 2013年6月,經過13年的研制,清華大學的國產DBS上市了2013年11月30日,神經外科再次成功為患者植入雙側國產DBS,亦取得滿意療效。國產DBS在價格上的優勢,讓飽受疾病困擾的帕金森病人有了選擇最佳治療方案的機會。

4,數據庫系統DBS有哪些部分組成
DBS由以下幾部分組成:l數據庫(DB):DB是與一個企業(或組織)的各項應用有關的全部數據的集合。DB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用數據的集合,稱為物理數據庫,它是數據庫的主體;另一類是各級數據結構的描述,稱為描述數據庫,由DD系統管理。l硬件:這一部分包括中央處理機、內存、外存、輸人輸出設備等硬件設備。在DBS中特別要關注內存、外存、I/O存取速度、可支持終端數和性能穩定性等指標,同時還要考慮支持連網的能力和配備必要的后備存儲器等因素。此外,還要求系統有較高的通道能力,以提高數據的傳輸速度。l軟件:這一部分包括DBMS、OS、各種主語言和應用開發支撐軟件等程序。DBMS是DBS的核心軟件,要在OS支持下才能工作。為了開發應用系統,需要各種主語言,如COBOL、C、PL/I等;有些是屬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譬如 Visual C++、Java等語言點亮LIVE 11:42:33。l應用開發支撐軟件是為應用開發人員提供的高效率、多功能的交互式程序設計系統,一般包括報表生成器、表格系統、圖形系統、具有數據庫訪問和表格I/O功能的軟件、數據字典系統等。它們為應用程序的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可提高生產率20-100倍。目前,典型的數據庫應用開發工具有Visual Basic 6.0、PowerBuilder 7.0和Delphi 5.0等系統。l數據庫管理員:要想成功地運轉數據庫,就要在數據處理部門配備管理人員一數據庫管理員(記為DBA)。 DBA必須具有下列素質:熟悉企業全部數據的性質和用途;對所有用戶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對系統的性能非常熟悉;兼有系統分析員和運籌學專家的品質和知識。
5,什么是綜合經濟指標
綜合經濟指標: ①生產要素和生活條件指標體系。分為人口、自然資源、勞動力、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消費資料、物資儲備等指標體系。 ②社會生產成果指標體系。即農業、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包括郵電業)、商業(包括外貿)五個物質生產部門的實物產量或實際工作量、總產值、凈產值(即國民收入)等指標體系。 ③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指標體系。前者包括生產部門勞動報酬和構成社會純收入的利潤、稅收等指標體系,后者包括國家財政部門和金融機構的收支、非生產部門的經費收支等指標體系。 ④國民收入的最終使用指標體系。包括國民收入經過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可以用于購買實物的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指標體系。前者又分為居民個人消費基金和社會集體消費基金;后者分為生產性積累基金和非生產性積累基金等指標體系。 ⑤社會產品實物的流通和消費指標體系。包括運輸和交換指標體系,以及表明最后用于補償原材料燃料消耗、固定資產維修和更新、擴大再生產需要增加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和流動資產的增長、物資儲備的擴大、居民個人消費和社會集體消費、出口等各種用途的產品指標體系。 ⑥人民生活指標體系。包括吃、穿、用、住等消費水平和教育、科學、文化、體育、衛生等指標體系。我要分。給我主要經濟技術指標 (1)基本指標:總用地面積(公頃)、居住總人口(人)、總戶數(戶)、人口密度(人/公頃)、停車位(輛、輛/戶)、住宅平均層數(層)、住宅建筑總面積(平方米)、公共建筑總面積(平方米)、容積率、建筑密度(%)和綠地率(%)。 (2)居住區規劃用的平衡表 項目 面積(公頃) 人均(平方米/人) 占地比例(%) 居住建筑用地 公共建筑用地 道路、廣場用地 公共綠地 總計 附:居住區規劃的基本術語 1、城市居住區 一般稱居住區,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規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30000~50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整套較完善的、能滿足該區居民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2、居住小區 一般稱小區,是被居住區級道路或自然分界線所圍合,并與居住人口規模(7000~15000人)相對應,配建有一套能滿足該區居民基本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組團 一般稱組團,指一般被小區道路分隔,并與居住人口規模(1000~3000人)相對應,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層公共服務設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 、居住區用地(R) 住宅用地、公建用地、道路用地和公共綠地等四項用地的總稱。 