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肅慶陽有幾縣幾市幾區
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陜西省,北接陜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陜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占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2,慶陽市哪個省的
甘肅:慶陽甘肅黑龍江省慶陽市位于甘肅東部,習稱“隴東”。總面積27119平方公里,海拔885—2082米,年降水量480—660毫米,年平均氣溫7—10℃,無霜期140—180天。全市轄7縣1區,146個鄉鎮,總人口254.8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223.29萬人。甘肅省慶陽市

3,甘肅省慶陽市位于哪
位于甘肅與陜西的交界位于甘肅省東南部,下陜西相鄰。我是慶陽人,三樓的答案是最準確的。你也可以找個地圖來看看。網絡上也有電子地圖,你百度一下,可以找得到。希望慶陽給你一個好印象!~位與地球甘肅省東南部,下陜西相鄰慶陽市位于甘肅省東部,俗稱“隴東”。東接陜西省,北接陜西和寧夏,西與寧夏相連,南鄰平涼市和陜西。轄慶陽縣,華池縣,環縣,合水縣,正寧縣,鎮原縣,寧縣和西峰區,總面積2.7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44萬,有漢、回、蒙、滿等20個民族,其中漢族占98%以上,少數民族主要是回族。全市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東部黃土丘陵區,中南部為黃土高原溝壑。慶陽市屬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較短,夏少酷暑,秋季多雨。 慶陽,一名系沿用古“慶陽府”名稱,最早取自于宋代政和年間。后設環慶路,又設“慶陽軍”節度。慶陽之名,方見于史冊,并沿用至今。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任“環慶路經略撫緣邊招討使”,與其子駐防慶陽,駐城練兵,保境安民。慶陽市有著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早在20萬年前這一帶就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先民就在此農耕,養殖,制陶。據《史記》載:黃帝軒轅氏在這一帶和醫祖歧伯合著《內經》。夏代,周祖不出失官率部族赴此,駐城拓荒,安邦定居。今慶陽縣城據傳就是建于此時的“不出城”,故有“周舊邦”之稱。慶陽市也是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俗稱“隴東老區”。 慶陽市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地區。是有名的烤煙生產基地,作物以半干旱的小麥、玉米等為主。 慶陽市乃“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活動區域。“周道之興自此始”,也是周人的發祥地。曾為陜甘寧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部分。遺存于區內的歷史文物古跡十分豐富。舉世矚目的“古象黃河”化石、“環江翼龍”化石和我國第一塊打制石器就出土在這里。周祖陵殿、公劉殿、秦直道、秦長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陜甘寧邊區政府舊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紀念館等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的人文旅游資源。被專家稱之為“華夏文化的縮影,民族文化的結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藝術”的農耕文化、民俗文化、黃土文化、遺產是祖先遺留下來的另一種重要的旅游資源。被譽為民間“四絕”的刺繡、剪紙、皮影、道情就是這些文化的藝術再現。 慶陽特產豐富,西峰市的小米,營養頗高。慶陽的黃花菜,質嫩味美。寧縣的晉棗,黃甘桃。鎮原縣的杏系列產品,都久負盛名。早勝牛,慶陽驢,環縣的灘羊遐邇聞名。
4,甘肅慶陽位于哪
甘肅 地圖上 最突出的部位 多半是慶陽 有少許是平涼 具體應該在 陜甘寧的交界處環縣是位于甘肅省東部、慶陽地區西北部,東臨甘肅華池縣、陜西定邊縣,南接甘肅慶陽、鎮原縣,西連寧夏固原、同心縣,北靠寧夏鹽池縣。東、西寬約124公里,南北長約127公里,總面積9236平方公里。轄33萬人。是早在936年解放的革命老區,建立了紅色政權的陜甘寧邊區的一部分。環縣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的丘陵溝壑區,山大溝深,地形復雜,山、川、原兼有,梁、峁、谷相間。全縣大部分地區屬環江流域,為溫帶大陸性半干旱氣候,多風干燥,旱、雹、風、凍、蟲五災俱全,尤以旱災為重。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且由南向北遞減,是全省41個國扶貧困縣和20個干旱縣之一。打開的地圖就知道!!!!甘肅東部,和陜西挨著 慶陽是一塊神奇的高天厚土。慶陽地處祖國大西北、陜甘寧三省的交會處,全市總土地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轄環縣、華池、慶城、鎮原、寧縣、正寧、合水七縣和西峰區。