5、住宅用地(R01) 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間距內的用地(含宅間綠地和宅間小路等)的總稱。 6、公共服務設施用地(R02) 一般稱公建用地,是與居住人口規模相對應配建的、為居民服務和使用的各類設施的用地,應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屬場院、綠地和配建停車場等。 7、道路用地(R03) 居住區道路、小區路、組團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小汽車、單位通勤車等停放場地。 8、居住區(級)道路 一般用以劃分小區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與城市支路同級。 9、小區(級)路 一般用以劃分組團的道路。 10、組團(級)路 上接小區路、下連宅間小路的道路。 11、宅間小路 住宅建筑之間連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12、公共綠地(R04) 滿足規定的日照要求、適合于安排游憩活動設施的、供居民共享的游憩綠地,應包括居住區公園、小游園和組團綠地及其它塊狀帶狀綠地等。 13、配建設施 與住宅規模或與人口規模相對應配套建設的公共服務設施、道路和公共綠地的總稱。 14、其它用地(E) 規劃范圍內除居住區用地以外的各種用地,應包括非直接為本區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其它單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設用地等。 15、公共活動中心 配套公建相對集中的居住區中心、小區中心和組團中心等。 16、道路紅線 城市道路(含居住區級道路)用地的規劃控制線。 17、建筑線 一般稱建筑控制線,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線。 18、日照間距系數 根據日照標準確定的房屋間距與遮擋房屋檐高的比值。 19、建筑小品 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點綴、裝飾和美化作用的、從屬于某一建筑空間環境的小體量建筑、游憩觀賞設施和指示性標志物等的統稱。 20、住宅平均層數 住宅總建筑面積與住宅基底總面積的比值(層)。 21、高層住宅(大于等于10層)比例 高層住宅總建筑面積與住宅總建筑面積的比率(%)。 22、中高層住宅(7~9層)比例 中高層住宅總建筑面積與住宅總建筑面積的比率(%)。 23、人口毛密度 每公頃居住區用地上容納的規劃人口數量(人/ha)。 24、人口凈密度 每公頃住宅用地上容納的規劃人口數量(人/ha)。 25、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每公頃居住區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套數(套/ha)。 26、住宅建筑套密度(凈) 每公頃住宅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套數(套/ha)。 27、住宅面積毛密度 每公頃居住區用地上擁有的住宅建筑面積(m2/ha)。 29、建筑面積毛密度 也稱容積率,是每公頃居住區用地上擁有的各類建筑的建筑面積(m2/ha)或以總建筑面積(萬m2)與居住區用地(萬m2)的比值表示。 30、住宅建筑凈密度 住宅建筑基底總面積與住宅用地的比率(%)。 31、建筑密度 居住區用地內,各類建筑的基底總面積與居住區用地的比率(%)。 32、綠地率 居住區用地范圍內各類綠地的總和占居住區用地的比率(%)。 綠地應包括:公共綠地、宅旁綠地、公共服務設施所屬綠地和道路綠地(即道路紅線內的綠地),不應包括屋頂、曬臺的人工綠地。 33、拆建比 新建的建筑總面積與拆除的原有建筑總面積的比值。 34、土地開發費 每公頃居住區用地開發所需的前期工程的測算投資,包括征地、拆遷、各種補償、平整土地、敷設外部市政管線設施和道路工程等各項費用(萬元/ha)。 35、住宅單方綜合造價 每平方米住宅建筑面積所需的工程建設的測算綜合投資,應包括土地開發費用和居住區用地內的建筑、道路、市政管線、綠化等各項工程建設投資及必要的管理費用(元/m2)。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