地勢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與2082米之間。山、川、塬兼有,溝、峁、梁相間,高原風貌雄渾獨特。全境有10萬畝以上大塬12條,面積382萬畝。董志原平疇沃野,一望無垠,有13627畝,是世界上面積最大、土層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黃土原面,堪稱“天下黃土第一原”。子午嶺的400多萬畝次生林,為中國黃土高原上面積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養林,有“天然水庫”之稱。國道211、省道202兩條主干線縱貫南北。國道309、省道303線橫穿東西,構成“兩縱兩橫”公路主骨架。供電、通訊和廣播電視三大網絡覆蓋全境。 慶陽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遠在20萬年以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農耕。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在此曾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有《黃帝內經》行世,“岐黃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慶陽)之間”,與其子鞠陶、孫公劉等“教民稼穡”,“務耕種,行地宜”,開啟了先周農耕文化之先河,史稱“周道之興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慶城東山之巔,殿宇巍峨。位于西峰區溫泉鄉的老公殿被中國民俗學會命名為“華夏公劉第一廟”。 慶陽歷史悠久,夏、商時稱鬼方,為周先祖公劉邑地。西周時稱北豳。春秋戰國為戎狄之地,曾屬義渠戎國。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滅義渠戎國,置北地郡,沿至漢、晉。南北朝西魏時改置朔州,轄彭陽(今西峰區境內)、陽周(今正寧縣境內)、豳州趙輿郡、定安縣、襄樂郡、襄樂縣、獨樂縣(同屬今寧縣境內),北周時廢棄。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慶州,煬帝大業年間改為弘化郡,轄合水、馬嶺、華池、歸德、洛源、弘化、弘德7縣,唐初復為慶州,后改安化郡、順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慶州、并升安定軍,統轄順化、合水、樂蟠、馬嶺、同川、華池、延慶、懷安、洛源、方渠10縣;與分設的寧州(轄彭原、彭陽、安定、襄樂、真寧5縣)、原州(轄今鎮原及平涼部分地區)均屬陜西關內道。五代梁時改為武靜軍,后又復為慶州,轄順化、同川、彭原、樂蟠、華池(今合水縣境內),通遠(今環縣境內)、真寧(今正寧)、安定、定平、襄樂、寧州(今寧縣境內)、通遠軍等8縣1州1軍。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慶州團練,屬陜西路;乾德初復置慶州,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改稱環慶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慶陽軍節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為慶陽府,轄安化、合水、彭陽3縣,與分設的環州、寧州同屬永興軍路,原州(今鎮原)屬秦風路。金初改慶陽為安國軍,旋改定安節度;皇統二年(公元1142年)置慶原路總管府,慶、環、原、寧4州同屬慶原路。元、明時期仍為慶陽府。明時隸屬陜西布政司,并增慶陽衛,轄寧州及安化、合水、環縣、真寧4縣。清康熙四年分隸甘肅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衛歸并郡縣,統轄1州4縣,即寧州、安化、合水、真寧和環縣。民國2年(公元1913年)廢府制,歸屬隴東道(后改屬涇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廢道,改隸涇原行政區。民國24年(公元1935年)甘肅省在西峰分設第三區行政督察區,轄慶陽、環縣、合水、鎮原、寧縣、正寧6縣。 慶陽地區位于甘肅最東端,東南部與陜西毗鄰,西北部與寧夏和平涼接壤。全區轄西峰市及慶陽、華池、寧縣、鎮原、合水、正寧、環縣等七縣。 全區總面積27,119平方公里,人口224萬。慶陽屬典型的隴東黃土高原區,梁塬地貌發育,有“隴東盆地”之稱。境內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降雨量480一66o毫米,年均氣溫7—10℃,海拔在885—2082米之間。 慶陽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夏商時期屬雍州。軒轅皇帝曾在此活動,周朝先祖在此興業,創造了中國古代的農耕文化。慶陽有各類文化遺存2700余處,館藏文物l萬多件。慶陽的傳統民俗文化和民間藝術絢麗多彩、皮影、剪紙、隴東道情、民歌堪稱“四絕”,其古樸性、民俗性、寓意感倍受國內外游客的青睞。到慶陽旅游,主要參觀歷史文化遺跡,黃土高坡民俗和民間工藝美術。慶陽是甘肅交通的發樣地,交通歷史悠久。 新中國成立后,公路交通發展迅速、逐步形成干支交錯的網絡體系。國道312線和309線在板橋交又通過、省道吳風公路縱貫南北、西峰汽車站是國家—級客運汽車站,客運范圍涉及陜、七、寧等省(區),日發班車70多班次,營運總里程 5,294公里。據統計。全區共有公路總里程3,260公里,民用車輛24萬輛。
評論前必須登錄!
立即登錄 注冊